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深度

依信而治:社會信用作為一種統治工具的解析和傷害

社會信用體系看似有效地解決中國社會因互信基礎薄弱所產生的道德真空難題,但其內部其實鑲嵌了一套新型態的治理方式:「依信而治」

深圳金融區,一位走出辦公室外吸煙的男士。

深圳金融區,一位走出辦公室外吸煙的男士。攝:林振東/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龔雋幃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19-04-04

#社會信用#中國大陸

記得黑鏡(Black Mirror)第三季《急轉直下》嗎?那個用分數決定一切的未來世界。每個人不僅隨時看得見彼此的社交分數,更可以隨手一滑評價對方,你的分數具體而微地影響到你的購屋、租車與生活中的一切,自然讓人很難不服膺於追求個人數字提升的邏輯。畢竟若你的分數不夠,社會就會對你拒之門外,那是一個受分數主宰的反烏托邦。或者有人堅信,這才是烏托邦。

來自電視影集的既定印象,讓很多人對中國的「社會信用體系」有了更具體的想像。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去年底在保守派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發表演說時提到,2020年中國政府將試圖建立起一個歐威爾式體系(Orwellian system),全面控制一般人的生活,亦即「社會信用分數」(social credit score)。套一句這項計畫藍圖的官方說詞,它會「讓守信者暢遊天下,讓失信者寸步難行」。

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陳玉潔(右)和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林勤富(左)。
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陳玉潔(右)和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林勤富(左)。攝:陳焯煇/端傳媒

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陳玉潔、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林勤富和蒙納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商事法與賦稅系助理教授(lecturer)劉漢威,三人合作去年底在哥倫比亞大學亞洲法學期刊發表一篇論文
,探討中國政府建構「社會信用」這個龐大體系的動力與風險。更以「依信而治」(Rule of Trust)總結這座空前的巨大社會工程。

在上述論文的基礎上,端傳媒專訪了陳玉潔與林勤富兩位台灣學者,進一步討論「社會信用」作為一種統治工具的力量與危害。


它是怎麼開始的?

回顧社會信用體系的演變,它究竟是如何從原本僅限於金融信貸方面的應用,逐步擴大成為中國政府試圖管控治理社會和國家的核心政策工具?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