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張躍然:我們一直一廂情願地誤解了「布拉格之春」

在一套通行的主流敘事中,「布拉格之春」意味着社會主義體制內部自上而下自我革新的努力。而事實上,這套敘事更像一種一廂情願的誤會。它誤解了布拉格之春為什麼會發生、杜布切克在其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這場運動又何以陷入悲劇的結局。

在一套通行的主流敘事中,「布拉格之春」意味着社會主義體制內部自上而下自我革新的努力:改革派領導人杜布切克彷佛一顆劃過暗暗長夜的流星,給捷克斯洛伐克帶來短暫的光明與希望,但終究轉瞬即逝。事實上,這套敘事更像一種一廂情願的誤會。

在一套通行的主流敘事中,「布拉格之春」意味着社會主義體制內部自上而下自我革新的努力:改革派領導人杜布切克彷佛一顆劃過暗暗長夜的流星,給捷克斯洛伐克帶來短暫的光明與希望,但終究轉瞬即逝。事實上,這套敘事更像一種一廂情願的誤會。攝:Sovfoto/UIG via 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18-07-30

#評論#張躍然

在一套通行的主流敘事中,「布拉格之春」意味着社會主義體制內部自上而下自我革新的努力:1968年1月,改革派領導人亞歷山大.杜布切克(Alexander Dubcek)成為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捷共」)第一書記,從而開啟一系列政治自由化改革:撤銷媒體審查,開放言論自由、結社自由、分散權力。杜布切克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深受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歡迎,領着整個國家向「帶有人性面孔的社會主義」(socialism with a human face)走去。然而,面對這一系列政治自由化改革,蘇聯深感不安,最終於8月20日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令該國的政治改革進程遭到腰斬。

在這個版本中,故事的主角毫無疑問是體制內開明的改革派領導人。杜布切克彷佛一顆劃過暗暗長夜的流星,給捷克斯洛伐克帶來短暫的光明與希望,但終究轉瞬即逝。這套敘事有多麼根深蒂固,只消看看英文維基百科的「布拉格之春」頁面,便可見一斑。

而事實上,這套敘事更像一種一廂情願的誤會。它誤解了布拉格之春為什麼會發生、杜布切克在其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這場運動又何以陷入悲劇的結局。另一方面,這套敘事也無法幫助我們理解,布拉格之春在「全球六八」的大環境中意味着什麼,又以什麼方式影響着後世的歷史進程。

改革的窗口從哪裏來?

1967年下旬,捷共內部高層開始出現嚴重的分裂。長期掌權的黨內一把手諾沃提尼(Antonin Novotny)越來越不得人心,開始遭到杜布切克和其他「改革派」領導人的挑戰。這一分裂,一方面是黨內高層個人權力鬥爭的表現,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諾沃提尼和杜布切克在去史太林化(去史達林化)、如何解決經濟衰退、如何處理捷克與斯洛伐克之間的關係等問題上的分歧。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