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端 × 華爾街日報中美貿易戰

華爾街日報:中國為何決定在對美貿易談判中採取強硬立場?

據了解中方想法的人士稱,中國之所以在貿易談判中採取最新強硬立場,是因為北京方面曾把特朗普近期的一些表態和行動視為美國準備作出讓步的信號。中方的最新強硬姿態令白宮感到驚詫,且有可能破壞貿易談判。

2017年11月9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在中國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新聞發布會。

2017年11月9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在中國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新聞發布會。攝:Qilai Shen/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華爾街日報記者 Lingling Wei / Bob Davis

刊登於 2019-05-10

#中美貿易戰#端 x 華爾街日報

本文原刊於《華爾街日報》,端傳媒獲授權轉載。目前,《華爾街日報》中文版全部內容僅向付費會員開放,我們強烈推薦您購買/升級成為「端傳媒尊享會員」,以低於原價 70% 的價格,暢讀端傳媒和《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據了解中方想法的人士稱,中國之所以在貿易談判中採取最新強硬立場,是因為北京方面曾把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近期的一些表態和行動視為美國準備作出讓步的信號。中方的最新強硬姿態令白宮感到驚詫,且有可能破壞貿易談判。

中美兩國定於週四在華盛頓重啟高級別談判,但外界預期和風險已發生重大變化。一周前,外界還認為雙方談判人員將接近達成協議。但現在,他們正試圖避免談判破裂。

雪上加霜的是,美國週三正式提交文件,將從週五凌晨00:01開始把針對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的關稅稅率從當前的10%上調至25%。作為回應,中國商務部表示要採取反制措施,但未作具體說明。特朗普週三晚間在佛羅里達州的一場競選集會上稱,中國領導人在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中「破壞了協議」。

在當前的談判中,美國認為中方已經同意詳細列明將要修改的法律,以落實談判所達成的貿易協議。中國則表示無意這麼做,由此引發特朗普周日威脅上調關稅,把雙方的分歧公開化。

據關注談判進程的人士稱,中國政府決定在談判中採取更強硬的立場,這促使雙方的交鋒更加激烈。這些人士稱,中國政府之前認為美國準備作出讓步,因此膽色更壯。

據這些知情人士稱,特別要指出的是,北京方面認為特朗普威脅美聯儲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降息的舉動表明,特朗普認為美國經濟脆弱程度超過他所聲稱的水平。

特朗普還多次宣稱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保持友好關係,並稱讚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對購買更多美國大豆的承諾,這讓北京方面進一步受到鼓舞。

在4月30日的推文中,特朗普在抨擊鮑威爾的同時稱讚了中國的經濟政策,尤其引起高級官員們的注意。特朗普寫道,中國正加大經濟刺激力度,同時保持低利率,而美聯儲卻在不斷加息。

中國商務部下屬智庫的分析師梅新育表示,如果你們的經濟沒有變弱,為何你會一再要求美聯儲降息。如果美國的決心有所動搖,北京方面就會想,即使中方立場更為強硬,美國也仍願意達成協議。

然而,與中方的評估相反,美國經濟依舊表現強勁。經季節性因素調整後,美國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摺合成年率增長3.2%,增幅高於去年第四季度的2.2%。上週五公佈的美國4月份就業報告顯示,失業率降至3.6%,為近50年來的最低水平。

但同時,中國經濟在連續數月疲軟後已在今年企穩。雖然4月份中國出口意外下滑,但第一季度經濟增長率達到6.4%,超出市場預期。

中國經濟形勢整體改善,以及最近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讓中國政府在貿易談判中更有信心。約40位外國政府首腦和國家元首出席了此次論壇。

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中國問題專家李成表示,中國領導人認為出席此次「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外國元首人數眾多,表明中國在改善與其他國家和美國商界的關係方面擁有更大影響力,中方因此決定採取強硬姿態。

如果中國誤讀了這些信號(反之亦然),這種情況也不會是第一次。

中美貿易談判的歷史充滿了誤解,因兩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截然不同,難以摸清楚對方的意圖。

以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簡稱WTO)的談判為例,當時中國總理前往華盛頓談判,誤以為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Bill Clinton)會批准交易。雙方在北京的談判即將結束時,時任美國貿易代表巴爾捨夫斯基(Charlene Barshefsky)確信中方是在哄騙她而中止談判,但後來卻再次回到談判桌達成了交易。

曾擔任白宮貿易談判人員、近期加盟律師事務所Akin Gump的Clete Willems稱:「中國在談判過程中經常拒絕作出具體承諾。這些都是有難度的事,但對取得成功至關重要。」

除定於週五提高現有對華關稅外,特朗普還表示,計劃很快對價值3,25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25%的新關稅,此舉將給消費品帶來廣泛影響。

美國的激進反應起初給劉鶴本週的華盛頓之行蒙上陰影。劉鶴現定於週四率領中方代表團赴美談判,比原計劃的時間晚一天。劉鶴定於週四與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以一對一的形式共進晚餐。

與之前幾次赴美磋商不同,這次劉鶴沒有掛習近平「特使」的頭銜,意味著他沒有權力作出重大讓步。中方代表團人數也較原計劃的100多人有所減少,不過,代表團成員也將包括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和財政部副部長廖岷。

矛盾信號的又一個明顯跡象是,特朗普政府官員此前認為他們已明確表示厭倦了談判,認為中國政府是時候該做出修改法規的具體承諾,包括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禁止強制轉讓美國技術。

白宮辦公廳代理主任Mick Mulvaney上周的言論應會讓人對美方的這一想法有深入了解。他當時在洛杉磯稱,談判不會永遠進行下去。他表示,在任何談判中,若某個時刻雙方正接近達成協議,那麼就繼續談判吧;反之,某個時刻會舉起手說談判永遠不會有結果了。

但就在這次會議上,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釋出了相反的信號,稱相關會談正進入最後階段。

在中美將於週四重啟談判之際,一大疑問仍存:中國是否會同意美國的要求,修訂法律以落實貿易協議條款。北京方面認為,這將有損中國主權,而且落實所需時間過長。但中國在此前一些貿易協議中曾作出過類似承諾,包括2001年加入WTO的協議。

美方官員稱,中國政府未能兌現那些承諾。中國已承諾進一步開放國內經濟。

哈佛大學(Harvard)法學院教授伍人英(Mark Wu)表示:「美國這種多管齊下的方式是正確的,不能單純依賴承諾,還需要中方切實修改法律,這樣才能確保中國領導層的意圖充分傳達給各級地方政府。」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