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廣場

丹東手記:鴨綠江邊,誰在等待?

鴨綠江兩岸是多麼魔幻的景象:一邊是恨不得一夜之間蓋完的樓盤,另一邊是幾十年不變的稻田和世界上最缺乏資本的土地。

遼寧丹東市的鴨綠江上。

遼寧丹東市的鴨綠江上。攝: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任其然 發自丹東

刊登於 2018-07-11

愁城

丹東,中國最大的邊境城市,與朝鮮新義州隔江相望。從丹東火車站往東,經過曾經繁華的老商業區六道口,再穿過一條鴨綠江的支流,市中心的朝韓風味餐館逐漸變成了連片的燒烤餐廳,人們露天圍坐着喝酒,架着火爐吃烤羊腿。

這裏叫振安區,丹東的大大小小工廠曾經連成一片。「綢一廠、綢二廠、綢三廠、絲綢紡織廠、卷絲廠、塑料廠、電器廠、鋼筆廠、造紙廠……」聽我說要去振安,開出租車的馬師傅先是驚訝——「工廠早就沒了,為什麼要看這些?」然後,他開始列舉繁盛時期丹東大大小小的工廠。

丹東中年人的記憶中,那是1980年代,丹東的黃金年代。今天以炒房而聞名的丹東,那時是東北少有的發達輕工業城市。「剛改革開放的時候主要是消費品不足」,從政府檔案部門退休,鑽研丹東文史的遲立安說。「那時候工廠都開足馬力生產,能生產多少,就能賣多少。」

丹東本地最有名的產品,是柞蠶絲絲綢。南方的桑蠶吃桑葉,這裏的蠶種不同,吃柞樹葉。產出的絲綢韌性高,耐用,聲名在外。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