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

端傳媒獲2019人權新聞獎兩項大獎

「2019年人權新聞獎」揭曉,端傳媒以《無法迴避的浪潮──中國 #MeToo 調查全紀錄》摘得中文多媒體新聞獎;《十年前代理毒奶粉和問題疫苗的律師,如今在做什麼? 》獲中文新聞解釋性特寫獎。

2019年5月16日,第二十三屆「人權新聞獎」揭曉,端傳媒共取得兩項優異獎,端傳媒記者秦寬、朱鑒瀅、楊子琪與楊鈺領獎。

2019年5月16日,第二十三屆「人權新聞獎」揭曉,端傳媒共取得兩項優異獎,端傳媒記者秦寬、朱鑒瀅、楊子琪與楊鈺領獎。攝:Stanley Leung/端傳媒

端傳媒

刊登於 2019-05-16

#人權新聞獎#獲獎報導

以表彰亞洲區人權新聞報導的第二十三屆「人權新聞獎」於2019年5月16日晚揭曉,端傳媒共取得兩項優異獎:記者秦寬的《十年前代理毒奶粉和問題疫苗的律師,如今在做什麼? 》摘獲中文新聞解釋性特寫獎;記者楊子琪、楊鈺,實習記者朱鑒瀅以及設計師金秋楓、曾立宇製作的特製頁面《無法迴避的浪潮──中國 #MeToo 調查全紀錄》獲中文多媒體新聞獎。

人權新聞獎由香港外國記者會、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及香港記者協會合辦,今年為第二十三屆,六七暴動紀錄片《消失的檔案》導演、香港傳媒人、「人權新聞獎」2019 評審羅恩惠在不久前釋出的宣傳片中表示:「在現今這個犬儒當道,與及經常講大話變成一種樂趣的時候,人權新聞獎是一個警醒。」

張凱今年39歲,維權律師,近年以微信公眾號「張凱律師」發表時評,靠打賞為生。7月22日發表時評《都在一條船上》,探討劣質疫苗的監管弊病。獲得千萬級的閲讀量和接近140萬元人民幣的網絡打賞。隨後這篇文章連同張凱的個人公眾號遭到全網刪除、封禁,140萬元打賞被凍結。
張凱今年39歲,維權律師,近年以微信公眾號「張凱律師」發表時評,靠打賞為生。7月22日發表時評《都在一條船上》,探討劣質疫苗的監管弊病。獲得千萬級的閲讀量和接近140萬元人民幣的網絡打賞。隨後這篇文章連同張凱的個人公眾號遭到全網刪除、封禁,140萬元打賞被凍結。

《十年前代理毒奶粉和問題疫苗的律師,如今在做什麼? 》

報導聚焦一位被吊銷執照的中國人權律師,在2018年長生生物問題疫苗醜聞爆發後,於社交媒體上發文並引爆網絡的故事。在大部分媒體聚焦受害者、涉案公司時,本報導通過特寫張凱的困境,折射中國大陸維權律師在為公共事件維權時遭遇的困境。

文章呈現出中國律師群體在公共事件維權過程中的體制性困境,它以2008年律師群體維權行動為2018年的疫苗危機豎立一面鏡子,尋找危機頻發的根源。這種「鏡像關係」講述的,不僅是張凱的個體悲劇,也是中國維權律師的集體遭遇,更是中國法治化進程的悲劇。

端傳媒特約撰稿人秦寬表示,非常感謝張凱律師,文中匿名律師及受害者家屬,在他們仍不自由的狀態下接受採訪,讓公眾看到並銘記,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清醒地認識到它從何而來,因何誕生,又如何一步一步傷害他們,並指感謝編輯在第一時間提供果斷而獨到的判斷,以及後續的一系列幫助。「在他們所有人的幫助下,這片報導才能誠實而準確地記錄這場悲劇。」

《無法迴避的浪潮──中國 #MeToo 調查全紀錄》

中國 #MeToo 運動在過去一年風起雲湧,擁有其獨特政治語境及發展脈絡,聲音卻因新聞管制而不斷被撲滅。這個專題報導從個案統計及追踪後續切入,用可收縮展開的時間軸以幾個關鍵時刻及統計數據分析,描摹運動走向;訪問中國 #MeToo 運動網絡的重要組成角色——律師、記者、社工、心理咨詢師及公益機構志願者等,結合資料數據,勾勒出中國性侵害情況及相關救助網絡的現狀;最後透過梳理 #MeToo 在中國所產生的獨特公共辯論議題,以互動觀戰的形式呈現這場思想大辯論。

主導頁面的記者楊子琪長期關注兩岸三地女權運動的發展,她表示,自2018年1月1日中國 #MeToo 運動興起以來,事件涉及社會層面十分廣闊,若想以一篇傳統文字報導進行涵蓋,未免力不從心,因而選擇以多媒體頁面的形式,希望盡可能呈現這個宏大運動的簡略全貌。

她援引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褚威格(Stefan Zweig)的話,指獎項屬於中國 #MeToo 裏那些嘗試打破社會陳規的人們,當她們做出某些決定,「這種時刻往往只發生在某一天、某一小時甚至常常只發生在某一分鐘,但它們的決定性影響卻超越時間。」

記者楊鈺則坦言,被不少媒體引用的36案相關數據因時間節點限制及大量個案難以追查而不夠完整,頁面中的數據被她冠以長串定語——去年9月29日前媒體和社交媒體出現的、經記者一一翻查追溯、有明確指控對象的中國大陸 #MeToo 個案案例,經這樣「篩選」出的案例中,27例涉猥褻或性侵,但未被當事人否認的案例近一半無後續進展,甚至有當事人道歉其所屬機構卻無相應跟進的情況,「具體的數據或許存在缺失,但我希望在過往資料外,以 #MeToo 運動中一個個鮮活個案的情況回溯及數據比例,去呈現職場和校園反性騷擾機制空缺的一個切面。」

實習記者朱鑒瀅則指出,《中國 #MeToo 調查全紀錄》中的多項數據都源於一些志願者小組,那些在 #MeToo 運動中協助個體、督促機構及匯總資料的志願者及NGO不該被模糊掉,並表示,在搜找涉及「中國內地防治性騷擾」條款的內容時,發現背景資料幾乎一片空白,性騷擾至今都未能列入民事案件,去作為獨立案件進行訴訟。「內地也缺少具性別意識的律師,被性騷擾、性侵的受害者數量如此之大,卻連最基本的保障都無法得到,這是我非常難過的地方。」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