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中美貿易戰

專訪「中美接觸」支持者謝淑麗:美對華政策有缺陷,但我也驚訝於中國現狀

很多我的同行不再相信中國領導層依然靈活和奉行實用,但我沒有完全放棄希望。

2019年2月2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會見正在美國進行第七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的習近平特使劉鶴。

2019年2月2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會見正在美國進行第七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的習近平特使劉鶴。攝:Mandel Ngan/AFP/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付航 發自美國加州

刊登於 2019-03-01

#謝淑麗#中美關係#付航#美國#中美貿易戰#中國大陸

中美貿易戰「停戰90天」的大限已至,近一個月來,中美雙方就貿易問題頻繁談判。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20天內兩次率團赴美,最近一次(2月20-24日)更是換上了「習近平特使」的頭銜。

談判桌上的確傳遞出積極訊息:特朗普(川普)指兩國就結構性問題取得實質進展,並延遲原訂於3月1日的談判期限,而中國官媒也稱雙方進一步落實兩國「元首共識」,在技術轉讓、知識產權保護、非關税壁壘、服務業、農業以及匯率等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

兩國官方釋放出來的這些信號,重新點燃了部分學者及民眾對中美關係回暖的期盼,但談判團隊能否在最後關鍵階段敲定貿易協定,還存在不確定性;而要扭轉近兩年中美急劇降温的雙邊關係,更非一日之功。相比短期的結果預測,回顧近年兩國關係的大起大落,或許更有助於了解中美關係的目前格局和未來走向。

過去50多年一直致力於中國問題研究的謝淑麗(Susan L. Shirk)對此頗有觀察。與其他中國觀察者相比,謝淑麗曾在克林頓(柯林頓)政府擔任主管亞太事務的助理副國務卿(1997-2000),因而有朝堂之上接觸政策和實際操作的一手體會;而她目前也是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聖迭戈)分校、全球政策與戰略學院「21世紀中國中心」主席,從學術上拆解中美關係的脈絡。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