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停战90天”的大限已至,近一个月来,中美双方就贸易问题频繁谈判。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20天内两次率团赴美,最近一次(2月20-24日)更是换上了“习近平特使”的头衔。
谈判桌上的确传递出积极信息:特朗普指两国就结构性问题取得实质进展,并延迟原订于3月1日的谈判期限,而中国官媒也称双方进一步落实两国“元首共识”,在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非关税壁垒、服务业、农业以及汇率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两国官方释放出来的这些信号,重新点燃了部分学者及民众对中美关系回暖的期盼,但谈判团队能否在最后关键阶段敲定贸易协定,还存在不确定性;而要扭转近两年中美急剧降温的双边关系,更非一日之功。相比短期的结果预测,回顾近年两国关系的大起大落,或许更有助于了解中美关系的目前格局和未来走向。
过去50多年一直致力于中国问题研究的谢淑丽(Susan L. Shirk)对此颇有观察。与其他中国观察者相比,谢淑丽曾在克林顿政府担任主管亚太事务的助理副国务卿(1997-2000),因而有朝堂之上接触政策和实际操作的一手体会;而她目前也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圣迭戈)分校、全球政策与战略学院“21世纪中国中心”主席,从学术上拆解中美关系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