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深度影像

當監控式的凝視無所不在,人如何重獲隱形的自由?

「若要隱形,人必須小於一像素。」 - Hito Steyerl,《How Not to Be Seen: A Fucking Didactic Educational .MOV File》 「每個攝影影像都是一個符號,而它首先所象徵的,是某人為傳達信息所注入的投資。」 - Allan Sekula

Forensic Architecture創辦人Eyal Weizman與一班建築師、工程人員、設計師和藝術家跨界合作,組成一隊出色的團隊,主力調查當代戰亂之地,透過數碼攝影測量技術,分析不同照片、短片拍攝的時間及位置,重組災難現場,為檢控戰爭罪犯提供有力証據。

Forensic Architecture創辦人Eyal Weizman與一班建築師、工程人員、設計師和藝術家跨界合作,組成一隊出色的團隊,主力調查當代戰亂之地,透過數碼攝影測量技術,分析不同照片、短片拍攝的時間及位置,重組災難現場,為檢控戰爭罪犯提供有力証據。圖片來源:Forensic Architecture

姚尚勤

刊登於 2018-06-14

#影像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2016年以「航拍攝影:1860至當代」策展,談討了由二十世紀被到今日有關航拍的各種論述。展覧細數航拍在二十世紀普及後各種應用方式,又邀請一眾在作品中運用航拍攝影的當代藝術家撰寫文章,集結成書。策展人及後在博物館網站的展覧日概覧寫道:「展覧刻畫出人類社會邁進『離地觀望』的第二個世紀。」

展覧的關鍵在於『離地觀望』這個詞語。由此我們可以留意到策展人的用意並不在偏重於航拍的美學與歷史,而是進一步談討從上俯視這種觀看方式的意義。

航拍是攝影測量常用的技術之一。攝影測量透過精確的攝影及收集大量的影像,重組物體空間維置或三維模型。換言之,航拍首先(原先)是一種將影像看待成數據的觀看方式。將地貌看成地型,將風景抽離感官體驗的後果,是進一步形成人類與自然二元對立。相機鏡頭之下所望到的盡是可量度的數據,可以隨時掌握的資訊。風景地貌在攝影機械的冷眼下,逐漸被視為一種能被人類控制及加以利用的資源,正如一顆在顯微鏡下的細胞。

歷史最悠久的航拍照片「Boston, as the Eagle and the Wild Goose See It」(1860)
歷史最悠久的航拍照片「Boston, as the Eagle and the Wild Goose See It」(1860)

如果「風景」正如WTJ Mitchell所言,是一種媒介而非一種藝術形式,那麽當我們觀看一幅航拍照片時,我們應該討論的並不是它們的畫意(若談其美感,可進一步對比其構圖及美學與傳統風景攝影及抽象畫的異同,兩者對彼此美學的影響尤其有趣),而是從上俯視這種觀看方式的含義。誰在看誰?誰被觀看?這種凝視的本質是什麽?這種觀看方式在社會層面上有何意義?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