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看不見的公義——評張炳良《不能迴避的現實》

書中張炳良感慨:政府房屋供應的大局,「為多方及多重的小局所包圍、所肢解,處於膠著」。我的回應是:那要看政府所看重的,是什麼樣的大局;而被視為是小局的,又是什麼。

張炳良的五年任期過去,2012-17年公屋的平均興建量約為每年13000個,大概僅有過去香港三十五年每年平均的六成,這種供應滯後與公私營比例失衡所反映的,就是香港這個城市對生活方式選擇和城市規劃遠景的價值觀。

張炳良的五年任期過去,2012-17年公屋的平均興建量約為每年13000個,大概僅有過去香港三十五年每年平均的六成,這種供應滯後與公私營比例失衡所反映的,就是香港這個城市對生活方式選擇和城市規劃遠景的價值觀。 攝:林振東/端傳媒

龍子維

刊登於 2018-08-12

#讀書時間#評論#龍子維

提起張炳良教授,我腦海中總會浮現一個學者的形象;即使進入政府,政府通訊錄的名稱仍是頂着「教授」的名銜,與其助理閒談,也總是說教授的意見是什麼,而不是局長的意思是什麼。

與龍應台先生以一個文人的姿態走入台北政府相類似,張炳良不只是一個普通學者,還是民主黨內的前匯點派(匯點是香港早期的論政團體,後來與香港民主同盟合組成民主黨),以非建制在野學者的背景,在2012年香港前特首梁振英政府中,出任運輸及房屋局局長。由於張炳良的研究及政治背景,其出任局長時,公民社會及政黨均對其如何處理香港房屋問題,有相當大的期望。

自1998年之後,香港便再沒有一份指導未來香港十年的房屋政策藍圖,而張氏制訂的「長遠房屋策略」,則是他在局長任內(2012-2017)的一項主要工作。張炳良在新作《不能迴避的現實》中,便回顧了2012年至2017年的局長生涯中,在房屋及運輸的政策層面上,所推動的措施及面對的挑戰。對於關心香港房屋及運輸政策制定過程的讀者,此書是很好的參考。

身為香港民間房屋政策的倡議者,筆者曾多次以智庫及倡議團體「影子長策會」的身分,多次與時任局長張炳良就其主力推銷的「長遠房屋策略」交流。如何掌握「長遠房屋策略」的成敗,是評價張政策成敗的關鍵,亦是理解本書脈絡重要的切入點。因此本文主要集中回應張氏書中的房屋內容。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