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杜文苓:台灣雲林六輕爆炸,石化工業治理困境,還能如何改善?

加州的空污管制經驗告訴我們,透過新的治理思維與制度設計,強化社區的投入與關注,促成廠商環境成本內部化,或許可以迫使我們面對產業轉型的課題。

2010年7月7日,雲林麥寮的六輕烯烴一廠火警,濃煙清晰可見。

2010年7月7日,雲林麥寮的六輕烯烴一廠火警,濃煙清晰可見。圖:Imagine China

刊登於 2019-04-19

#石化工業#六輕#六輕爆炸#杜文苓#台灣

4月7日,位於台灣雲林麥寮的台塑六輕工業區台灣化學纖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台化)芳香烴三廠,傳來驚天一爆,爆破的威力使許多住家門窗破裂,附近魚塭也佈滿了油污與粉塵,類似的場景彷彿重現了2010、2011年的六輕爆炸事件,提醒了人們石化氣爆風險未曾遠離台灣。

然而,各方回應一如以往:六輕廠區操作人員並未在發現洩漏的第一時間對外通報,爆炸發生後台化高層則輕描淡寫地指出只是液態瓦斯管破裂燃燒,並沒有毒性物質;環保署也表示監測並無異常;地方環保局則以《空氣污染防制法》裁罰;農漁災情在兩天後陸續傳出,居民要求六輕必須負起責任,六輕則表示農漁損部分是否與爆炸有關需要進一步調查。

這些回應彷彿是2010年六輕爆炸:事件的翻版,當時六輕附近的農損也都在幾天後發生,同樣有浮油、落塵的問題,環保署依據《環評法》第18條要求台塑提出「環境影響調查報告書」以釐清影響範圍與程度,但整個程序歷時兩年,才做出了六輕大火與環境危害有「因果關係」之結論。之所以費時長久,是因為事發當時許多環境危害與農損等相關證據沒有即時而完整地採集調查,環評委員僅能從火災後產生的污染物與擴散途徑、配合工安事件與水產死亡的時間點推論因果關係;而台塑則以環境監測沒有污染超標、養殖魚類死亡原因很多、不一定是火災造成等「科學不確定」作為爭論重點,加上平日監測資料缺失,因此提出「無法評估環境影響」的說法。

即便去年台灣啟動了「20年六輕總體檢」的執行作業,推動有關政府機關對台塑六輕進行全面檢查計畫,但對於災害預防與緊急應變,我們的因應措施顯然仍不及格。再度發生六輕大爆炸事件的今日,我們是否已經記取九年前的教訓?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