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8年中國「兩會」結束,習近平第二任期於今年3月3日拉開序幕;對台關係上,北京政府持續軍事施壓,政治上繞過執政的民進黨政府,拋出《惠台31條》等措施,直接訴求民間往來。《端傳媒》策劃「兩岸面孔」系列專題,側寫「習皇帝」時代,在兩岸關係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政治要角。
4月13日,台灣陸委會主委陳明通上任後第一次視察海基會。他處在鎂光燈的包圍裏。記者追問他對解放軍在福建進行軍事演習的看法,陳明通只說「陸委會回應過了。」
記者不放棄再問,他回答:「兩岸和平非常重要」、「這讓我們更想念當年的辜振甫老先生」。
這時,很少人注意到,海基會新任董事長張小月,也是陳明通的前任主委,就站在他身後一步之遙。她背著雙手,聽著新任主委受訪。一小時前,她才公開對媒體稱陳明通是「通師主委」。「以後主委要我們往右走,我們就往右走;要我們往前走,我們就往前走」、「我相信就像主委的名字一樣,兩岸關係的未來一定是非常光『明』、非常暢『通』」。
一般而言,陸委會主委在執政團隊中權力或大或小,視總統授權而定;但海基會歷任董事長從陳明通口中的「辜振甫老先生」,到民進黨執政時的張俊雄,國民黨重返執政後的江丙坤,通常由政治元老出任。海陸兩會的關係,有時緊張、有時相敬如賓,但像張小月這樣口稱「通師主委」,身段和發言恭謹至此的,放在台灣「海(基會)陸(委會)關係」的歷史上可以說極其罕見。
張小月是外交文官出身,她對陳明通的恭謹反映著兩人在民進黨執政團隊的地位截然不同。人前人後顧盼自雄的陳明通是第二次出掌陸委會,「通師主委」也許是個新名詞,但「阿通」、「通師」、「阿通師」名號早早響遍台北學術圈、政治圈,有學生甚至私下喊他「通通」。縱橫政界和教育界近30年,一般相信陳明通人脈廣、資源多,曾在中國蹲點做研究,與專精台灣研究的中國重量級學者多有熟識。
陳明通強勢回歸陸委會
陳明通任教於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第一次進陸委會是前總統陳水扁任內,先後擔任副主委和主委,還曾經參與研議「中華民國第二共和憲法草案」。
陳明通自上任以來,處處展現「強勢回歸」的氣勢。三月在立法院做業務報告,媒體問到他不想回答的問題,他直接唱道:「下一題」。
立委質詢問「上任前是否擔任蔡英文的兩岸密使」等敏感問題,陳明通三次回答:「陳主委無法回答陳教授的問題」。陳明通希望藉此宣示官員和教授的身份區隔,但也有媒體直接以「跳針」形容他的風格。
「阿通老師性格豪爽,平時不斷做研究,對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很有自信。」台灣師範大學政治所教授范世平觀察,兩岸學術交流場合,常有台灣學者不敢說真話、怕陸方不高興;相較之下,陳明通說話直接、據理力爭,「從來不會逆來順受,就算在對方地盤(大陸),他也常立刻反駁對方。」
另一名不願具名的學者也分享,有一回,大陸學者在台座談,席間提及兩岸統一之說,陳明通直指對方:「你這個說法不對。」
無獨有偶,一名畢業於台大國發所碩士班、曾接受陳明通指導的學生就曾目睹幾次「不逆來順受的阿通師」。
這名陳明通的門生回憶,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發生在三到四年前,陳明通帶隊前往大陸訪問。研討會進行時,一名大陸學者嗆聲:「中華民國這招牌是歷史招牌,台灣人一直背著這招牌有一天還是會自取滅亡。統一是大勢所趨。」陳明通立刻回應:「這是你們不務實嘛。台灣目前事實上是自己的政府統治/管理自己,這事實存在。你們要這樣我們談不下去了。除非你們尊重中華民國人民或台灣人民立場。」
交流結束後,嗆聲的陸方學者一臉尷尬,陳明通卻沒事一樣,餐敘時找上對方喝酒。「老師手腕靈活,該強硬很強硬,該柔軟很柔軟。」這名學生說。
在陳明通撰寫的「整體兩岸情勢回顧及展望未來30年」論文裏,他曾經鉅細靡遺地披露了2002年台灣與南太平洋邦交國諾魯(瑙魯)斷交,引發當時兩岸關係逆轉的一個場景:
陳總統的兩岸「一邊一國」定位,以及推動公民投票制度的決心,立即釀成政治風暴,引來國內外的關切,兩岸的敵意迅速升高,可以說開啟了「敵意螺旋」。眼看情勢逐漸失控,雙方遂透過多重非正式管道進行溝通,此其間我方的大陸政策決策官員,就曾對其中來訪的一團智庫人員表示:「兩岸關係在『諾魯斷交事件』前怎樣?不是相當的和緩與進步嗎?陳總統的『大膽講話』可以說釋盡了善意,也想出變通的辦法想協商兩岸三通議題,包括推動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率團訪問中國大陸,以促進相互瞭解與政黨和解,希望以此重啟協商的大門。結果卻換得你們拿石頭擋,既然如此我們只好『走自己的路』。」
來訪的智庫團員一時無言以對,但詢問如何化解當前的局勢。我方人員表示,必須雙方各退一步,北京必須重申「三通」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策,並讓民進黨的中國事務部主任赴大陸訪問,作為化解衝突的一項指標,對方表示願意將意見帶回去,但希望陳總統重申「四不一沒有」的承諾。
文中的「大陸政策決策官員 」的風格和陳明通非常接近,當時他也正任職陸委會。但當《端傳媒》致電詢問內文所述「決策官員」是否就是陳明通本人時,他只回應:「無可奉告」。
靈活、豪邁、草莽,也有一份文青派頭,這是共事者對陳明通的普遍印象。印在名片上的「陳明通」三個字,刻意選用王羲之的書法體;舉辦導生宴最愛請在熱炒餐廳,就連已經就任陸委會主委,日前他還親自在Line群組裏邀約陸生一同去爬陽明山、採海芋。在國會備詢,他脫口稱中國為「老共」;在課堂上,分享協商經驗時還曾自稱「拎北(閩南語「老子」之意)」。使用社群軟體的他習慣「潛水」,但對學生觀察入微,每每導生宴,都能說出個別導生的學習與生活近況。
陳明通的酒量亦是為人樂道。應酬場裏,麥克風抄起來便很難放下,隨口就是一曲閩南語天后黃妃的「追追追」,最常吟的詩是「王昭君」和「將進酒」——而且,吟詠的「版本」,還是他鑽研多時的中古漢語版。
都說陳明通豪邁,不拘小節;十多年來,媒體記者卻對他有兩極評價。
一名兩岸線資深記者回憶,十年前,一名記者與時任陸委會副主委的陳明通談論時事,只見陳明通邊聊翹起腿,搖晃著的腳不時在記者面前晃來晃去。有人認為此舉不尊重記者,直接向時任陸委會主委的蔡英文反映,蔡英文卻也只是「笑笑而已」。
另一名記者透露,今年初獨家披露「陳教授」上任前訪陸相關報導,陸委會發言人邱垂正隨後竟兩度「提醒」該記者:「陳主委上任後會找你問清楚!」該記者後來果然被新官上任的陳明通當面關切:「你消息哪裏來的?是不是有人刻意放消息給你?」
「納許均衡」用於兩岸關係源自張榮豐
最近在陸委會記者室裏,多了一疊裝訂整齊的論文。一個多月來,部分記者口耳相傳:「你去拿『紀念品』了沒?」言下所指,正是前述提及諾魯斷交事件細節的「陳教授」學術成果——2017年,他以台大國發所教授、台大社科院中國大陸研究中心主任身份發表的「整體兩岸情勢回顧及展望未來30年」論文。
這份論文的觀點,連同他總結美中台三方關係的「納許均衡」,堪稱跟著陳明通赴任的核心觀念。陳明通才上任,這份論文便被會內人員印了數十份,整齊堆疊在記者們常使用的電話和事務機旁。事實上,他在到任後,就替陸委會200多名公務員分兩批「上課」,內容也包含了納許均衡理論。
去年底,陳明通在「兩岸交流30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的論文集裏發表這份論文;引學者張榮豐在2016年提出的「納許動態均衡」(Nash equilibrium)理論,認為蔡政府所謂的「維持現狀」,就是維持「納許均衡」。這樣的戰略目標,雖不符合北京統一台灣的期望,也不符合台灣獨派團體期待,卻是數十年來兩岸互動難以撼動的結果。陳明通在去年底出席台灣「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的一場閉門會議,同樣據此判斷未來30年的兩岸情勢:
展望未來兩岸關係的「納許均衡」尚不至於被打破,雖然中國大陸的國力較過去增強許多,對國際社會的影響亦日益顯著,同時美國的國力逐漸衰退,且有 被大陸追趕過的趨勢;但是這種「中強美消」的趨勢,要打破「納許均衡」為時尚早。因為中國要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的霸主,並非容易的事,尚須有許多困難要克服及條件配合;更重要地是未來的世界,可能不再會有像美國這樣的霸權主導世界秩序,而是多極權力體系相互平衡,需要更多的相互合作,才不會導致相互毀滅的戰爭局面。
因此未來30年兩岸的情勢,跟今天不會有太大差異,也就是不會有顛覆性的改變,統獨爭論或許會繼續存在,不過兩岸的交流仍然依舊,時而擴大,時而緊縮,這些都將以一種「新常態」的方式呈現。
「他有自信,但現場砲聲隆隆,」一名不願具名的與會學者回憶,「阿通版本的『納許均衡』在學界從來不是主流想法……。他一直不能回答幾個問題:習近平對內對外都有革命性作為,何以推斷『未來可以預測』?就算過去30年美中台三方能保持平衡,如何能斷言未來30年能維持住同樣的格局?但即使如此,他對納許均衡論一直深具信心。」
另一名當時在座的學者也證實,就連綠營學者也對陳明通的理論感到不解。「台美中是動態的關係;動態關係要維持均衡,基本前提就是『都不變』。三角關係裏,如果其中一方或兩方(指美、中)的勢力消長在變化,同時另一方(台灣)不變,均衡如何維持?」「蔡政府目前如果不參與任何積極動作,台灣要走出「扈從」或「抗衡」以外的路,實在太過樂觀了。蔡英文是要維持現狀,但陳明通忽略了,這個『現狀』是動態的,不是靜態的……。」這名學者強調。
陳明通在論文裏還引台灣學者吳玉山的研究指出:在存在主權相互衝突的大小政治實體之間, 小國對於大國只可能在「抗衡」(balancing)和「扈從」(bandwagoning)之間做選擇,因為相互平等對待的選項已經被大國所排除。
但張榮豐認為:「『扈從』、『對抗』都是學院派的說法。」
張榮豐目前任職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研究員、台灣戰略模擬協學會理事長,參與台灣政府兩岸關係決策的時間遠比陳明通早。
在李登輝主政時期,張榮豐受延攬進入國家安全會議,參與制訂國家戰略層級的危機應變計畫;1998年,李登輝指示在國家安全會議下成立「強化中華民國主權國家地位小組」,張榮豐參與其中,最終的成果就是「特殊國與國關係」的一套定位論述。小組中另一位成員,就是現今總統蔡英文。
張榮豐接受《端傳媒》訪問時說,「扈從」、「對抗」、甚至「九二共識」,都只是學者自己發展出的名詞,「這些都不是推導出來的結果,不會因為任何人發明一個名詞就能解決台海複雜的國際問題,」他直言。
張榮豐說,2015年7月他在台大管院紀念賽局大師約翰納許(John Nash)的研討會上曾發表題為「台灣海峽賽局演義60年-From Nash to Shapley」的演說,這是他第一次公開以「納許動態均衡」解釋美中台三邊關係。隔年,張榮豐收到陳明通的簡訊,被詢問如何計算「納許均衡」的均衡點?他也和陳明通分享了將美中台關係放在賽局理論中的推導方式。
張榮豐對《端傳媒》解釋,若以賽局模型分析台海現狀,台灣的pay-off(報酬)為中共沒有統治台灣、台灣海峽處於和平狀態、未發生武裝衝突;中國的pay-off為台灣不宣佈獨立(保有未來統一的可能性),不採取危害中國的行為、世界各國不挑戰其「一中」的說法;美國(日本)的pay-off是從西太平洋經巴士海峽—南海—麻六甲海峽—印度洋—中東—歐洲的貿易原油運輸「海巷」保持暢通,以及和平的台灣海峽,提供了美國及其貿易夥伴經濟繁榮的基礎。
張榮豐指出,許多人說不清蔡英文的「維持現狀」指的究竟是什麼?其實,「維持現狀」正是現在的均衡狀態:「共產黨沒有統治台灣,台海沒有發生戰爭」。這樣的均衡狀態,是透過台灣目前的「效用函數」計算後取得;而所謂「效用函數」,指的就是「台灣不願意放棄自由、民主、人權」。
如果兩岸簽署和平協議,透過談判,雙方就會從「非合作賽局」走向「談判賽局」;一旦簽署和平協議,會有人誤以為這會帶來永久的和平,但台灣會付出代價;自由、人權、言論都要被犧牲。
「凡有『任何一個國家片面往前推進一步而沒有引起各方懲罰』都不是均衡點。」他強調,美中台三角關係是「動態賽局」,每一方都想移動位置,但任何一方往前移,便會造成其他一到兩方受傷害。而「受傷害一定會被他方懲罰,而讓片面改變現狀者又退回去」的位置點,才會是均衡點。例如,1996年台灣舉行總統直選,北京擔心這將使「台灣不受中共統治」的現狀更固定化,所以在台灣海域進行飛彈演習,企圖破壞當時的納許均衡;美國立刻派遣航空母艦行經台灣海峽,即是達成一「動態均衡點」。
「我並沒有延伸出『未來30年不變』的推論,」張榮豐認為,在三方賽局中,只要有一方實力快速銳減、無力懲罰其他方;或是有兩方勾結,整個均衡點就「撐不住」。
台灣曾有人主張與大陸簽署和平協議;張榮豐直指這是「天邊的彩虹」,不切實際。他解釋,如果兩岸簽署和平協議,透過談判,雙方就會從「非合作賽局」走向「談判賽局」;一旦簽署和平協議,會有人誤以為這會帶來永久的和平,但台灣會付出代價;自由、人權、言論都要被犧牲。而且,這個協議是沒有約束力的,「不管任何一方毀約,國際上都沒有仲裁者。」
張榮豐:「我並沒有延伸出『未來30年不變』的推論。」
「所謂的『均衡點』是30年來台灣2300萬人民加上各個stakeholder(利益相關人)互動下形成的動態均衡,需要經過計算,而且永遠是動態的,」張榮豐強調,小國的生存之道唯有不斷累積實力、縱橫捭闔的能力,將所有籌碼應用到極致。
蔡英文政府「重外交、穩兩岸」
據了解,蔡英文上任後,具有民進黨色彩的台灣學者陸續不被准入大陸。馬習會幕後推手、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首席顧問趙春山接受端傳媒訪問時證實,包含亞太基金會執行長林文程在內的多名台灣學者,都被陸方認為有官方色彩,而不再獲准進入大陸交流。就連趙春山受邀,也必須以純民間交流的學者身份赴陸。
另據指出,陳明通在去年底曾帶團前往陸方交流,當時被認為是陸方為他的友好之舉。只是,今年初陳明通再度申請,便碰了釘子,未能成行。
一個月前,陳明通就任陸委會主委時,公開提及「我是陸委會歷屆主委去過大陸最多次的一位」,28年來的大陸研究經驗,讓他見證大陸近30年天翻地覆變化。這是事實,也彰顯蔡英文對陸方的善意。
陳明通的人事消息出爐後,陸方重量級學者曾輾轉表達:「(陳明通)很專業、內行人,感受到蔡英文善意,但不重要。」「重點是蔡英文和賴清德公開怎麼說?說了什麼?」
但老將回朝,作用不只是對陸的善意而已。「阿通是民進黨內的『純綠』派,精準掌握民進黨大陸政策節奏,更是黨內極少數和大陸有交流互動的人,還懂台灣選舉(編者按:台灣年底九合一選舉即將登場,陳明通曾是研究台灣地方派系權威學者)。阿通一定不會給政府帶來麻煩。」一名陳明通共事多年的學者如此分析。
這名學者直言,馬英九、蔡英文對兩岸事務的共同點在於「決策的封閉性」,換言之,傾向重用黨內「老人」。安排陳明通主掌陸委會的蔡英文,並不期待打破兩岸關係僵局,而是在整體的國安人事安排上,完成部署「重外交、穩兩岸」的格局。
這名學者提醒,陸方對於台灣觀察的重點並不在陳明通的言行,「看看(行政院長)賴清德說什麼?賴清德只要一次讓陸方認為『對兩岸關係負面』的說話,會抵銷一百次阿通自認為善意的講話……。」
至於陸方能感受到蔡政府與陳明通的善意?另一名在蔡英文上任後多次前往大陸交流的台灣學者透露,陳明通的人事消息出爐後,陸方重量級學者曾輾轉表達:「(陳明通)很專業、內行人,感受到蔡英文善意,但不重要。」「重點是蔡英文和賴清德公開怎麼說?說了什麼?」
「就怕大陸誤判,」這名學者憂心,陸方的邏輯認為「李克強怎會說與習近平不同調的話?」因此容易認為賴清德的台獨主張等同於蔡英文的主張。因此他多次建言,兩岸之間一定要有溝通管道,否則容易誤判戰略情勢與對方意圖。
他觀察,蔡英文在兩岸論述方面不是台獨基本教義派;她曾在李登輝身邊施展談判專長,屬於實際派,「並非鐵板一塊」。只是,他指出,蔡英文當務之急是穩住年底九合一選舉,並且連任第二任總統。「獨派現在給她的壓力很大……,」學者評估,蔡英文若連任總統成功,一定會在兩岸論述上「有所作為」,陳明通勢必也將參與其中。
是東亞
文中的那些創作名詞,都只是創作者的自我安慰與陶醉罷了。在中美台的角力中,台灣是最沒有本錢的,只有在美國的保護下(當然少不了日本在旁吶喊助威),才能尋求自己的生存空間。而所謂「均衡狀態」或「均衡點」,台灣也不要太過一廂情願,因為各自都有不同的「均衡點」。相信只有台灣最希望「維持現狀」,大陸肯定不會視維持現狀為長遠戰略,而美國出了一個神智不清的老頭子,誰敢斷言下一個上任的會比現在的清醒呢!習慣在中東開闢戰場的美國,日後若技窮時,可能會想在中亞另闢戰線,到時台灣可能就要配合一下,「被擦槍走火」了!
均衡的本質應該是「賽局中的任意一方,單方面改變action 都無法獲得更好的報酬」。
但當新回合的矩陣中,某player 有可能獲得更好報酬時,均衡點就消失了。
某個player未必需要是策略選擇比較多的一方,而是「任意」一方。
都知道,两岸在军事经济科技等各领域的差距都在增大。一边突飞猛进,一面发展没有那么好。
这时候说维持现状,就好像两个赛跑的人。原来落后的那个胖子越跑越快,并且越来越健壮。当他绝尘而去,只能自我安慰:“就这样吧,我的主要目的是奔跑时的美好体验,名词嘛…再说吧~”
真能维持现状对两岸来说也算是件好事
說穿了,都是話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