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影像

凝視虛無:我們見證人類史上第一張黑洞「相片」,但究竟我們在看什麽?

這「相片」用了全球頂尖天文學家加上超級電腦近兩年時間運算出來,絕對可稱得上史上最費時費工的相片之一。

事件視界望遠鏡的天文團隊取得人類史上第一張黑洞的「相片」。巨型黑洞位於離地球5500萬光年遠的M87星系,圖中的光圈展示出光綫因黑洞的重力而扭曲,這又稱為引力透镜效應。

事件視界望遠鏡的天文團隊取得人類史上第一張黑洞的「相片」。巨型黑洞位於離地球5500萬光年遠的M87星系,圖中的光圈展示出光綫因黑洞的重力而扭曲,這又稱為引力透镜效應。圖: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via Getty Images

姚尚勤

刊登於 2019-04-11

#黑洞#攝影評論#影像

1609年冬,時值文藝復興,伽利略攀上聖喬治馬焦雷教堂的鐘樓,用他自製的望遠鏡凝望高掛夜空的月亮。伽利略不但愛好天文,也對藝術有深入理解。經過幾個月的仔細觀察,擅於明暗對照法(Chiaroscuro)的他繪製出人類史上首批月球的雕板圖像。他的雕板勾勒出月球的光陰對比,紀錄了月的陰晴圓缺。更重要的是他的著作《星際信使》消除了前人對月球的誤解。

在伽利略的時代,大眾普遍認為月球上的陰影,是月球本身顏色不均勻所造成,就如皮膚上的雀斑。但伽利略的圖像顯示月亮表面凹凸不平,而陰影就是太陽照射月球表面的結果。自此,一名科學家在高處透過望遠鏡觀測夜空的畫面,成為了大眾對天文學家的刻板印象。

天文觀測的影像不斷演變。左為美國太空總署無人太空船伽利略號探測器1992年拍下的月球照片;右為伽利略十五世紀手繪的月面圖是人類史上首張月球的科學影像。
天文觀測的影像不斷演變。左為美國太空總署無人太空船伽利略號探測器1992年拍下的月球照片;右為伽利略十五世紀手繪的月面圖是人類史上首張月球的科學影像。

伽利略的月球表面圖革新了天文,除了是因為他豐富的天文科學知識,也多得他對明暗對照的認知。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對透視和明暗對照的研究,對伽利略觀測月球以及後來得出月球表面凹凸不平的結論,兩者有否有直接關連?實在無從稽考,但明暗對照這種技法的確賦予伽利略從平面中展現出月球立體地型的能力,而大眾也因為這種技巧的普及,能從平面中拆解出立體的圖像。

這種對圖像的認知是雙向的。透視和明暗對照就如一種語法,又或是一種語感(Sprachgefühl),我們需要一種對圖像的基本認知,去分析出蘊含圖像之中的信息。對圖像本質的認知直接影響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這也是為什麽我執着於這張黑洞「相片」的本質。失去了這種語法,無論所看到的影像多麽先進,我們也無法從中抽取資訊,情況就如以中世紀的眼晴去看文藝復興的畫作。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