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黑鏡(Black Mirror)第三季《急轉直下》嗎?那個用分數決定一切的未來世界。每個人不僅隨時看得見彼此的社交分數,更可以隨手一滑評價對方,你的分數具體而微地影響到你的購屋、租車與生活中的一切,自然讓人很難不服膺於追求個人數字提升的邏輯。畢竟若你的分數不夠,社會就會對你拒之門外,那是一個受分數主宰的反烏托邦。或者有人堅信,這才是烏托邦。
來自電視影集的既定印象,讓很多人對中國的「社會信用體系」有了更具體的想像。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去年底在保守派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發表演說時提到,2020年中國政府將試圖建立起一個歐威爾式體系(Orwellian system),全面控制一般人的生活,亦即「社會信用分數」(social credit score)。套一句這項計畫藍圖的官方說詞,它會「讓守信者暢遊天下,讓失信者寸步難行」。

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陳玉潔、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林勤富和蒙納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商事法與賦稅系助理教授(lecturer)劉漢威,三人合作去年底在哥倫比亞大學亞洲法學期刊發表一篇論文 ,探討中國政府建構「社會信用」這個龐大體系的動力與風險。更以「依信而治」(Rule of Trust)總結這座空前的巨大社會工程。 在上述論文的基礎上,端傳媒專訪了陳玉潔與林勤富兩位台灣學者,進一步討論「社會信用」作為一種統治工具的力量與危害。
它是怎麼開始的?
回顧社會信用體系的演變,它究竟是如何從原本僅限於金融信貸方面的應用,逐步擴大成為中國政府試圖管控治理社會和國家的核心政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