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影像

影像:人在做,神明在看,大澳神功戲

現時只有約三千人口的大澳,依然堅守傳統,每年在村內空地搭起一個又一個戲棚,唱出一台又一台粵曲。

一名演員在劇棚外化妝,準備即將的神功戲演出。

一名演員在劇棚外化妝,準備即將的神功戲演出。攝:林振東/端傳媒

端傳媒實習記者 黃綺婧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9-03-17

位於香港最大離島大嶼山西北面的大澳,居民世代以捕魚為生。茫茫大海,每一次出海對於漁民來說都是一次挑戰。為保佑出海順利,漁民大多信奉神祇,於是島上也建起一座座寺廟供奉各個神明。自然地,慶祝神的生日的「神誕」就成為了大澳人每年最重要的日子。

昔日大澳高峰時期有超過三萬多人居住,「神誕」令島上變得熱鬧非常。據福德宮值理會主席黃來敏轉述老一輩的回憶,日本佔領時的香港實施燈火管制,但島上居民仍然冒險舉辦神誕,其重要性可見一斑。直到六、七十年代,大澳漁業式微,島民逐漸遷出大澳,縱然如此,居民仍然每年慶祝神誕,延續一代人的傳統。

大澳戲棚外,廚師們在搭建的臨時廚房準備宴席的食物。
大澳戲棚外,廚師們在搭建的臨時廚房準備宴席的食物。攝:林振東/端傳媒

考驗經營能力的神功戲

除了為人熟悉的關帝古廟、楊侯古廟,其實還有土地廟。大澳現存有三座土地廟,分別是福德宮、創龍社土地廟和半路棚土地廟。福德宮供奉了土地公的石碑,是當年漁民出海捕魚打撈回來,他們把石碑帶回大澳,建立了福德宮,一舉便是一百多年。

土地公,又稱福德公、土地爺爺,在道教中屬於一方區域的守護神,負責維持村內安寧。祭祀土地公不僅能保家宅平安,更能求財、祈求有好收成。平易近人的形象令土地公成為人們最熟悉的神明之一,在香港各地亦能找到土地公的蹤影。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