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反叛和革命的火焰席捲全球,一場場社會運動相繼在歐洲、亞洲及北美洲發動,又相繼落幕,標誌性的政治人物相繼被刺殺,反戰情緒步入新巔峰。半個世紀過去,今天我們透過影像,回顧那風起雲湧、動盪不安的一年。
在捷克最寒冷的月份,「布拉格之春」率先掀起改革的序幕。1月5日,杜布切克(Alexander Dubček)當選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他提出帶領國家走向「帶有人性面孔的社會主義」,是為政治體制改革的第一步。短短幾個月,捷克在政治、經濟、教育方面進行了自由化的改革。然而,蘇聯將這一切視為對其領導地位的挑戰及對東歐地區政治穩定的一種威脅。1968年8月,蘇聯帶領20萬華約成員國軍隊以及5000輛坦克,武裝入侵捷克,結束了這場和平的公民抗命。此後,捷克開始了歷時20年的蘇聯佔領狀態。


地球的另一端,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在4月4日於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市一間旅館內遇刺身亡,引起全美黑人放棄和平非暴力手段,在各地投入暴動。同時間,隨著越戰升溫和民權運動到達瓶頸,年青一代愈發不滿。4月12日,哥倫比亞大學爆發了1960年代最重要的一場校園佔領運動,抗議校方興建「種族隔離」之嫌的體育館,並要求學校退出被指有份參與越戰的國防分析研究所。這場運動中,學生一度佔領了五座建築物,校長一度被禁錮,最終遭到警方暴力清場,大約72名學生被拘捕。此後,全美湧動反戰、反種族歧視、反權威的風潮,在1968年的上半年,全美100所學校中,一共發生了200多宗示威與佔領行動,學生與防暴警察的衝突成為了1960年代青年反建制的象徵。


緊接而來的,是法國爆發「五月風暴」。同樣由小規模的學生運動逐漸演變成社會風潮和衝突,大量學生、工人抗議戴高樂政府。風暴始於3月,一群反越戰學生佔領巴黎美國捷運公司大樓,又於3月22日佔領了南泰爾大學的行政大樓。到5月中旬,法國工人也加入運動,發起罷工要求改善待遇,同時,左翼政治人物也表態支持運動。這場學生運動逐漸演變成由左翼主導的要求戴高樂下台的政治運動。不過在當年的六月大選中,支持戴高樂的右翼多數派獲得大勝,得法國國民議會3/4的議席,戴高樂重新控制了局勢。「五月風暴」暫時告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