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函:依賴鄉村的國陣VS前首相加持的反對派,大馬會否出現政黨輪替?

如果沒有政黨取得簡單多數,PAS和國陣的執政聯盟是極有可能發生的。如果反對派取得了多數,國民陣線是否會跟他的前身在1969年做的一樣,宣布選舉無效或者進入緊急狀態呢?
2018年5月8日,馬來西亞大選前夕,希望聯盟支持者透過投影機看希望聯盟首相候選人馬哈蒂爾發表講話。
東南亞 選舉

【編者按】有話想說嗎?端傳媒非收費頻道「廣場」歡迎各位讀者投稿,寫作形式、立場不拘,請來函community@theinitium.com,跟其他讀者分享你最深度的思考。

馬來西亞5月9日舉行新一屆大選,提前投票(early voting)在5日已經開始了。大選中取得多數的政黨將會組織下一屆政府。在城市化加劇和馬來人中產階級擴大的馬來西亞,今次選舉將對政黨政治產生深遠的影響。

依照馬來西亞憲法,除非國家元首(Yang di-Pertu-an Agong)利用不信任案解散國會,每五年馬國將舉行大選一次。4月6日,現任首相納吉(Najib bin Abdul Razak)在國家元首、來自吉蘭丹的莫哈末五世(Sultan Muhammad V)御準下解散國會,在5月9日啟動大選,勝出的多數黨(或者聯盟)將指派首相並取得未來五年的執政權。全馬將有一千四百多萬公民在全國近九千個投票點履行自己的投票權。

馬來西亞眾議院(Dewan Rakyat),跟英國下議院一樣,執行單一選區領先者當選制(Single-member District, First Past the Post)。全國有222個選區,依擁有投票權的人口多寡分配在13個州和3個聯邦特區內。在東馬的沙撈越有31席議員,而人口最少的玻璃市只有3席。

執政黨控制選區劃分

馬來西亞選舉委員會在首相辦公室的直接領導之下,馬來西亞長期執政聯盟國民陣線(Barisan Nasional, BN)亦被反對派指控,通過不公平分配席位(Mal Appointment)和選區劃分(Gerrymandering)確保自己的執政地位。

國民陣線是在聯盟黨(Perikatan)因為五一三事件解體後重組而成的。聯盟成立於1951年,包括了巫統(United Malays National Organization, UMNO)、馬華公會(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和印度人國民大會(Malaysia India Congress)。1969年,當反對派在第三次大選中得票終於超過聯盟黨的時候,大規模的族群衝突隨之爆發了,此為五一三事件,最後共造成逾百人死亡,當中大部分為華人。

雖然執政聯盟以此為藉口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大肆逮捕以華人為主的反對派人士,他們也不得不修正自己的政策,制定了旨在削弱族群社會經濟地位不平等的新經濟政策(New Economic Policy)。1973年,國民陣線成立並在次年的大選中取得絕對多數。

研究馬來西亞的學者很難不提族裔政治。早在馬來西亞剛剛建國之時,以城市人口為主、經濟條件較好的華人和以農村人口為主、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的馬來西亞穆斯林之間,就產生了迥然不同的政治觀點和政黨屬性。1969年反對派的勝選和隨之而來的族裔暴亂早有預兆。但是,45年過去了,馬來西亞的人口結構仍然影響著選舉政治。

首先,由於大批移民和低生育率,華人佔整體人口比例鋭減。1969年,華人佔全國人口37%,現在僅佔22%。這意味着,如果反對派依舊像過去那樣依賴華人選票,將遠遠不足以撼動國陣的巨大優勢。

人口結構對政治舉足輕重

不過,雖然族群構成的變化對反對派不利,20年來城鄉人口比例的巨大改變,可以說是大大擴展了反對派的基本盤。

從2000到2010,城鎮人口從60%增長到了71.13%,考慮到大部分華人和印度人早已遷入城市,這10%的增長幾乎全部是從鄉村搬入城市的馬來人人口。很大程度上歸因於新經濟政策,許多馬來人遷移到城市中後成為了中產階級——而從2008年選舉開始,這些馬來人中產傾向支持反對陣營中由安華(Anwar Ibrahim)組建的人民公正黨(People’s Justice Party)。在當年的選舉中該黨取得了31個選區的多數票,和由華人領導的人民行動黨(People’s Action Party, PAP)與穆斯林主義政黨(PAS)加起來取得82席,是反對派歷史上的最好成績。

另一方面,親身經歷過1960-80年代族群關係緊張的馬來西亞人,現在已經步入老年;而年輕人不分族群,都生活在相對和諧的環境下,他們不願意繼續容忍一個不斷以「族群和諧」為理由堅持高壓統治的威權主義政府。特別是新經濟政策,很多馬來人發現它的邊際效益遞減,在現在已經成為了國陣官員走關係、利用特權貪腐的工具,卻製造了華人、印度人和馬來人之間的族群矛盾。

掌握着選前劃分選區權力的執政聯盟並沒有採取有效的政策遏制馬來選民的流失,反而加強對選區劃分的控制。

2013年的選舉地圖中,人口最多的雪蘭莪州,擁有200萬人口卻只被分到22席,平均9萬3千人一個席位,而擁有最多席位的沙撈越卻僅有100萬人,平均3萬5千人一席。作為聯邦特區的布城更是有着僅僅代表1萬5千選民的眾議員。在這樣的情況下,每個州內的選區也被「調控」了。毫不意外,人口密集、馬來人相對較少的的城市選區往往都是反對派獲勝,而執政黨在人口稀疏的、以馬來人為絕對多數的鄉村選區鮮有遭遇挑戰。

這樣,在2013年的大選中,國陣以少數選票(46.6%)獲取了多數議席——222席中的133,反對派人民聯盟(Pakatan Rakyat, PR)以超過半數的選票(50.6%)僅僅取得了89席。

在2015年,充滿個人魅力的反對派領袖安華被馬來西亞政府以同性戀行為(sodomy)罪名被判刑後,曾加入民聯的PAS因和PAP在伊斯蘭教法產生爭執後宣布退出,民聯解散,聯盟多數成員轉入希望聯盟(Pakatan Harapan, PH)。2016年,前首相馬哈迪(Mahathir bin Mohamad)退出國陣並組建土著團結黨(PPBM),宣布在大選中加入希盟。聯盟現有72席眾議院席位。

前首相馬哈迪倒戈,或為反對派帶來勝機

今年三月,馬來西亞國會通過了新的重劃選區方案。雪蘭莪州16席被反對派希望聯盟(PH)代表的選區中,15席都被調整了。被PH領導下的雪蘭莪州政府正在提請馬來西亞最高法院進行釋憲。馬來西亞憲法要求每個選區人口大概相等,而雪蘭莪的達曼薩拉(Damansara)現在人口已經從13年的8萬增長到15萬人,造成了巨大的票數席次不均。

今次選舉中,反對派面臨着比上一次更艱困的條件。PAS不再和希盟合作導致選票分散,這一情況在單一選區勝者全拿的體制下對反對派更加不利,尤其是國陣已經將選區設定為對自己有利的先決條件下,希盟勝選的可能微乎其微。不過,前國陣領導,也當過首相的馬哈迪被提名為希盟勝選後的首相人選。他的影響力應該可以為希盟帶來一些馬來族的選票,但數量上能不能補上PAS所帶走的,則很難推測。

當然,隨着國陣對鄉村馬來選民的更加依賴,又在選舉中面臨極端伊斯蘭政黨PAS的壓力,國陣呈現激進化的趨勢,而這樣的趨勢又是不被城市中產所欣賞的,最後又會導致他們更依賴鄉村選民。如果在這次的選舉結果中,沒有政黨取得簡單多數,PAS和國陣的執政聯盟是極有可能發生的。如果反對派取得了多數,國民陣線是否會跟他的前身在1969年做的一樣,宣布選舉無效或者進入緊急狀態呢?

馬來西亞第14屆大選投票已經於9日下午5點截止,點票工作已經開始,勝負將見分曉。

讀者評論 1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还是很艰难的赢了,恭喜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