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

當用戶數據成為資源,隱私是我們在信息角弈中必須付出的代價嗎?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這之前利用體制把大數據透明公開,等到他們真的鋪開使用的時候我們就無力迴天了。」

中國大陸搜索網站百度的董事長兼CEO李彥宏認為,很多國人對身分信息被搜集不夠敏感,但這樣的「不夠敏感」不代表用戶「願意」,事實上,用戶反而常常連選擇權都沒有,比如「不輸入手機號平台便無法使用」、「被強迫同意註冊協議後便要求接受廣告推送」等。

中國大陸搜索網站百度的董事長兼CEO李彥宏認為,很多國人對身分信息被搜集不夠敏感,但這樣的「不夠敏感」不代表用戶「願意」,事實上,用戶反而常常連選擇權都沒有,比如「不輸入手機號平台便無法使用」、「被強迫同意註冊協議後便要求接受廣告推送」等。攝:Peter Macdiarmid/Getty Images for Somerset House

端傳媒實習記者 黃綺婧 整理

刊登於 2018-04-04

#Your Opinion

專欄 Your Opinion 精選重要報導、爭議話題底下,讀者的評論、來信、或者獲得授權的個人臉書感言,整理成文並發佈,讓更多人可以讀到你的觀點,讓聲音穿透同溫層。

歡迎你繼續在端APP網站寫評論,在端的Facebook留言,或者寫信給我們community@theinitium.com。我哋實睇,一條都不會走寶。

3月26日,搜索網站百度的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在出席一論壇時表示,中國網民「相對開放」,對隱私不敏感,多數情況下願意用隱私交換便捷和效率。他還指出,網絡上目前可蒐集到的資料只有20%,但若是日後將分散在各企業的數據匯聚起來,這些資料的能量將呈指數級上升。

無獨有偶,全球社交平台Facebook也在不久前陷入數據洩露的醜聞風波。 3 月中旬,數據處理公司「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前員工懷利(Christopher Wylie)披露了 Facebook 洩漏 5000 萬用戶個人訊息,讓Facebook 成為眾矢之的。Facebook 的第三方 App 不但能夠獲取個人訊息,也可以得到這些用戶的衍生訊息,例如名字、地點、衍生好友、家人等。

網絡時代使得用戶數據成為另一種資源,然而資源的使用和提供卻牽涉著億萬網民的隱私信息。中國大陸的網民真的如李彥宏所說,不在乎自己的隱私嗎?出讓隱私換取便利,是用戶自願還是「沒得選」?隱私與數據技術前進的矛盾,是否無解?

李彥宏所說「中國人對隱私不敏感」,是事實嗎?

是中國人對隱私沒那麼敏感嗎?還是媒體、網路對信息安全的討論太少,太多人都意識不到自己的信息被洩露了?

by Outthere

JohnMiller:嗯,隨便一個小額的紅包就能讓很多人貢獻自己的隱私數據。

Rennechon:這句話就像在說,中國工人對勞動法沒那麼敏感,多數人樂意超時工作換口飯吃。是事實嗎?是的。但是從權利侵犯者嘴裏說出來,就非常不要臉了。

Aurora:確實是實話實說,用戶數據本身就是這類公司的驅動力。Google老早就學會分析個人瀏覽數據來精準的投放廣告了。Amazon跟淘寶也不過在做同樣的事罷了。至於facebook一事老美同學也只懷有信用卡信息不泄漏什麼都安好這一類的想法。

rhrm:國內互聯網是幾個貪得無厭地收集個人數據的寡頭統治的,因此你可以看到無數關於「便利」的文章,卻看不到多少關於保護隱私的文章,大多數網民並沒有辦法深刻了解隱私的重要性。李彥宏的這番話倒是揭露了真相激發了討論,說不定能成為不少人關於網絡隱私的啟蒙。

陳奇諾:這在中國確實是事實,大部分人對隱私的要求非常之低。曾經和一些朋友討論過,他們的回答一般都是「你能有什麼隱私,誰會去沒事看你的」,當蘋果iCloud轉到國內時,我的反映是非常大的,立馬找辦法切換到的美國區,然而一些朋友卻認為「我沒做什麼壞事,政府查了我的信息也沒什麼大礙,況且iCloud到國內速度快很多」,大部分人都是這種心裏,其實十分短視,然後會本能的相信壞事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對於數據的監控也大抵是回答「你自己不去鬧就不會有事,政府沒事不會查你」。數據隱私或許一時之間對你不會產生很大的危害,但是等他犯惡時,後果確實無法想像的。

Outthere:想起央視播過的一期節目,說iPhone設置裏的Share My Location會記錄用戶去過的位置,每個位置停留多久。然後用這個數據,蘋果就可以分析出用戶的工作地點、家庭住址等等。iPhone手機出廠的時候,這個記錄位置的功能是默認打開的。然後記者上街採訪路人,給他們說iPhone的這項設置。幾個路人無不是嚇一跳,趕緊關掉了Share My Location。

所以是中國人對隱私沒那麼敏感嗎?還是媒體、網路對信息安全的討論太少,太多人都意識不到自己的信息被洩露了?央視抓著iPhone這項設置,暗示這是美國竊取中國信息的陰謀,卻對百度的信息安全隻字不提。畢竟,在這個大數據是新石油的時代,天朝怎麼肯肥水流外人田。而且,想要2020年建立起Social Credit System,哪有比百度更好的隊友呢

用隱私換便利,是否只因「沒得選」?

網絡實名制和隱私本身就是矛盾的,當註冊一個不知名小網站的賬號都要交出自己的手機號時,就意味著將自己的私隱信息交出去。

by 鹹魚姬

妹記:這句話就如同說中國人可以用犧牲選票換繁榮一樣。問題是中國人根本就沒有西方意義的私隱/選票,何來交換。

9_9OOps:說得好似用戶有得選一樣。

andytaku:一方面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隱私泄露的風險,另一方面是沒有選擇權,全面實名制的情況下談何隱私。

Fai:關鍵可能不是「中國網民願意」,而是中國網民根本沒有「可以不願意」的意識。

只要敢,其實,永遠有得揀。

鹹魚姬:網絡實名制和隱私本身就是矛盾的,當註冊一個不知名小網站的賬號都要交出自己的手機號時,就意味著將自己的私隱信息交出去。這裏的信息不僅包括手機號自身,還包括手機號本身綁定的身份證、身份證上所具有的更私密的信息。僅僅通過手機號,就可以知道你的一切,極權社會一條龍服務。

我們可以選擇不交出自己的隱私嗎?可以啊,放棄使用網絡,回去當個原始人。可是,我們可以放棄網絡嗎?大多數人是不可以的。當剛需品被壟斷,選擇、交換根本就不存在,我們只能聽任壟斷者擺布。

當然,牆內百度等企業充其量只是壟斷者的打手。當壟斷者要求企業交出用戶隱私時,企業也只有要麼倒閉要麼出賣靈魂的選擇。這種環境之下,能活下來的企業都不會在乎用戶的隱私安全,「以隱私換便利」的其實是企業本身。

唔話你知我幾威:我記得有一次,身體有點不適,上百度搜索病症。十分鐘後,我電話就響起來,問我是不是需要看XXX病,他們醫院可以看,然後我對付了幾句,趕緊掛電話。

這醫院一聽就是類似「莆田系」的那種醫院。我雖然一直都對百度出賣用戶隱私略有耳聞,但當時還是確實感到非常驚訝。搜索完不到十分鐘,電話就打來了。這就是犧牲隱私換效率?要是我在百度上被騙了,受到傷害了,去投訴的話,百度會十分鐘就打電話來幫我處理嗎?

其實公眾隱私無論哪裏,無論哪家公司,無論哪國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侵犯,而且這種情況越來越嚴重。只是具體到百度上來,簡直是到令人髮指的地步。可惜的是,在牆內,我也只能繼續用百度。

Rainbow___:微信公眾號「差評」發布了一篇文章,名為「中國人不得不用隱私交換便利性」。

這個「不得不」很到位,不是我們沒有保護隱私的意識,也不是我們寧願用隱私交換便利,而是我們「沒得選」。現在使用國內的手機app或是使用互聯網的一些服務,使用者是必須給予一些根本不會用到的權限給這些互聯網公司,不然就無法使用,而且多數情況下是不會被告知或是僅在角落以最不顯眼的字體顯示,這樣用戶在使用服務過程中,只能「被動」公開一些隱私信息。

但從觀察我身邊的親友、同事得知,當應用程式彈出需要給予權限咯框框的時候,他們都是毫不猶豫地點允許的,而且如果想用到一些更便捷的服務和一些更個人定製化的服務,我們也的確願意去給予服務提供者獲取我們的一些信息,但我不認為這是中國人特有的,而是全世界的人都會有的一個特徵,這是信息時代的一種犧牲。

隱私與數據進步是矛盾無解的困局嗎?

這個年代不被記錄已經是不可能了,從各類智慧家居到你每一次網路叫車,你的每一絲信息都在被互聯網公司的爬蟲默默關注。

by jasonz04

Facebook 大量的用戶數據為廣告商和 Facebook 本身創造了數億計的盈利,但這些從現實生活中紀錄回來的一點一滴卻會杜絕不了被誤用的風險。2016 年美國大選其中一個討論點就是「劍橋分析」 ——通過使用精確投放充滿情緒化、負面甚至涉及虛假訊息的廣告,左右選民的意願。這個巨大的漏洞其實主動權其實一直在 Facebook 手上,目的是吸引更多廣告商投放資源,為 Facebook 創造無限商機。

中國大陸多數應用程式的做法則是加入單方面的條文,強迫用戶同意,例如「不輸入手機號平台便無法使用」、「被強迫同意註冊協議後便要求接受廣告推送」等。據報告顯示,百度公司更是故意暴露用戶數據。

牆奴:首先,平台的運作規則需要透明化;其次,平台上的信息管理權應在用戶,而不是平台,平台只能去為用戶自己管理信息提供技術支持。

濃縮為早逝:我認為,隱私背後的涵義,是保留自己獨立自主的一部分。別人必須要經我們允許才能接觸到這一部分,否則無從靠近,更遑論利用這一部分的脆弱去影響甚至監視、控制我們。隱私的洩漏,意味著我們隱匿的部分越來越被大數據所熟知,意味著數據的擁有者能更輕易地影響我們的思想、行為,意味著我們越來越難控制自己的命運。所以,重視隱私,與重視自由的價值是相吻合的。但在中國,自由談何容易?事實上也沒什麼人談論自由。無論是無力感還是不在乎,我們都淪落到這個境地。

enersto:事情要分幾個方面說:

技術進步需要數據,特別是以機器學習為代表的AI發展需要海量的數據,沒有足量且真實的數據餵養,AI便無法更貼近人的需求。

人因為習慣的存在,在需求和追求方面存在延續性。人與人之間儘管有種種的區別,但以人這種本質共同點為基礎,依然可以找到不同人在需求和追求方面的相似性。這兩個點也是能通過技術預測人的需求的必要條件,更是眾多社會科學的立足點。

人存在自由意志。儘管以上習慣和群體共同體的存在,以及無往不在的約束,但因為反思性的特質,人作為一種智能生物,對於自身的需求,還是具有自主決定權。

所以,最好的狀態無過於,人們都有自由選擇是否提供隱私的自由,但都能理智的意識到,這些隱私能夠使得AI提供更符合自己需求的服務,對於隱私不會過度的敏感,更好的提供出來。

然而現實是,不論是公眾,還是AI服務提供商,都在這件事兒上都處於極具張力的博弈中,大家都處於囚徒困境中,任何一方都不願意第一個妥協。

於是乎,情形就難看了。

不配:@enersto 我覺得存在兩全其美的辦法,任何為了研發而收集的數據都不指向具體的個人,這樣應該並不影響大數據的收集;然後當產品上線投入使用,它也是在不向外透露個人信息的前提下為具體的人服務。bat是被懷疑以收集用戶行為為名,越界收集了具體的個人信息,可以被查詢調用出來。

jasonz04:從人性的角度講,既然公司比你有更多的科技和更多的力量,他們一定會用。獲得更多的資源和力量從千年前就是被刻在人類的基因裡面的。【大數據】也不是什麼新詞彙了,既然大家都會去註冊臉書和其他人連結,那麼臉書自然會有更多的空間來修正自己的算法。至於拿你的數據做什麼,那你也不知道了——因為這是人家的商業機密。這個年代不被記錄已經是不可能了,從各類智慧家居到你每一次網路叫車,你的每一絲信息都在被互聯網公司的爬蟲默默關注。

從一個計算機學生的角度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少用甚至不用這些互聯網服務,雖然日子會麻煩不少也不至過不下去。於我而言,我就在盡量少用或不用支付寶或者微信。只要允許,微信紅包和支付寶紅包我都會拿來購買一些本身就需要實名認證(比如中國的火車票)或者乾脆提現來刷卡。Alexa這類直接送監視到家的服務自然不可能使用。但我認為這還不夠,不久的將來當政府大規模鋪開這類產品的時候民眾根本無力反抗。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這之前利用體制把大數據透明公開,等到他們真的鋪開使用的時候我們就無力迴天了。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