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中國能源大單:能源外交、低碳轉型以及中美貿易戰下的彌散

在傳統國際政治經濟裏,石油代表權力和金錢,誰掌握石油,就能成為能源強國。不過,當今能源秩序市場化將削弱這種可行性。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七月先後訪問中東和非洲,並出席金磚峰會,會見印度、土耳其、阿根廷領導人,商討雙邊合作、多邊貿易、一帶一路倡議合作等議題。圖為2018年7月25日,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南非第十屆金磚國家峰會的論壇上。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七月先後訪問中東和非洲,並出席金磚峰會,會見印度、土耳其、阿根廷領導人,商討雙邊合作、多邊貿易、一帶一路倡議合作等議題。圖為2018年7月25日,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南非第十屆金磚國家峰會的論壇上。攝:Gulshan Khan/AFP via Getty Images

余家豪

刊登於 2018-08-09

#余家豪#評論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七月先後訪問中東和非洲,並出席金磚峰會,會見印度、土耳其、阿根廷領導人,商討雙邊合作、多邊貿易、一帶一路倡議合作等議題。一如所料,這次習近平訪問中東和非洲, 與阿聯酋(阿聯)、盧旺達(盧安達)、塞內加爾、南非等國家簽下巨額訂單,其中能源資源繼續是中國的重要投資領域。在這些項目落實之前,筆者嘗試從能源外交、低碳轉型和中美貿易戰三個格局討論中國這次在中東非洲的能源投資 。

新能源格局市場化削弱傳統能源外交

一帶一路推動下,中國加快步伐進入中東非洲能源市場,西方各界關心的是,這會否意味着改變國際能源秩序,或者這會否成為中國的另一場能源外交。在傳統國際政治經濟裏,石油代表權力和金錢,誰掌握石油,就能成為能源強國;而西方各界大多認為中國走出去的能源投資,均附帶外交或者地緣政治效果。

不過,當今能源秩序市場化將削弱這種可行性。

近年世界能源市場的重心向亞洲東移:美國頁岩氣革命提高了美國本土油氣的產量與出口能力,其對中東油氣的依賴降低;中東油氣生產商需尋求新買家,轉向亞洲 ,令能源市場由生產國主導轉為消費國主導。以沙特阿拉伯為例,在美國開始出口油氣後,雙方由供求關係轉變為競爭關係,沙特阿拉伯亦努力開拓亞洲油氣市場,轉向靠攏消費者市場,並利用自身油氣優勢,推行名為「沙特2030」的經濟轉型計劃。中國正好遇上這一波轉變,減低了獲得能源資源的外交成本。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