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6月起,中國大陸P2P網絡借貸平台「雷聲震天」。據《華夏時報》報導,48天內,全國爆雷的P2P平台超過133家,涉及金額已超過3000億(人民幣,下同)。另據媒體報導,兩天之內,杭州爆雷平台牽涉的用戶數量就已超百萬。
在爆雷「重災區」杭州,市政府不得不開放兩個體育場,以接待來自全國各地、浩浩湯湯的報案者。這些人被稱為「金融難民」,在爆雷中損失少則數萬、多則上百萬。很多人因此傾家蕩產,卻在無望的追債路上背負着「貪心」、「愚蠢」的罵名,更在維權中遭到來自警方的種種維穩:寫保證書、被監控、上訪被抓……
遭殃的不僅僅是個人投資者,還有創業公司。8月1日,北京168家鄰家便利店關閉。運營方發布公告稱,背後唯一出資方(善林金融)被上海警方調查,賬戶凍結,鄰家便利店無可支配資金,只能停止業務。同一天,路由器製造企業極路由創始人王楚雲亦發布給員工的公開信,表示合作伙伴突然爆雷,令公司「面臨資金鏈斷裂的危險」,處在破產邊緣。
回看中國P2P野蠻生長的十年,政策的陰晴不定和監管疏漏在多大程度上扮演了引爆者的角色?在股市萎靡、房價高企的當下,投資者選擇P2P真的是貪心、愚蠢麼?而那些維權被壓制的金融難民們,現在怎麼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