評論深度中美貿易戰

專訪史文:《中國不是敵人》反對特朗普「零和」政策,但並不意味著支持中國

「我不同意中國政府試圖讓這封信看起來支持中國的做法,或者暗示這封信支持中國的努力……公開信並沒有半點這樣的意思。」

2013年5月27日,在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湯姆尼隆和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在釣魚台國賓館的會議。

2013年5月27日,在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湯姆尼隆和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在釣魚台國賓館的會議。攝:Alexander F. Yuan-Pool/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觀明 發自華盛頓

刊登於 2019-08-08

#觀明#評論

7月3日,一封名為《中國不是敵人》(China is not an enemy)的公開信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五名聯署發起人都是美國的中國研究領域領軍人物——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傅泰林(M. Taylor Fravel)、前美國駐華大使芮效儉(Stapleton Roy)、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史文(Michael Swaine)、前美國國務院代理助理國務卿董雲裳(Susan Thornton)和前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Ezra Vogel)。公開信批評特朗普政府現行的對華強硬政策,認為這樣的政策過於強調「零和衝突」,實際上並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

這封公開信在華盛頓、乃至美國內外都激起了廣泛討論,不出數日,年輕一代中國事務學者潘文(John Pomfret)同樣在《華盛頓郵報》上撰文回應,批評公開信對華態度太過温和。而軍方和情報領域色彩鮮明的「鷹派」人士,也在網絡上聯署公開信——「Stay the Course on China」,鼓勵特朗普政府堅持現行強硬對華政策。

在五名發起人當中,史文更多地關注亞太安全議題,在數十年的研究生涯裏,作為前蘭德公司高級政策分析師、現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他出版了十多部有關中國與亞太安全政策的專著。近年來,史文曾多次發表對台灣、南海主權爭端等問題的看法。一方面,他的主張無疑是從美國國家利益作為出發點的;另一方面,他的主張大多體現出一種温和、理性的傾向,試圖避免加劇美中在亞太地區的進一步對抗。

例如2011年中國大陸、台灣與美國三邊關係面臨嚴峻挑戰時,史文認為美國應該在台灣問題上扮演更為積極的角色,充當兩岸關係緩和的中間人;在2015年南海問題聚焦輿論關注的時候,史文建議美國應在南海問題上緩和地區緊張局勢,消除戰略誤解,增強各爭端方的互信,同時積極推動與盟友國家的合作以達到南海地區非軍事化的目的。他對亞太安全事務的歷來觀點,也可以在此次公開信中見到一些影子。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