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從摩西到毛澤東:中國當代政治思想的神學起源與嬗替

歷史演進到21世紀第二個十年,「三位一體」和「宇宙性真理」等源自基督教神學的術語,同「帝國意識」和「中國夢」一道堂而皇之地出現在中國大陸官方話語當中,背後深層邏輯何在?

2008年9月21日,成都工人們清理前中國領導人毛澤東的雕像,為即將到來的國慶做準備。

2008年9月21日,成都工人們清理前中國領導人毛澤東的雕像,為即將到來的國慶做準備。攝:China Photos/Getty Images

李晉

刊登於 2018-05-29

#李晉#評論

在1960年代的西方,以神學家莫爾特曼(J. Moltmann )和明茲(J. B. Metz)為代表的努力,使得政治神學(political theology)重新復興。這一運動特別是為了回應戰後歐洲重建的思潮,指出對未來的盼望會如何塑造人們當下的生活、宗教思想會如何影響人的公共領域的行動。這一運動的幾個標誌性事件包括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1962-1965)、1968年烏普薩拉世界教會大會、以布拉格之春為標誌開始的德國基督教與馬克思主義的對話、以及馬丁·路德·金(M. L. King, Jr)在美國民權運動中提出的政治神學等。

而同一時期的中國,也經歷了一場自己的「政治神學」建構。這一點被很多學者所忽略,他們當中不少人甚至會問,陷入無神論和馬克思主義的中國,是否還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政治神學呢?

耐人尋味的是,到了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一些源自基督教的神學術語(如 「三位一體」和「宇宙性真理」)竟也堂而皇之地出現在中國大陸的官方話語當中,不僅如此,在馬克思誕辰兩百週年之際,「馬克思主義」再度成為中共意識形態領域的熱門詞彙。這種奇異景象,令當代研究者有必要重新審視其政治神學的起源與嬗替。

政治之死或神學之死?

在當代中國思想界,許多人通過德國法學家施米特(C. Schmitt)了解到「政治神學」這一概念。在同名著作中,施米特主要處理的是主權問題,也就是誰在例外狀態下能夠真正進行決斷。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