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戰,反威權,反剝削與歧視,回首1968的青春風暴

「知識分子們發現群眾不再需要他們來獲得知識;群眾們所了解的比知識分子更完美、更清晰」
5月,法國「五月風暴」期間,一名學生向警察投擲石頭。
國際

1968年,反叛和革命的火焰席捲全球,一場場社會運動相繼在歐洲、亞洲及北美洲發動,又相繼落幕,標誌性的政治人物相繼被刺殺,反戰情緒步入新巔峰。半個世紀過去,今天我們透過影像,回顧那風起雲湧、動盪不安的一年。

在捷克最寒冷的月份,「布拉格之春」率先掀起改革的序幕。1月5日,杜布切克(Alexander Dubček)當選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他提出帶領國家走向「帶有人性面孔的社會主義」,是為政治體制改革的第一步。短短幾個月,捷克在政治、經濟、教育方面進行了自由化的改革。然而,蘇聯將這一切視為對其領導地位的挑戰及對東歐地區政治穩定的一種威脅。1968年8月,蘇聯帶領20萬華約成員國軍隊以及5000輛坦克,武裝入侵捷克,結束了這場和平的公民抗命。此後,捷克開始了歷時20年的蘇聯佔領狀態。

8月26日,一群捷克百姓在收音機裏收聽關於蘇聯入侵布拉格的最新消息。
8月26日,一群捷克百姓在收音機裏收聽關於蘇聯入侵布拉格的最新消息。
8月,蘇聯士兵試圖前往捷克電台位於布拉格的總部,但途中遇到街上的示威者阻止。
8月,蘇聯士兵試圖前往捷克電台位於布拉格的總部,但途中遇到街上的示威者阻止。

地球的另一端,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在4月4日於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市一間旅館內遇刺身亡,引起全美黑人放棄和平非暴力手段,在各地投入暴動。同時間,隨著越戰升溫和民權運動到達瓶頸,年青一代愈發不滿。4月12日,哥倫比亞大學爆發了1960年代最重要的一場校園佔領運動,抗議校方興建「種族隔離」之嫌的體育館,並要求學校退出被指有份參與越戰的國防分析研究所。這場運動中,學生一度佔領了五座建築物,校長一度被禁錮,最終遭到警方暴力清場,大約72名學生被拘捕。此後,全美湧動反戰、反種族歧視、反權威的風潮,在1968年的上半年,全美100所學校中,一共發生了200多宗示威與佔領行動,學生與防暴警察的衝突成為了1960年代青年反建制的象徵。

4月4日,美國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在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市洛林汽車旅館外遇刺倒地,隨行的同伴紛紛指向槍手的方向。
4月4日,美國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在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市洛林汽車旅館外遇刺倒地,隨行的同伴紛紛指向槍手的方向。
3月29日,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市,由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帶領的清潔工罷工運動步入第三週,清潔工人戴上「I AM A MAN」紙牌遊行示威,配備步槍的國民警衛隊在旁戒備。
3月29日,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市,由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帶領的清潔工罷工運動步入第三週,清潔工人戴上「I AM A MAN」紙牌遊行示威,配備步槍的國民警衛隊在旁戒備。

緊接而來的,是法國爆發「五月風暴」。同樣由小規模的學生運動逐漸演變成社會風潮和衝突,大量學生、工人抗議戴高樂政府。風暴始於3月,一群反越戰學生佔領巴黎美國捷運公司大樓,又於3月22日佔領了南泰爾大學的行政大樓。到5月中旬,法國工人也加入運動,發起罷工要求改善待遇,同時,左翼政治人物也表態支持運動。這場學生運動逐漸演變成由左翼主導的要求戴高樂下台的政治運動。不過在當年的六月大選中,支持戴高樂的右翼多數派獲得大勝,得法國國民議會3/4的議席,戴高樂重新控制了局勢。「五月風暴」暫時告吹。

在德國,年輕人除了同樣發起學運反戰,追求和平、公平的社會,更加希望國家脫離納粹黨的陰霾,挑戰服從強權的概念。當時學運的發言人之一杜奇克(Rudi Dutschke)在4月11日於街上遭暗殺,觸發了戰後德國最大的街頭運動。27個城市聯合發起「復活節抗爭」,各城市皆聚集上萬名學生、教師、工人。直到5月,國會成功通過緊急狀態法,擴大了政府及警察權力,超過8萬人在首都波昂上街示威亦無阻國會通過法案,示威浪潮逐漸冷卻,學生組織亦因內部問題越見鬆散。

2月17日,德國西柏林,德國社會主義學生會在工業大學舉辦國際反越戰爭代表大會,學生領袖Rudi Dutschke在台上發言。
2月17日,德國西柏林,德國社會主義學生會在工業大學舉辦國際反越戰爭代表大會,學生領袖Rudi Dutschke在台上發言。
5月22日,法國「五月風暴」期間,有示威者建起路障並燃點雜物,試圖堵塞道路。
5月22日,法國「五月風暴」期間,有示威者建起路障並燃點雜物,試圖堵塞道路。
5月22日,法國「五月風暴」,參與罷工的工人佔領了雷諾車廠。
5月22日,法國「五月風暴」,參與罷工的工人佔領了雷諾車廠。
5月30日,法國「五月風暴」尾聲,戴高樂政府支持者到香榭麗舍大街集會,有支持者在建築物上揮動法國國旗。隨後6月的大選中,戴高樂政府高票連任,學運敗退。
5月30日,法國「五月風暴」尾聲,戴高樂政府支持者到香榭麗舍大街集會,有支持者在建築物上揮動法國國旗。隨後6月的大選中,戴高樂政府高票連任,學運敗退。

這一年中,反戰情緒最為高漲的,當屬美國。反戰情緒乘著左翼運動的浪潮,在全美遍地開花,更在8月衝擊民主黨全國大會,示威演變成暴力衝突,流血收場。有聲音認為,反戰浪潮愈演愈烈,與電視媒體不無關係。越戰被譽為「第一場被直播的現代戰爭」。每天晚上出現在美國人客廳的,除了英勇的士兵,還有越南民眾的示威、在戰火中抱著嬰兒的婦女、屍橫遍野的越南百姓。美國人曾經對越戰的幻想,後來逐漸破滅。雖然在1968年1月越共發起的春節攻勢(Tet Offensive)中,美軍取勝,但血腥的畫面,令反越戰情緒在1968年步入巔峰。同年6月,美軍在民眾的壓力下被迫退出越南戰場。

3月16日,美軍步兵在越南廣義省美萊村(My Lai)進行屠殺,遇害者包括男女老幼和嬰兒,亦有輪姦女性和肢解屍體。
3月16日,美軍步兵在越南廣義省美萊村(My Lai)進行屠殺,遇害者包括男女老幼和嬰兒,亦有輪姦女性和肢解屍體。
2月,越戰的新春攻勢(Tet Offensive)過後,北越軍隊佔據了越南順化市,美國海軍陸戰隊試圖重奪順化的控制權,英國戰地攝影記者 Don McCullin 跟隨部隊拍攝。
2月,越戰的新春攻勢(Tet Offensive)過後,北越軍隊佔據了越南順化市,美國海軍陸戰隊試圖重奪順化的控制權,英國戰地攝影記者 Don McCullin 跟隨部隊拍攝。
3月17日,英國倫敦,反越戰示威者在美國領事館外的格羅夫納廣場示威,抗議美國參與越戰。示威演變暴力衝突造成91名警員受傷,200名示威者被捕。
3月17日,英國倫敦,反越戰示威者在美國領事館外的格羅夫納廣場示威,抗議美國參與越戰。示威演變暴力衝突造成91名警員受傷,200名示威者被捕。
12月3日,美國加州三藩市州立大學,有學生發起反戰示威,警察到場維持秩序,期間有警員拔槍指向學生。
12月3日,美國加州三藩市州立大學,有學生發起反戰示威,警察到場維持秩序,期間有警員拔槍指向學生。
8月,美國民主黨全國大會在芝加哥市舉行,反越戰示威者在會場外抗議,有示威者被警員帶走。
8月,美國民主黨全國大會在芝加哥市舉行,反越戰示威者在會場外抗議,有示威者被警員帶走。
8月1日,美國民主黨全國大會在芝加哥市舉行,反越戰示威者在會場外抗議,有示威者攀上公園的石像上揮動旗幟。
8月1日,美國民主黨全國大會在芝加哥市舉行,反越戰示威者在會場外抗議,有示威者攀上公園的石像上揮動旗幟。

「從最近的動盪看,知識分子們發現群眾不再需要他們來獲得知識;群眾們所了解的比知識分子更完美、更清晰;也有足夠能力為自己發聲。只是他們的知識和話語權被一種系統性的權力所阻擋、禁止和無效化。而這種權力不只限於權威性的審查當中,更是微妙地貫通社會的脈絡。」面對著1968年社會的動盪,親身經歷法國學運的法國哲學家福柯有這樣的啟示。1968年標誌著社會的重大轉捩點,民眾開始掌握自己的知識,嘗試顛覆權力的體系,儘管最後大多失敗告終,但這一年引起的反思,直到半個世紀後仍然不斷迴響。

(端傳媒實習記者林子健對此文亦有貢獻)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9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然而我们仍未继承福柯的遗产,对这区分、规范从而形塑了我们的系统性权力做出揭示。

  2. @fdai 那么如何识别文章的作者是台湾或者中国大陆和他们的写作手法?

  3. 识别文章是否是香港人所写,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去看文章是否有“透过”一次,内地只会在“透过现象看本质”一句中使用“透过”,其他绝大部份情况都只会使用“通过”在整个文风上,港式文章相对更接近古体,鲜少使用dang八股式的排比句式,语句的动作性特征不强,偏于平缓舒合。

  4. “美军取胜,但腥的画面,令反越战情绪在1986年步入巅峰。”
    应该为
    “…但血腥的画面…在1968年步入巅峰”

  5. 第二张图,是苏联入侵布拉格,不是俄罗斯入侵布拉格。

  6. 在香港,港大學生會在學生會大樓天台舉行示威回應。

  7. “学运的发言人之一杜奇克(Rudi Dutschke)在4月11日于街上遭暗杀” 杜奇克当时受了重伤但没有死,遭暗杀改为遇刺比较好。

  8. 怎麼文章寫到一半就打住了? 有人說1968年的運動受毛主義輸出革命所影響。鼓勵更多年輕人擁抱國際主義、理想主義,挑戰資本主義,社會階級。西方國家的年輕人更出現「帶着毛語錄上街」的現象(當然其實他們本身對封閉的中國國情一無所知)若要深入討論下1968,我覺得在這個方向拓展比較好。

  9. “但血腥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