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總編周記:我們怎麼說網際網路的故事?

公民在享受互聯網帶來的便利和機會的同時,拱手奉上個人資料,成為政府監控、分析的原始素材。對於一整代自由主義知識份子而言,過去二十年的互聯網,就是一段天使變惡魔的故事。

總編周記:我們怎麼說網際網路的故事?
數據標註類似於一個工廠的流水線,數據標註員和小說中的機器人護工一樣,用細密、起伏的鼠標點擊聲製造出成千上萬個關鍵點。為外表光鮮的科技付出密集、艱辛的勞動,換句話說——他們都在為那個終將對他們取而代之的力量服務。

1974年,為美國國防部服務的科學家卡恩(Robert E. Kahn)和史丹佛大學的瑟夫(Vinton G. Cerf)聯手提出研究成果:TCP/IP協定,奠定了現今網際網路( 互聯網 ) 信息傳輸的基礎。

1980年代起,向公眾開放網際網路開始在全世界範圍野蠻生長。用「網」這個字恰如其分,不到三十年的時間,在眼睛看不見的領域裡,網際網路緊緊纏繞住文明社會裡的每一個人。

承載、流通著海量資訊,再加上「無國界」的特性,很長一段時間網際網路讓人欣喜萬分地相信,它將促進知識的流通和機會的平等。在中國大陸,互聯網更曾經是向公民社會賦權的利器,自由主義知識份子高度期待藉著它倒逼政治改革,推進社會文明。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