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2020美國大選

美國民主黨初選辯論盤點(上):挑戰者洶湧而來,拜特朗普「傷口」之賜?

特朗普的當選,徹底打破了原先規則的壁壘,像打開泄洪閘一樣把「洪水猛獸」都釋放出來。眾多民主黨人的想法自然是,既然特朗普能贏下共和黨初選和大選,為何更有經驗、更有資歷的自己就不行呢?

2019年6月27日,美國民主黨初選辯論,拜登(Joe Biden)與桑德斯(Bernie Sanders)。

2019年6月27日,美國民主黨初選辯論,拜登(Joe Biden)與桑德斯(Bernie Sanders)。攝:Drew Angerer/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王浩嵐 發自波士頓

刊登於 2019-07-06

#王浩嵐#評論

隨着6月底第一次辯論的結束,2020年美國民主黨總統初選終於正式拉開大幕。在互放暗箭的階段終結之後,20位意圖挑戰總統大位的民主黨候選人,分成兩組在辯論台上捉對廝殺,堂堂正正地進行一番較量。隨着此次辯論,民主黨的本來看似穩固的初選形勢,似乎出現了新的微妙轉折。

在聚焦到明星候選人之前,先有必要剖析民主黨這一涵蓋「老中青」三代的龐大陣容——為何民主黨有如此之多的候選人踴躍參選?而在這場爭奪與特朗普扳手腕的競爭中,究竟又是誰處於領先優勢地位?

初選競爭的多元化

從外表來看,這屆民主黨初選給人一種十分「混亂」的感覺。造成這一印象的很大原因則是此番有意角逐總統的龐大隊伍:光是被主流媒體認定為嚴肅正經的候選人便有24人之多,不僅輕鬆打破了民主黨在1976年初選留下的16人蔘選記錄,也讓共和黨2016年多達17人的初選陣容甘拜下風。過於臃腫的參選隊伍確實使得局面混沌,但也正是如此龐大的陣容,創造了不管是從政治經歷、意識形態、還是性別種族身份等各方面最為多元化的一次總統初選。

從最表層出發,這屆民主黨總統初選的最大特點,毫無疑問是候選人構成的多元化;在希拉莉(希拉蕊)2016年意外敗給特朗普之後,民主黨一直在尋求未來幾年前進的方向。正是這種群龍無首的狀態,導致了黨內大大小小的各派人士紛紛參選,力圖代表民主黨出馬挑戰特朗普。在本屆選舉中投身參選的人中,既有沉浮華府多年、政壇地位名聲在外的黨內大佬,如前副總統喬·拜登(Joe Biden),上屆總統初選的「亞軍」、參議員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也不乏在前特朗普時代默默無聞,近兩年異軍突起的政壇新秀,如印第安納州南本德市長皮特·布特傑吉(Pete Buttigieg),前德克薩斯州國會議員貝託·歐洛克(Beto O'Rourke);更有甚者則是從未有過任何從政經歷、卻憑藉着社交媒體和獨特政策主張而異軍突起的獨立參選人,如廣受亞裔群體關注的楊安澤。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