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李柏昇:投了、沒投、不出來投⋯⋯民進黨是2018選得太差,還是2014選得太好?

研究台灣選民8年來的投票行為變化,對2018年台灣地方選舉結果以及民進黨的執政困局,有何啟示?

2018年11月24日,台北市長候選人姚文智的支持者在等待點票結果。

2018年11月24日,台北市長候選人姚文智的支持者在等待點票結果。攝:陳焯煇/端傳媒

刊登於 2019-01-14

#台灣政治#李柏昇#評論

2018年台灣地方選舉,結果對綠營很多人來說應該很錯愕:對於進步派來說,明明改革已經在路上了,為何期中選舉還是烏鴉鴉?長期執政的高雄市以及2014年大幅獲勝的台中市為何都敗給保守又親中的國民黨?對於心急如焚的台獨派來說,這不啻是對這幾年民進黨執政的一個重重打臉,好像民眾仍然只想發大財而不管其他議題;而對於進步派而言,或許更令人失望的是,外媒都傾向於將這次選舉的結果解釋成中國勢力的勝利。

目前已經有夠多文章談論民進黨為何失敗:黨內青回陣認為「改革無感」是選舉失敗的主因,然而不少人分析稱,同婚議題才是民進黨掉票的主因。針對這點,林宗弘團隊基於縣市數據的推論認為,失敗乃軍公教改革與農業改革的反撲,跟同婚沒什麼關係;而張育誠最近於「菜市場政治學」發表的文章,用區位資料反推個體可能投票意向,結果顯示2018年大部分選區的民進黨支持者沒有出來投票,而真正發生選民結構變動的地方並不多。

本文基本上循著張育誠文章的邏輯,以觀察2010-2018年六都的投票率變化以及真實支持率。本文的簡單結論是,在中南部選區,問題不是2018年選太差,而是2014年選得異常的好。

問題或許是在,為何民進黨執政後沒有辦法鞏固執政優勢,為何政績沒有辦法轉換成選票?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