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陸創業潮如火如荼的前些年,香港討論的仍舊只有地產和貿易。直到這一兩年香港的創業環境才開始熾熱起來,新興的創業公司與日俱增、投資者開始在香港尋覓有潛力的項目,Co-work Space蔚然成風。特區政府也有動作:2015年年底成立創新及科技局,2018年政府又向科技園撥款100億。
2017年9月,一家稱為「海闊天空」(Beyond Venture)的創投基金成立。它最大的特色是專注投資香港。基金的合夥人文立是位資深的創業者,他投資的成果之一,就是香港知名的叫車app「HK Taxi」,這也是少數能夠力抗「滴滴打車」資本大軍的本地業者。
在整個創業的生態圈中,項目、投資人、市場、創業環境,環環相扣。但香港有好的創業項目嗎?香港在科創上面有什麼優勢?這個高成本的環境是否適合創業者們?投資人願意投資香港的項目嗎?
過去一年內,文立的團隊見了300個香港本土創業項目,投資了其中6個。為什麼選擇「只投資香港」?在他的眼中,香港有什麼樣的潛力?基金成立一年後,他有怎樣的發現和心得?以下是端傳媒的專訪。
Q:為什麼會成立一個只投資香港初創公司的基金?
A:我們100%聚焦香港的Startup(創業公司),宗旨是「From Hong Kong,For Hong Kong」。這個想法起於2015、16年,當時香港缺乏一個home based的VC,以香港為主場的VC。朋友提議說,「文立不如你做一個基金專門投香港相關的項目吧。」
香港是需要一些本土的VC,本土的原因是要對市場更加了解、對創業者更多體諒、支持,也更加知道要怎樣幫助年輕人做大生意。香港是非常適合早期投資的地方,本港的初創企業被市場嚴重低估,但已經成為獨角獸的商湯科技,Lalamove、HKtaxi、Vlab、Prenetics等等都是未來不可小覷的香港科創公司。
1994年,我的第一間公司開在香港。九十年代末全球化剛開始,競爭還沒這麼明顯,但今時今日你在香港做,其實競爭並不是只來自香港,而是兩岸三地了。
只投香港的公司這個理念並沒有問題。香港人開的公司、香港人參與發研的科技公司、或者以香港為總部建立的公司,他的生意可以是全球、全中國的。但很多香港以前的大公司都只做製造業、貿易。我們都明白不限於香港市場才可以做大生意。所以在選擇投資上,我會選擇投資的香港公司一定是做全國或全世界的生意。
我們對香港的定位是:technology export centre (技術輸出中心)
Q:在你看,在香港創業的優勢在哪裡?
我們去年做「海闊天空」時就常常把香港比喻為以色列——那時還沒有「大灣區」的概念 ——雖然政治上有點怪,但它相同之處在於都是一個有高技術基礎的地方,但沒有一個很大的本土市場,全都要靠輸出。但如今加上大灣區,香港真的沒有什麼理由不會起飛。唯一的條件就是就是給他們多一點時間,讓其他人見到。
我對在香港創業極度樂觀,當然有很多人都覺得我過度樂觀。我覺得香港人或者創業環境都有先天優勢,很多人都不太知道香港的科研真的很強,雖然未必是所有範疇。但比如醫療和生物科技。去年2017年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選了十篇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文章,有兩篇是來自香港,也是唯二來自亞洲。除了醫療外還有其他領域,Sensetime(商湯科技)是另一個例子。
中國有這麼多大學,但香港是很有獨特優勢。對一個教授來說,他是在香港做科研好,還是在北京做好?我相信無論是整個體制、資訊流通等各方面,香港的優勢都很明顯。
Q:HK Taxi 是你投資的一家初創企業,也是全港目前應用人數最多的call車軟件。能不能談一下當時為什麼選擇投資一個Call車app?
我自己不大愛駕車,喜歡坐的士,雙手解放就可以做其他事。我以前是用call台(電話叫車),因為我住的地方比較偏遠,不會有的士駛入,所以叫不到的士。那時候「滴滴」、「快的」這樣的服務在內地已經流行起來。我在想香港有沒有呢?當時知道有個HKtaxi,就開始用。
我當時想。那時內地的Call車app「快的」已經進軍香港,HK taxi大概必死無疑。但過了三個月,再打開HK taxi,還能叫到車,看起來很不錯,所以就請創業的年輕人來談談。
創建HK taxi的是兩位很優秀的年輕人,DBS(拔萃男書院)中學同學。創業後兩人租了間唐樓做辦公室做起了Call 車app,中間經歷過很多故事,在司機和乘客兩邊燒錢,燒個平台出來。他們用了很多我認為相當聰明的方法去留住司機、乘客。
我聽完之後就想,這班年輕人這麼有決心。作為天使投資人,有這樣的項目我如果不支持一下,香港就不會有自己的創業公司,永遠都是由外面進來的項目。但其實很多人都問我,這麼小規模怎樣做啊?怎樣賺錢?但我相信他們最後會交出答案,因為他們就快break even(收支平衡)了 。
Q: 在香港怎樣找到適合投資的公司呢?
A:去年的商湯科技出了名,引發中國一批VC想在香港大學裡發現寶藏,就過來香港的大學巡一圈,結果找不到什麼就回去了。但我在大學巡一圈,卻見到幾個項目挺不錯的。
我覺得香港是比較適合早期投資的地方,很多項目就像玉,你會有疑問到底是石頭還是玉,你很難決定。但到最後科技如何接駁到市場就很關鍵。香港很多項目值得考慮這點,因為香港很多技術質素是無庸置疑,例如我們見過一個項目,那位教授用了20年時間研究糖尿病,他知道中國人在DNA測試裡面應該驗哪一個點位才可以知道糖尿病的風險,再配合你年齡歲數、其他DNA檢測和生活習慣,他已經可以估計到你接下來幾年會不會有什麼併發症。
數據、技術都俱備,問題是如何變成一件產品?如何發售?如何去成為一間公司?香港有很多基礎研究,VC來到一圈,見到技術頗好,但可能和教授團隊談過後就沒有什麼商業計劃。
Q;海闊天空創投傾向什麼樣的項目?
我們對香港的定位是”technology export centre”(技術輸出中心)。因為香港有很多好的科研人員,但沒有相關的市場,你如何將這些項目輸出出去?
我們投的項目都偏向於科技。目標是投一些香港Startup,其實裡面一個核心理念,就是透過我們的投資可以幫到公司、實現盈利,也想告訴其他人其實香港有好的Startup。這一年我們見了300多個項目,投資了其中6個。例如電動船外機,就是舢板、船、快艇後面會有個發動機,一拉就行駛出去。一般是燒汽油或者柴油的,這個項目是用電力,能夠防止汙染,保護環境。
Q: 商業化這件事情如何實現,這是VC會幫忙做的嗎?
第一要判斷的是,團隊有沒有可能商業化,很多事情你要花時間去研究,以及真的要是早期,你要看到團隊有沒有商業化的可能,例如人的性格、做事的人如何去思考、改變事物。
第二,技術本身適合什麼市場?到底是外國還是中國?另外我們有沒有什麼可以幫到他們。所以投資都頗特別,我們基本上所有項目都有找其他人一起投,通常大部分會找國內的基金。假設那個項目我們需要幫他們入中國市場,其實最理想是有一個比較認識該行業的基金投資,他本身一些背景和以前一些關係可以幫他們做到。
早期的投資都頗著眼於有什麼可以增值、幫到他們,如果你只是投資金錢,成功率就會變低了。早期創業就像一個小孩一樣,要教他、幫幫他,到「年輕人」階段會成長得很快,他就會有自己的想法,你最多也是和他說上一兩句,給少許意見已經可以了。所以香港很適合做早期的投資,例如是pre-A到A,甚至preB,大概由幾十萬美金至三、四、五百萬美金的階段。
可能你在香港要用一年時間贏得香港市場,但你去中國可能要兩年,可能也只贏到百分之十,但已經遠遠大過香港的市場。
Q:你1999年去內地創業,那時內地也沒有現在的創業環境,但現在全部都是創業公司。香港和內地的創業環境相比差別在哪兒?很多創業者覺得香港成本太高,寧願考慮前海、杭州,為什麼要留在香港?
「創業成本」可能指辦公室貴,當然是一定貴,但好像HK taxi那樣年輕人租個唐樓(就可以了),我想你要解決的話也一定可以解決到的。我想告訴所有人一件事,其實在香港創業不等於只留在香港,因為我們投了六間公司,除了一間,另外五間都在國內有辦公室,或者其他地方。
特別對我來說,我覺得大灣區是很重要的,我們有幾間公司是很典型「大灣區公司」來的,它是香港成立,在東莞做製造中心,深圳做研究總部,香港是做對外、海外銷售和前期研究,和大學一起做早期研究,深圳就做應用的研究。
Q:所以你覺得香港創業環境不足並不是問題?
A: 我覺得這個世界如果你有心去做的話,沒有事會差得過創業要面對的情況,你創業的話,到底下個月能否生存到都不知道。
Q:據你所說,想創業的香港人留在香港多些,還是回到內地的多些?
其實你見到一個合格的創業者是不會想這個問題,市場在那裡就去那裡,所以我們見300幾個項目中,有些都是商業模式,我都會問他們為什麼要在香港做呢?他們會說,「想在香港先做,之後再去東南亞或者中國做」。我就問為什麼不一開始就在中國做?東南亞不太make sense,新加坡很小,香港又很小,特別是那些稱將會打中國市場的,我第一件事就會叫他們直接在中國試。
可能你不熟悉那個市場,但不要緊,可能你在香港要用一年時間贏得香港市場,但你去中國可能要兩年,可能也只贏到百分之十,但已經遠遠大過香港的市場。我相信好的創業者只會看市場在哪裡。
Q:香港好像有很多人不熟悉內地,會覺得內地有很多厲害的人,BAT又很大,都很害怕怎樣進軍內地市場,這些問題也有發生在你面對的人身上嗎?
我會和他們說一個故事,lalamove在微信指數、百度指數遠勝58同城,香港人未必知道,但在中國58同城是最大的domestic service(國內服務平台),在各個地區招聘等等。58同城沒有去到美團的級數,但都算是半個美團,絕對不是弱的對手。但lalamove贏了他們整條街,這是香港的團隊。所以問題是你有沒有決心去打。這並不是香港vs中國,只是香港人vs上海人、香港人vs杭州人、香港人vs北京人而已。
再看看,mobike在上海,ofo在北京開的,每個城市都有厲害的人,你在和其他人競爭而已。作為一個合格的創業者,他是怎樣想的?這些思維很重要。如果你計劃不進入內地的話,那也無需去和內地企業競爭;但如果你有需要入內地的話,為什麼不早點進去呢?
Q:你投資那時會在意他們盈利模式是怎樣的?你怎麼計算投資的回報?
天使和VC不太一樣,通常天使投的項目都比較長期,其實五年可以退出已是很幸運了,通常天使五年內都不大可想,要七年、十年左右,所以天使就真的是天使。VC會短一些,平均一個VC是五年左右。
盈利模式對於早期的Startup,是可以有個大概的路線圖,但若要求他要明年、後年交到數,就不是太可行。無論是天使還是VC,所有投資者都是要看回報的,但問題是在投資之餘,是否可以有更加大的作用?當然難度會高很多,在投資之餘,還想要其他的社會影響。
Q:年輕創業團隊怎麼找投資人?
A: 不用太複雜,簡單幾頁ppt,你說出想做什麼,你解決了什麼問題,你估計市場有多大,為什麼你能做到。都是那幾件事,但答得好很難。
(實習生佘思盈對本文亦有貢獻)
文中貌似对“中国”和“香港”分的很清楚。像是两个阵营在互搏互斗。香港的商业 环境的确值得年轻人去拼一把;在风险和机遇的风暴中心;有天使这样的投资机构助他们一臂之力倒也令人欣慰。
好高興見到有人專門投資香港創業企業,而香港可以被互聯網化的空間真的好大。香港的創業者們趕緊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