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函:讀《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他者如何形塑今日的越南?

高夏也特別點出了中國在越南革命歷史上的影響與角色。在思想方面,中國是重要傳譯中心,孫文和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理念、方略與事蹟都先後深刻影響越南宗教與政治團體。
《越南》除了闡釋越南人民多元的文化思考與政治選擇之外,更為注重「他者」如何牽動、催生與形塑出今日的越南,尤其強調中、法、美、蘇等強權對於越南民族、文化與國家的影響。 圖為越戰的美軍。
讀書時間

【編者按】有話想說嗎?端傳媒非收費頻道「廣場」歡迎各位讀者投稿,寫作形式、立場不拘,請來函community@theinitium.com,跟其他讀者分享你最深度的思考。

全球史下的越南

2017年克里斯多佛·高夏(Christopher Goscha)的新作《越南》得到美國歷史學會費正清獎項的殊榮,今年春季聯經出版社立即推出了繁體中譯本,為中文世界讀者介紹這一本立論新穎的越南現代通史。《越南》一書,突破了舊有的民族國家建構觀、法國現代化論述或者冷戰意識形態視角,將越南歷史放置在全球文明發展脈絡下,使得封建/現代、殖民/獨立、自由世界/共產國際等議題增添了時間與地域的維度,從而與過去歷史上其他民族文化的擴張與侵略、同化與教化、多角外交與競爭、政權治理與社會控制等議題有了比較與對話的空間。

例如,他以越南人接受中華帝國秩序和文明觀,對照他們在法國殖民處境下的西化與合作經驗,說明了文明擴張的過程中,既帶有暴力血腥的元素,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文化的同質與發展。他也以法國呼籲建立反共的「神聖殖民聯盟」,對照美國圍堵共產勢力的跨太平洋戰線,將冷戰意識形態嵌入帝國—國家政治秩序脈動之中。如此一來,不僅使得越南歷史容易閱讀與理解,更幫助讀者跳脫民族國家的框架,思考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共通特質、重複現象與普遍議題。

中譯本副標題「世界史的失語者」,其實並不算是直譯自原文版本,2016年英國企鵝出版社發行的書名為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Vietnam,同年尾在美國發行的修訂本則名為Vietnam: A New History。英文書名旨在凸顯高夏獨特的全球歷史論述觀點,因此在修訂本中強調是「新歷史」。

中文名「世界史的失語者」乍看之下容易令人誤解,以為這是一本由越南本位出發,試圖從越南民族國家的立場來回應外在世界變遷的歷史專論。實際上卻正好相反,《越南》除了闡釋越南人民多元的文化思考與政治選擇之外,更為注重「他者」如何牽動、催生與形塑出今日的越南,尤其強調中、法、美、蘇等強權對於越南民族、文化與國家的影響。換個角度來說,本書可以說是相當重視國際關係與地緣政治的分析。

誰是越南,誰能代表越南

作為一個新興的民族國家,越南應該如何被界定?它擁有多大的領土疆界,又包含哪些族群?高夏有意識地避免將越南歷史化約為優勢族群「京族」的聲音,或者是由北向南擴張吞併的單一故事。在《越南》中,高夏試圖以現代越南為地理疆界,敘述其中不同族群、社會團體與政權交織出來的歷史。從這種視角出發,越南的內涵變得更為立體與複雜。越南人不再僅是受害者起而反抗的代表,他們雖然是帝國底下的被殖民者,但是同時也是侵略其他少數族群或較弱勢政權的征服者。

除此之外,高夏也勾勒出歷史上大多數時候政治實體分立的越南地區,是如何在非常晚近的時間內,才建構成一個擁有共同政治認同與統一疆界的越南國。與許多亞洲和新興國家的歷程相似,也因此在現代國家建構的種種議題之中:統一政權的建立、國家邊界的形成、公民資格與權利、身份與政治認同、國家論述與公共記憶等等,越南是一個非常值得參考對照的經驗。

獨立建國的多種路線

越南為何且如何成為今日的面貌?不同於將共產黨神聖化的越南官方論述和左翼書寫傳統,高夏呈現出了社會轉型過程中的多元方案的競爭局面,他持平地撰述越南共產黨與反共勢力——憲政主義者(合作主義者)、越南國民黨、大越同盟、越南革命同盟會、宗教與民間勢力(和好教、高台教、平川派)等等團體之間的合縱連橫,將轉型過程中的複雜選擇、多元價值和血腥衝突一併呈現出來。

在這過程中,共產革命僅僅是其中一種選擇,它並非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或擁有最多支持者的方案。但是共產黨是除了民間勢力外,在所有政黨中唯一建立了武裝力量的革命政治團體。不可諱言的,它的武裝力量與來自中國和蘇聯的軍事援助,使得它有能力在越南境內深根擴展,並且長時間與法美軍隊對抗。除了軍事方面的優勢,再加上歐亞美政治局勢、大國角力、發展策略、領導人魅力與能力等種種因素,才使得越南共產黨成為了最終的勝利者。

對於獨立運動的反面勢力——殖民宗主法國,《越南》有著更為詳盡的敘寫。高夏嫻熟法語史料與研究,使得他能詳盡描繪法國政情、殖民官員政策與白人移民心態。他尤其對於殖民地的官民合作及矛盾有著生動非凡的描述。雖然遣詞溫和,但是他批判法國殖民政策的立場卻顯而易見。他認為法國殖民政策是推進越南獨立運動的關鍵因素。與英美規劃殖民地獨立計畫不同,戰後的法國仍然執著於殖民帝國的想望,試圖透過虛位君王來維繫殖民政權的法統,但是此種強硬手段不僅沒有成功維持全球的帝國版圖,反而促使亞非殖民地紛紛採取武裝手段進行獨立抗爭。當共產黨與武裝革命勢力抬頭之際,越南反共勢力則受限於殖民政府反覆與背棄,以至於他們在體制內爭取自治獨立的議程顯得遙遙無期。

值得一提的是,高夏也特別點出了中國在越南革命歷史上的影響與角色。在思想方面,中國是重要傳譯中心,孫文和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理念、方略與事蹟都先後深刻影響越南宗教與政治團體。從發展的角度來說,許多越南的獨立運動領導者,無論是否信奉共產主義,都曾經或長或短地避居華南,從海外遙控與領導殖民地內的獨立運動,也因此中國提供了關鍵的海外的生存空間與網絡運動場域。

對越南共產黨的存亡而言,中國國民黨也曾經扮演關鍵角色。在二戰結束之後,中國國民黨代表聯合國接收越北,在這10個月內,他們沒有採取強硬手段打擊越南共產黨,而是支持以共產黨為核心而組成的聯合政府。而後他們同意越南共產黨的提議從越北撤軍,維持社會秩序的中國軍隊方撤離,越南共產黨發動的內戰與對法獨立戰爭就接連爆發了。從上述種種的線索來說,中越共享了很多親密的歷史時刻,說是中越區域共同體也不為過。

亂套的歐亞共產主義

現代越南史上有一個難解的謎題,即是1979年的第三次印度支那戰爭(中越戰爭)。究竟應該如何定位與理解這場同屬共產主義陣營的中國與越南之間的戰爭呢?以這個問題為引,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撰寫了國族主義的奠基之作《想像的共同體》,高夏則是由共產勢力內部的國家主權拉扯和與中美蘇間的國際關係來解釋新的世界局勢。在中美合作對抗蘇聯的全球政治背景之下,中南半島上越南與高棉的爭端不僅成為了另一種形式的蘇聯與中國勢力爭霸,更直接點燃了中國與越南之間緊張的情勢,一度以國際主義為基礎的合作關係就此轉為族群與國家仇恨。從此以後,意識形態似乎不再主導共產勢力間的交流合作,回歸到了以現實政治與經濟利益為基準的國際外交模式。

整體而言,《越南》較為集中於現代越南國家的政治發展歷史,在外交、軍事、社會治理與少數族群方面也多有著墨。雖然高夏也為殖民經濟與革命文化各別撰述了一個章節,但是卻未能涵蓋越南在現代轉型過程中經濟、文化與宗教組織的變遷。然而,就一本現代通史而言,《越南》所採取的宏觀視野,已經充分展現出了在全球脈絡下形塑現代越南的大動脈,以及其中繽紛交錯的支脈。無論是對越南熟知或陌生的讀者來說,這都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1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79年的中越战争也可以看作是中国给美国的投名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