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是《打開: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學課》的節選。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周濂。本書匯集100篇西方哲學普及文章,主題涵蓋從古希臘到羅爾斯,以「不高冷」亦「不輕佻」的方式,講述一部「明明白白的西方哲學史」。端傳媒經作者及出版社授權,刊發節選文字,以饗讀者。
《打開: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學課》
作者:周濂
出品方:理想國
出版社:上海三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4

納粹分子海德格爾
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曾經這樣概括亞里士多德的一生:「亞里士多德出生,工作,去世。」——我想這應該就是哲人最理想的人生了吧:思想與生命完全同一,絕對精純,毫無雜質。
如果沒有捲入1933-1934年的納粹運動,海德格爾原本也可以這樣纖塵不染地度過一生,然後順理成章地躋身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行列。可是因為有了這段難以洗白的納粹過往,海德格爾的形象變得曖昧不明、爭議不斷,時至今日,即使他已經去世42年之久,依舊處於輿論的風暴眼中。
那麼海德格爾到底都做了些什麼呢?讓我們先來梳理一下事情的來龍去脈。
1933年1月,希特勒被任命為總理。4月,時年44歲的海德格爾接任弗萊堡大學校長一職,發表題為《德國大學的自我主張》的就職演說。次年4月,他辭去校長職位。海德格爾的大學校長生涯只維持了短短一年的時間,在這期間,他主要做了以下幾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