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

總編周記:我們怎麼說網際網路的故事?

公民在享受互聯網帶來的便利和機會的同時,拱手奉上個人資料,成為政府監控、分析的原始素材。對於一整代自由主義知識份子而言,過去二十年的互聯網,就是一段天使變惡魔的故事。

數據標註類似於一個工廠的流水線,數據標註員和小說中的機器人護工一樣,用細密、起伏的鼠標點擊聲製造出成千上萬個關鍵點。為外表光鮮的科技付出密集、艱辛的勞動,換句話說——他們都在為那個終將對他們取而代之的力量服務。

數據標註類似於一個工廠的流水線,數據標註員和小說中的機器人護工一樣,用細密、起伏的鼠標點擊聲製造出成千上萬個關鍵點。為外表光鮮的科技付出密集、艱辛的勞動,換句話說——他們都在為那個終將對他們取而代之的力量服務。 攝:Gabriel/端傳媒

李志德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8-05-27

#總編周記

1974年,為美國國防部服務的科學家卡恩(Robert E. Kahn)和史丹佛大學的瑟夫(Vinton G. Cerf)聯手提出研究成果:TCP/IP協定,奠定了現今網際網路( 互聯網 ) 信息傳輸的基礎。

1980年代起,向公眾開放網際網路開始在全世界範圍野蠻生長。用「網」這個字恰如其分,不到三十年的時間,在眼睛看不見的領域裡,網際網路緊緊纏繞住文明社會裡的每一個人。

承載、流通著海量資訊,再加上「無國界」的特性,很長一段時間網際網路讓人欣喜萬分地相信,它將促進知識的流通和機會的平等。在中國大陸,互聯網更曾經是向公民社會賦權的利器,自由主義知識份子高度期待藉著它倒逼政治改革,推進社會文明。

「一個公共輿論場早已經在中國著陸,匯聚著巨量的民間意見,......一個可以讓良知默默地、和平地、漸進地起作用的空間。每次鼠標點擊都是一個響亮的鼓點,這鼓點正從四面八方傳來,匯成我們時代最壯觀的交響。」

評論者笑蜀語音未停,互聯網卻飛速變了調,中國政府和網路科技巨頭結合成利益共同體。公民在享受互聯網帶來的便利和機會的同時,拱手奉上個人資料,成為政府監控、分析的原始素材。對於一整代自由主義知識份子而言,過去二十年的互聯網,就是一段天使變惡魔的故事。

互聯網審查big data big brother,從每一篇文章到集結出來的專題群可以看到,端傳媒始終沒有放鬆「互聯網@中國」的揭露和探索。說好這一段故事,探索互聯網從自主到馴化,是理解當代中國的一條線索,甚至可能是最重要的一條。

由網際網路拉動的數據經濟,一般總是以「浪潮」、「趨勢」這種「集合體」的形式呈現在世人眼前。但《數據工廠裏的標記員:我們訓練人工智能,直到它取代我們》,這篇上周上線的作品裡,一個「浪潮裡的個體」,她的工作細節、身心情狀在記者吳婧的筆下立體浮現。而這個個體的狀態,照映著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所研究員Jefferey Ding在一份報告中的預測:

「AI 是中國第一個真正有機會制定遊戲規則的技術領域。」

從數據走向人工智能(AI),人在不知不覺中被監控、綑綁,我們在網路上的足跡是窺探隱私的入口,更成了商業交易的標的。回到全景圖象的描寫。一部歐盟的新法規《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GDPR)在上周五正式生效,它是什麼?它有沒有可能,或者怎麼改變個人和互聯網公司急速失衡的權力關係?《什麼是 GDPR?今天生效的這部法律,要將你的數據重新交還給你》,對這個議題做了淺白但全面的介紹。

這是端傳媒下一個專題群的開始, GDPR雖然是一部僅在歐盟境內生效的法律,但出於對歐盟公民的保護,它同樣具有「跨國性」,它和至今仍然處於「野蠻生長期」的中國「互聯網政商複合體」,未來會產生什麼樣的價值碰撞?這碰撞有多激烈?而更重要的是,身處其中的個體,該怎麼藉著 GDPR和它揭示的精神,重新得回「生而為人」的尊嚴與主動。至少,也絕對不該是一場「一場重塑人類行為的社會實驗」的實驗品。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