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深度

台灣這群準大學生,為什麼選擇西進?

江宇晴說,自己是把大陸和台灣「穿插在一起的」,她是「選學校」而不是「選地區」。

今年廈門大學原本要招收20名台籍生,卻開放兩百人面試、最後錄取128人。這128位同學,同時也錄取台灣的國立大學、中國的其他頂尖大學,不管最後他們是否選擇到廈大就讀,但廈大已經擺出了廣納台生的姿態。

今年廈門大學原本要招收20名台籍生,卻開放兩百人面試、最後錄取128人。這128位同學,同時也錄取台灣的國立大學、中國的其他頂尖大學,不管最後他們是否選擇到廈大就讀,但廈大已經擺出了廣納台生的姿態。攝:Imagine China

公共電視記者 林珍汝 發自台北、廈門

刊登於 2018-07-02

#端 x 獨立特派員#台生西進

18歲的夏天,這些高中生決定離開台灣,到中國大陸讀大學。是在台灣考不上好大學?台灣的大學競爭力不足?看好中國的大學比較有國際觀?還是趁大學提早在中國大陸市場卡位?

本文由端傳媒和台灣公共電視《獨立特派員》共同編輯、發佈。公共電視為非營利機構,本文免費開放閱讀。電視報導於七月四日晚間十點於台灣公共電頻道首播,也將於《獨立特派員》網站完整發表。

五月十一日星期五下午,師大附中高三生江宇晴,出現在台北松山機場。

今天原本該上課,而且是段考日。但江宇晴做了特別安排,下午的考試在早上先考掉,為的是趕上飛機,參加明天上午在廈門大學的入學面試。 報到、通關、登機。看起來江宇晴熟門熟路,但其實這才是她第二次單獨出遠門,上一次,也是隻身前往浙江和南京大學面試。

她一個人通關、一個人搭機,在夕陽中抵達一個跟台北差不多、高樓林立的城市。

面試的老師非常好奇台籍學生為何想到廈門大學就讀、未來的升學及就業計畫等。

廈門市環島路海岸矗立著一大片標語:「一國兩制統一中國」。遊客來到這裡,總是要拍照留念。從海灘往東邊眺望,金門大膽二膽島近在眼前。作為面對台灣的第一線,廈門大學也成了吸引台灣青年的最前線。

五月初夏,廈門大學前的思明南路擠滿了遊覽車和公共汽車。來自各地的遊客依照導遊的指揮排好隊,憑證件進入廈大參觀。中國口音的遊客媽媽邊排隊、邊對牽手的小孩說:「這是學霸 ( 大陸流行語,指學科成績頂尖的學生 ) 才能來讀的大學。」

夾雜在遊客裡的,還有一群穿著特別整齊的學生,女生至少是白襯衫、甚至有人穿上套裝高跟鞋;男生也有人特意穿了一身西裝。他們是來自台灣的128位高中畢業生,要參加這所「學霸大學」的入學面試。

這群來自台灣的學生在「馬克斯主義大樓」面試,嚴肅的氣氛從門口展開。門前豎著兩個斗大的告示寫著「考場」,條列密密麻麻的考試規則。大樓的所有的出口都有警衛駐守、並拉上封鎖線,只有考生可以進入,一進去就直到面試結束才能出來。

面試分成上、下午兩場,還配合台灣學生調整報到時間。原本考生得在面試的前一天報到,但台灣許多高中正在期末考,廈門大學特別通知正在期末考的考生,可以延後到當天報到,報到後每個人都會拿到一張貼有照片的准考證,上面也寫著面試規則。

江宇晴在台灣被交通大學材料科學系取錄,在中國則面試廈門大學、浙江大學及南京大學,最後三所都錄取,兩岸四個校系放在一起比較,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最符合自己的志向。
江宇晴在台灣被交通大學材料科學系取錄,在中國則面試廈門大學、浙江大學及南京大學,最後三所都錄取,兩岸四個校系放在一起比較,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最符合自己的志向。

學生進入面試大樓後,是漫長的等待。上午場的考生九點鐘進入考場後,分別坐在三間教室裡等候面試,等待時不得使用手機,有人看書、有人發呆,度過最長四個小時的等待。

面試在一個小房間裡,一個學生同時面對三個老師,首先從自己抽到的三個題目裡選擇兩個作答,題目通常是兩個文組題、一個理組題,主要考驗學生的學識及思辨能力,題目很多元,譬如:

法律是透過限制自由來保障自由,自己的看法如何?

根據統計中彩券的人很快就會把彩金花光,請從社會因素跟心理因素來分析這樣的行為。 在陌生人為主的現代社會裏面,如何取信於人? 打開冰箱室內溫度會如何改變?

每位學生面試約十分鐘,自己先申論,老師再根據回答提問。據了解,當天面試的三位老師也有台籍教授,對於學生回答抽出的兩個問題時幾乎面無表情,但當問起個人相關的資訊時,會表現得比較有興趣,尤其非常好奇台籍學生為何想到廈門大學就讀、未來的升學及就業計畫等。

江宇晴說,自己是把大陸和台灣「穿插在一起的」,所以對她而言,是依學校來選擇不是依地區。 為什麼選擇中國大陸的大學?江宇晴說,她一開始的目標其實是香港。香港的大學可以直接用學測成績申請,但自己學測考出來的成績不是很理想,拿不到獎學金,但香港學費又很貴。「我同學是一直在注意大陸那邊的訊息,他就說大陸也有學校,我就想說不試白不試,去投投看好了。」

帶著一點觀光客的心情,江宇晴抵達了廈門大學。絲質的白襯衫,打上領結,配上黑色長褲,這身裝扮就像社會新鮮人要去職場面試,她還是特別到公館買的。

怎麼看待台灣的大學呢?江宇晴說,自己是把大陸和台灣「穿插在一起的」。對她而言,是依學校來選擇不是依地區。

江宇晴在台灣面試了台大、清華、交大三所學校,最後錄取交通大學材料科學系。在中國面試廈門大學、浙江大學及南京大學,最後三所都錄取,兩岸四個校系放在一起比較,名列中國985、211及「雙一流」的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最符合自己的志向。

至於未來會不會留在中國大陸就業?江宇晴並沒有定見。「老師說十年就是一個世代,那我畢業的時候大概五年,也是半個世代,那時候很難說。」

江宇晴的媽媽:回顧整個申請過程,台灣的升學制度真的讓她很心疼孩子。

江宇晴的媽媽胡君梅說,從孩子還小時她就說,大學就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新加坡、香港及中國大陸都是選項,但因為新加坡及香港都是全英語教學、學費也比較貴,因此把中國的大學也同時列入考慮,但回顧整個申請過程,台灣的升學制度真的讓她很心疼。

在台灣,高中升大學可以採取「學測」或「指考」兩種途徑。大學學測在一月舉行,考完之後孩子以學測成績申請大學。如果學測成績不好,還可以考七月的指定科目考試。

這樣的設計,美其名是給孩子兩個機會,卻造成兩頭煎熬。

首先,申請入學要學生準備很多資料應付文書審核,有的學生甚至費心準備了一大本材料,明知教授不會看,但還是得編出一大本。接著是一連串的面試,還要等到五月才放榜。這段期間孩子如何有可能靜下心來準備指考?

還有些人乾脆放棄申請,走指考這條路。但從一月到七月整整半年又極度煎熬,看著同學在申請、在準備畢業,恐怕得有非常高的定力才有辦法靜心讀書。

再者,申請入學面試時間衝突,六個志願被迫分散。胡君梅舉例,如果有人想讀政大商學院,會計、企管等都可能是選項,但偏偏這幾個科系的面試時間衝突,學生就被迫只能改填其他學校的志願,到最後錄取的很可能根本就不是心中的理想科系。

至於未來,胡君梅說,自己對大陸並沒有幻想,「但確實他們那邊市場大這是無庸置疑的,所以她最後會在哪邊落腳,看她自己。」

廈門大學「馬克斯主義大樓」面試場,門前豎著兩個斗大的告示寫著「考場」,只有考生可以進入,一進去就直到面試結束才能出來。
廈門大學「馬克斯主義大樓」面試場,門前豎著兩個斗大的告示寫著「考場」,只有考生可以進入,一進去就直到面試結束才能出來。

劉仲輝認為,與其上台灣「不太理想」的國立大學,不如出來走走看看。

馬克斯主義大樓裡的考場氣氛嚴肅,場外熱鬧得多。面試當天氣溫高達32度,因為沒有設置家長休息區,陪考的家長只能自己在豔陽下找地方等候,警衛休息室前的小騎樓聚集了許多熱心的台生家長。這些家長在行前已經加入一個由廈門大學台生學長成立的Line討論群組,彼此在線上分享過行前注意事項,到了這裡,像是網友聚會。

「今年真的好競爭!」來自高雄市的劉仲輝說。劉仲輝帶著雄中高三的大兒子,還有即將面臨升學的小兒子一起來面試,在此之前,他們已經去參加過天津南開大學、南京東南大學的面試。

去年來廈大面試的台生只有24人,今年一口氣暴增到128人。這還是經過篩選後的人數,到底有多少台生報名?有家長說,考生報名編號排到一千多號、也有人傳言五百多人,到最後通知兩百人面試,當天來了128人,而且現場一問,幾乎都是學測近70級分,也就是頂標以上、在台灣有國立大學程度的。

「其實說真的,如果在台灣考得非常完美的人,大概也就不會來這裡了。」劉仲輝的大兒子劉大寬今年學測成績也是近70級分,但在台灣要申請大學,台、清、交、成的熱門科系應該都不太可能。爸爸認為與其上台灣「不太理想」的國立大學,不如出來走走看看,大學選擇中國的,畢業後也不一定要留在中國發展,甚至可以把中國當成跳板、再去歐美國家讀書。

同時劉大寬也會繼續考指考,如果考完可以上理想的國立大學,還是會選擇留在台灣,「畢竟台灣的環境還是比較好。」劉仲輝說。

「我已經請好家教了,面試結束就幫孩子上微積分。」長期在東莞經商的梁偉華,孩子一路讀台商學校,原本就打定主意繼續留在中國上大學,他申請了廈大、上海同濟、南京東南、廣州中山、及華東師範大學。

儘管可以預見因為惠台政策,部分中國的大學會增加台生錄取名額。但梁偉華認為,孩子入學以後面臨的競爭非常殘酷。一方面大陸的高考競爭很激烈,考得出來的都是傚傚者;一方面是台灣很多高中生到了高三,上學期準備考學測、下學期準備面試,申請大陸大學的甚至得兩岸奔波面試。相較之下,還在上課的大陸高三學生已經學了微分,到大學再學積分,台灣的孩子已經輸在起跑點。

梁偉華認為,大陸雖然祭出惠台措施,其實關於大學入學的內容其實跟去年差異並不大,但地方及大學大力配合,增加面試的名額就是一個很明顯的做法。但媒體報導也助長了面試潮。比起往年,今年多了很多台灣高中畢業的孩子到大陸申請大學,譬如浙江大學去年只有150人申請,今年也增加到六百人。

李昀在台灣已經錄取成功大學,感覺中國尤其在頂尖大學裡,學習的氛圍、學生上進心都跟台灣很不同,受父母鼓勵出來看看,同時申請了浙江大學及廈門大學。
李昀在台灣已經錄取成功大學,感覺中國尤其在頂尖大學裡,學習的氛圍、學生上進心都跟台灣很不同,受父母鼓勵出來看看,同時申請了浙江大學及廈門大學。

「如果人才就這樣全部都被一網打盡了,台灣還剩什麼?」

每年申請放榜後,師大附中穿堂總會貼出榜單,今年多了許多中國大陸跟香港的學校,李志麟也在其中,他錄取了北京大學醫學系。「北京大學的學費應該很便宜,而且他會給我很多補助,我等於說我在那邊念的話,我躺著呼吸我就賺錢。」

中國大陸的學校招生「用力」的程度讓人難以想像。李志麟的父親李明錡就接到北大醫學系的老師直接打電話來。「 對!他就是要你這個人。 這個我以前很難以想像,他就是希望能夠把這個高分群(的學生),真的都被鎖在大陸念書。」接了電話,李明錡說自己突然感受到,「如果人才就這樣全部都被一網打盡了,台灣還剩什麼?」

但他還是要留在台灣?他點點頭說,因為若是去了中國大陸,就沒有辦法在台灣行醫。感覺在台灣學完,沒有辦法回饋社會的感覺。

想留在台灣,那當初幹嘛去申請?「因為感覺上一個北京大學會感覺:歐,好像很棒。 所以就去申請一下北京大學。」

北一女中是台灣歷史最久的明星高中之一,李昀身為畢業生,也想給自己多點挑戰。她說:「大陸雖然是共產國家,但整體規劃讓人看得到未來,但台灣長期在意識型態跟黨派之爭下,很多事情感覺都是為了選舉,不是為了讓國家更好。」

李昀在台灣已經被成功大學錄取,在中國大陸同時申請浙江大學及廈門大學。她說,透過媒體的報導,感覺中國變得很不一樣,尤其在頂尖大學裡,學習的氛圍、學生上進心都跟台灣很不同,加上父母以前也是台商,很鼓勵自己出來看看。但她也擔心班上有學霸同學,已經先請舅舅寄大陸高考的書去台灣,趁暑假就要開始研讀,先一步了解同學們的實力。

除了公立高中,台灣私立明星高中流行畢業出國讀書,中國也已經成重要選項。台北私立復興高中的張瀚文、陳昀萱及彭琳,在台灣分別已經申請上政治大學、中央大學及清華大學,但三人還是結伴一起到廈門大學面試。三人接著還要一起搭動車往廣州,參加中山大學的面試。陳昀萱說,復興高中原本每年就都有三分之一的畢業生,會選擇出國念大學,過去大多是申請英美學校,這兩年到中國的人數也逐漸在攀升。

她們在這場面試之後,還自行製作youtube短片,在網路上分享廈門大學面試經驗,你一言我一語的經驗談引來了超過兩萬次觀看、五百多人留言。而被問起到底為什麼想來中國讀書,彭琳回答:「因為台灣太小了,都是同樣一群人關在一個小小的地方,多出去看看、多一點競爭才有機會成長,不把自己放出來競爭,我們的未來怎麼辦?

廈門大學相較於北大、北京清華大學、上海復旦等,還是差了一大截,但已經是名列中國985、211及雙一流的頂尖大學。圖為2009年廈門大學EMBA畢業典禮在廈門市人民會堂舉行。
廈門大學相較於北大、北京清華大學、上海復旦等,還是差了一大截,但已經是名列中國985、211及雙一流的頂尖大學。圖為2009年廈門大學EMBA畢業典禮在廈門市人民會堂舉行。

2017年中國大學招台生標準放寬到均標後,立刻見到的就是當年入學人數爆增兩成。

廈門大學1921年由華僑陳嘉庚創辦,是中國近代的第一所華僑大學。校園裡陳嘉庚銅像的對面,每天飄揚著五星旗。

福建省每年有三十多萬考生,孩子得排名前兩千名,才進得了廈大,今年廈大原本要招收20名台籍生,卻開放兩百人面試、最後錄取128人。這128位同學,同時也錄取台灣的國立大學、中國的其他頂尖大學,不管最後他們是否選擇到廈大就讀,但廈大已經擺出了廣納台生的姿態。

或許相較於北大、北京清華大學、上海復旦等,還是差了一大截,但已經是名列中國985、211及雙一流的頂尖大學,前往廈大面試的學生心聲,也可以代表著大多數有意前往中國求學的學子心聲。

根據2017年留學生統計,台灣最多人選擇的還是美國,其次是澳大利亞,中國大陸排行第三。共有1650位高中畢業生,前往中國就讀,早已超越日本。今年兩岸媒體大幅報導惠台政策,恐怕將引發另一波前進中國面試潮。

再者,要擠進中國高校窄門,中國學生得考高考,但台灣高中畢業生只要憑學測成績就可以申請,而且標準從「頂標」(排名前百分之十二)、「前標」((排名前百分之二十五)一路放寬到「均標」(排名前半)。2017年中國大學招台生標準放寬到均標後,立刻見到的就是當年入學人數爆增兩成。

今年還會成長多少? 最後還將取決台灣七月的指定科目考試結果、個人生涯規畫、家人意見甚至社會輿論。學生可以考慮到九月開學,甚至可以在台灣註冊大學後保留學籍、先去中國「試試看」,因此面試潮之下、真實西進的數字還難以估計。

但當畢業於台灣頂尖高中、原本有機會在台灣國立大學就學、畢業後在台灣貢獻所長的學生,不斷發出對台灣教育、社會及就業環境的質疑,對台灣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警訊。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