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問「菜價之亂」:獨家專訪北農總經理吳音寧與各方專家

「北農」究竟是一間怎樣的公司,為何休市可以驚動全台菜價、引發柯文哲、民進黨與國民黨各方互槓?我們替你跟總經理吳音寧、各方專家聊了聊。
春節假期形成連續休市,讓各產地蔬菜「爆倉」,在2月27日的開市第一天,全數湧向北農。在2月27日凌晨,共計有3,000多公噸、十五萬件的蔬果湧向拍賣市場,刷新四十二年來非春節期間的交易量排行榜。圖為北農交影情況。
台灣 政治

最近幾日,全台最大果菜拍賣市場台北農產運銷公司(簡稱北農)的休市爭議,成了街頭巷尾的熱議話題。所有媒體均大幅報導「菜價崩跌、總經理神隱」,行政院長賴清德團隊所領導的農委會,更與台北市長柯文哲在媒體上隔空交火,互指卸責,引發全台矚目。

3月8日清晨七點,休市後第一個拍賣日,拍賣情形大致底定,在市場的中央控制台上,可以看見工人將成交的蔬水一車車拖出場。確定菜價平穩而未低於應有水準後,《端傳媒》獨家專訪指揮台上的總經理吳音寧,綜合市場主任、拍賣員、承銷人與地方農會意見,解析媒體上吵翻天的菜價之亂是如何煉成的?為什麼北農休市茲事體大?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北農自設立之初,便洋溢著濃厚的互助與公益色彩,負責調節供需平衡,有「形成合理農產價格,讓農民與商販間的競爭力量取得平衡」的公共任務。
北農自設立之初,便洋溢著濃厚的互助與公益色彩,負責調節供需平衡,有「形成合理農產價格,讓農民與商販間的競爭力量取得平衡」的公共任務。

一、北農到底是一間怎麼樣的公司?

北農的性質與任務,必須由它的股權結構說起。當前,農委會與台北市政府各持22.76%、各級農會24.81%,農產品運販商與其他持20.19%,青果運銷合作社則佔9.48%。作為一公私合股的公司,其管理法規並不是一般《公司法》,而是特別訂立的《農產品市場交易法》,根據該法規定,北農任務在於「為確立農產品運銷秩序,調節供需,促進公平交易。」在其他領域的交易中,市場或許純由「看不見的手」所主宰,但在農產領域,北農就是一隻輔佐市場公平交易的「看得見的手」。

為何台灣會在1974年特別成立一間體質特殊的「半官股」果菜農產運銷公司?這是因為蔬菜、水果與其他農作物相比,具有幾個不適合完全由「自由市場」交易的特質:首先,蔬果容易腐敗不耐貯存,交易必須迅速完成;再者,新鮮蔬果為市民每天生活必需品,交易量大;第三,台灣氣候風土多元,蔬果品質落差懸殊,什麼樣的蔬果價格才算「合理」,外行人很難有簡單判定的標準。

種種因素,讓社會對於蔬果運銷物流有極高的標準要求,但蔬果本身單價偏低、運輸過程又難免耗損,若沒有打造合理的運銷與終端拍賣系統,將讓果菜價格居高不下,或使台灣重蹈許多國家的覆轍,在都市化過程中,成為一個「富瘦窮胖」的社會。唯有形成一個快速、公平、透明的交易流程,才能同時兼顧產銷調節與價格平穩,維護市民「接近蔬果」的權利。

北農自設立之初,便洋溢著濃厚的互助與公益色彩,這讓它註定不是一間只看財報說話的營利公司,而有「形成合理農產價格,讓農民與商販間的競爭力量取得平衡」的公共任務。負責調節供需平衡,有時宛如在走鋼索,拍賣價格若稍微偏低,便是菜賤傷農;但價格若太高,雖然農民歡喜,但就會讓消費者感受「物價飛漲」、引發民生問題。

為了事先預防產銷失衡,每位拍賣員都會與參與共同運銷的產地農民保持良好關係,傳遞市場資訊,提醒農民「最近市場買氣平平,別太快採收」或「最近市場不喜歡那麼熟的水果,早一點採收價格會比較好」,在買賣之間,北農基層員工必須謹守分寸,不能直接「介入」市場,卻要盡力傳達市場資訊,務求交易秩序平穩。也正因此,每日北農的蔬果拍賣價格,公信力十足,是全台蔬果價格的參考基準,扮演安定民生物價的關鍵角色。

按當初歷史文件看來,行政院原先期待北農能起到「示範」作用,進而在全台各地都能設有促進公平交易的農產拍賣市場。可惜,此一理想並未實現,2018年的台灣,仍然只有北農一家市場最得農民信賴。
按當初歷史文件看來,行政院原先期待北農能起到「示範」作用,進而在全台各地都能設有促進公平交易的農產拍賣市場。可惜,此一理想並未實現,2018年的台灣,仍然只有北農一家市場最得農民信賴。

二、這次菜價之亂到底怎麼開始的?發生了什麼事?

2018年一月底開始,強烈大陸冷氣團南下,對全台形成低溫風暴,產地也出現蔬菜生長遲緩、產量減少的情形。早在春節前夕,許多拍賣員便已注意到,「奇怪,今年交易沒有很熱,冷冷的」,從數字上來看,除夕前五日的平均交易量竟然只有僅2,224公噸、蔬菜均價28.35元,與2017年同期相比,交易量足足減少了16%。

然而,自2月16日(大年初一)開始,氣溫回升,蔬菜快速生長,但此時的北農,正在按例進行「春節休市」,無法交易,一場蔬菜「塞車」的風暴,此時已暗中醞釀。再者,今年的初九天公生(2/24)是週六,按照慣例將休兩日,恰好與市場週一休市日(2/26)相連,形成連續休市,也讓各產地蔬菜「爆倉」,在2月27日的開市第一天,全數湧向北農。

一名蔬菜拍賣員回憶,「說真的,我們那天當然不是沒有準備,總經理已經有交代,我們也有準備好,休市三天後一定會有比較大量的蔬果進來,但因為加上氣候回暖的因素,進來的貨比我們想像中的更多,所以拍得比較辛苦。」在2月27日凌晨,共計有3,000多公噸、十五萬件的蔬果湧向拍賣市場,刷新四十二年來非春節期間的交易量排行榜,躍升史上第一,讓全體拍賣員幾乎連續工作12小時,才將貨件全數銷完。

按市場規律來說,如此驚人的供給量,在需求量不變的前提下,勢必將導致價格下滑。不過,當天收市後的平均價格維持在21.55元,與往年同期相比,仍在正常水平。就在此時,網路上出現一篇「北農台北果菜市場12天內休市6天!蔬果紅熟大塞車,爆量價跌農民心痛」報導,雖然原始標題確實僅用「價跌」形容蔬果價格,但在其他媒體層層轉引下,蔬菜價格「崩盤」之說,開始不脛而走。

「2月28日開始,本來量也還是比較多、價格很容易掉,被媒體這樣一說,那就更容易掉了。」一名大宗蔬菜拍賣員直指,拍賣最怕媒體喊「菜價崩跌」,風聲混亂,一定會影響市場交易秩序。原先就因為「蔬果量大」而變得敏感而難以維持的交易平衡,在各路媒體「喊燒」之下,產地信心開始動搖,農民抱怨四起。

為了事先預防產銷失衡,每位拍賣員都會與參與共同運銷的產地農民保持良好關係,在買賣之間,北農基層員工必須謹守分寸,不能直接「介入」市場,卻要盡力傳達市場資訊,務求交易秩序平穩。因此,每日北農的蔬果拍賣價格,公信力十足,是全台蔬果價格的參考基準,扮演安定民生物價的關鍵角色。
為了事先預防產銷失衡,每位拍賣員都會與參與共同運銷的產地農民保持良好關係,在買賣之間,北農基層員工必須謹守分寸,不能直接「介入」市場,卻要盡力傳達市場資訊,務求交易秩序平穩。因此,每日北農的蔬果拍賣價格,公信力十足,是全台蔬果價格的參考基準,扮演安定民生物價的關鍵角色。

三、以前沒休過嗎?到底為何北農休市這麼嚴重?農民的貨不能去其他市場嗎?

回顧北農過往三年休市記錄,其實常有「連休三天」情形,並非特殊狀況。但是,美濃農會推廣部主任鍾雅倫認為,「這次的問題,是你在很短的時間內先休三天,過了幾天又要再休三天,真的很考驗我們(農會與北農)調度的功力,很希望以後不要再這樣了。」

總體來說,這次的休市風暴,主因可說是兩種曆法的交會所造成的,一位年輕拍賣員笑稱,「這是太陽(一般國曆)與月亮(傳統農曆)的陰謀。」按照台灣傳統習俗,初九天公生不能殺生,因此在去年的協調會議上,肉品市場堅持天公生必須休假,不能開市。負責拍賣蔬菜的北農,雖有指派業務部經理在現場主張「不宜頻繁連休三天」的意見,最後仍被「綁」在一起休假,引發今年的休市風波。而這次關鍵會議上,究竟是哪一方的責任更大?農委會與北市府仍持續爭論中,尚未出現定論。

但是,無論最後哪個單位會出來扛下責任,對於一般社會大眾來說,更想發問:為何北農休市竟如此嚴重,可以牽動全台菜價?為何許多農民都只想送菜進北農拍賣,不願送進其他拍賣市場?一市場主任王鴻雄分析,「因為我們這邊來採買的承銷人最多,最懂品質,拍賣制度也最公平、最完善,很多農民都願意把果菜送進來,希望獲得一個最公正的價格。」

事實上,這種北農「一支獨秀」的情形,並非1974年的制度原初設計。按當初歷史文件看來,行政院原先期待北農能起到「示範」作用,進而在全台各地都能設有促進公平交易的農產拍賣市場。可惜,此一理想並未實現,2018年的台灣,仍然只有北農一家市場最得農民信賴。但是,在當年落成時,市場所預定負擔的蔬果交易規模只有600公噸,隨著經濟發展、人口增加,北農平時的日交易量已達2,000噸之譜,是原先設計容量的三倍有餘,2月27日更必須面對3,000噸蔬果湧入,已超過空間負荷的五倍,蔬果紙箱都已堆到天花板,員工在其中工作,異常艱辛。

「我們市場總有個上限吧?蔬果爆量,我們都非常願意盡量拍賣、盡全力協助處理,真的還是有消化不掉的,我們也接受批評,但是大家要批評北農之前,要不要先問,為何台灣只有一間北農?」將一批「雜菜」拍賣完畢後,一名拍賣員忍不住大吐苦水。

其實,北農「空間超載」的問題,早已影響它進行維護交易秩序的使命。在早年,中南部的貨車司機送菜上北農,只要在半夜十一點左右出發、凌晨三點拍賣前抵達即可,近年來,貨車司機出發的時間卻不斷提前,資深司機解釋,「因為進北農會『塞車』,要『排隊』,必須中午就出發去排,否則你會很後面才能進去拍賣,拍不到好價錢。」每日下午,河堤外都排滿了長龍車隊,等著送菜進北農卸貨,一等就是數個小時。

這個貨車不斷「提前排隊」的畫面,無疑就是重要警訊:這座攸關全台菜價的老市場,正在快速都市化的過程中逐漸滿載,總有一天會不堪負荷。

面對此一情形,「市場改建」似乎成為一個簡單而符合直覺的答案,但要在當前人口稠密的台北市尋找一處交通便利、讓菜車可以順利進出的場地,並不容易。按照台北市政府當前的改建方案,「新北農」不但會讓原先最重要的拍賣場容量減少30%,雪上加霜的是,在長達七年的改建過程中,所有交易都仍在同一塊基地進行,只是隨工程進行而挪移不同位置,也就是俗稱「穿著西裝改西裝」,很可能又讓農產運銷出問題。萬一擾亂交易秩序,恐怕又會讓北農成為社會矚目的焦點。

吳音寧解釋,面對前所未有的情形,她與團隊一邊應付臨場狀況,一邊記錄下來現場各式各樣的「突發」情形,以建立SOP,希望下一次面對蔬果大量進貨的危機時,這個市場已經有一份完善的流程可以應對。圖為去年吳音寧接受採訪情況。
吳音寧解釋,面對前所未有的情形,她與團隊一邊應付臨場狀況,一邊記錄下來現場各式各樣的「突發」情形,以建立SOP,希望下一次面對蔬果大量進貨的危機時,這個市場已經有一份完善的流程可以應對。圖為去年吳音寧接受採訪情況。

四、這幾天公司團隊跟總經理在忙什麼?為何選擇「神隱」不出來面對?

隨著菜價風暴擴大,總經理吳音寧卻一直未親自出現在螢光幕前,相關記者會與媒體採訪多半由主任秘書路全利代表出席,引發外界「神隱」批評。批評吳音寧「神隱」的聲浪,在台北市副市長陳景峻主持的市府記者會上達到高峰。該場記者會前,北市府明確告知媒體,吳音寧將會親自出席,吸引各家記者爭相前往守候,未料吳音寧仍未現身,引發記者憤怒,抨擊隨之而來。

在全台媒體求訪而不可得的這幾天,吳音寧究竟都去了哪裡?她告訴《端傳媒》記者,「我一直都待在市場裡,晚上也是睡在這裡的宿舍。身為一個總經理,我並沒有從市場神隱。對於北農來說,在平日(非春節前夕)遇上超過3,000噸的蔬果拍賣量,是一個史無前例的狀況。我們不斷地討論、沙盤推演,如果元宵節休市後,仍出現這麼大量的蔬果要怎麼辦?最後,我綜合各項資訊之後,決定開啟『春節加強作業』模式來因應。這是史上第一次,在平日啟動春節模式,這是第一次,有很多相關的程序必須進行處理。」

但,許多媒體質疑,即便她正在忙於應對危機,難道真的連出面受訪的時間都沒有?對此,吳音寧解釋,「我們是一個有制度的公司,也是一個完整的團隊。在過往,一向由主任秘書擔任對外發言人。他對媒體說的每一個字,都是徵詢過我的同意,才能說出來。嚴格說起來,北農這個公司一直都有受訪、也有對外發佈應變訊息,即便我本人出面受訪,也會跟主祕說一樣的內容。」

吳音寧解釋,面對前所未有的情形,她與團隊一邊應付臨場狀況,一邊記錄下來現場各式各樣的「突發」情形,以建立SOP,「我希望下一次面對蔬果大量進貨的危機時,這個市場已經有一份完善的流程可以應對。這一切既然是一個新的狀況,就有許多決策需要總經理拍板定案、承擔責任。我認為比起記者會,市場更需要我。」

而菜價問題迅速延燒為政治事件,吳音寧也看在眼裡,「說真的,政治口水解決不了問題,除了增加產地的不安,不會有任何好處。其實產地農民要的很單純:就是拍賣交易公平有秩序,農產品有個合理價格。」即便承受外界連番抨擊,吳音寧仍強調,「我在這幾天裡面,想的就是解決產銷的問題,完成北農的任務,度過這次考驗,並建立往後的SOP,我相信這是比較重要的。」

作為公司總經理,吳音寧的說法是否可以說服董事會?還要看三月底召開的董事會如何決定。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在過去四十年來,無論由誰主政,有北農協助調節民生蔬果價格,無疑是台灣之幸。但這樣的幸運,還能持續多久?下一次能否避免休市再生亂局?北農的功能,會否因史上第一次大型改建案而受到影響?將會是相關單位下一步要面對的艱困課題。

菜價問題迅速延燒為政治事件,吳音寧認為政治口水解決不了問題,除了增加產地的不安,不會有任何好處。
菜價問題迅速延燒為政治事件,吳音寧認為政治口水解決不了問題,除了增加產地的不安,不會有任何好處。

五、這樣菜價算有跌嗎?如果有小跌,為何我買到的菜沒有比較便宜?

自2月28日開始,「菜價崩盤」之說開始在媒體上發酵後,價格也確實小跌,但與崩盤都還有一段距離。鍾雅倫分析,往年菜價本來就在春節前會比較高、過年後會略有小跌,2月13日的價格比28日高,本來就是正常現象,而最早被指為「價跌」的敏豆,在鍾雅倫眼中「價格根本沒問題,很正常!不知道為什麼會有崩盤的說法,我們覺得很困惑。」

另一個被指為價格崩盤的高麗菜,菜價原本就會隨季節變動。一般而言,每年的價格高點會發生在十月,三月原本即是價格相對較低的時期。即便如此,今年二月的均價在13.89元,與往年同期多落在5、6元的水準相比,更數高價。換句話說,台灣的二月高麗菜價,因生長季節與消費特性等綜合因素,價格一向偏低,除了2016年強烈的北半球寒流導致市場異常,交出23.58元的例外高價之外,今年的月均價不但未跌,甚至可說是在水準之上。

但在媒體報導下,不少消費者誤以為「高麗菜一公斤兩塊」就是末端零售價格,讓負責採買的市場承銷人感到十分困擾。眾所矚目的3月8日「開市」凌晨,高麗菜的拍賣台前,承銷人只要看到扛著攝影機的記者接近拍攝,便會開始揶揄:「啊唷,記者先生,兩塊的高麗菜在哪裡?你報給我好嗎?有多少我都收!」「我問到產地最便宜的也要四塊,你好厲害,找得到兩塊。」只要記者接近採訪,「高麗菜兩塊」的嘲弄聲便不絕於耳。

不過,許多消費者也會感到疑惑,若蔬菜拍賣價確實有小跌,為何自己在零售市場買到的菜並沒有特別便宜?一名資深承銷人分析,拍賣價與零售價的關係,一向是「漲價任意門,跌價到公海」,意指菜價漲時,末端零售價就會馬上隨之上漲,但若拍賣價跌,就不會這麼快傳遞到末端,「這也是難免,因為中間還有種種倉儲、運輸、調配等複雜因素交錯,為了降低風險,廠商未必會這麼快就輕易降價。」

六、為什麼休市問題可以快速發展為政治事件?民進黨、國民黨、柯文哲為何要為了北農互槓?

正因「蔬果價格」對於產銷雙方都如此重要,作為中介平台的北農,一向是台灣地方政治的兵家必爭之地。北農共有三千多個合作的農產供應單位,公司內的拍賣員、幹部為了傳遞市場資訊,與各地農會、農民團體有深厚的連結。在過往,蔬菜大縣雲林出身的張榮味家族,長期在董事會佔有一席之地。2017年中,歷經連串人事風波,張榮味家族中意的人選並未上馬,最終由出身彰化溪州的吳音寧出任總經理。

吳音寧曾著有《江湖在哪裡?台灣農業觀察》等書,素有文名,社會上對吳音寧的不滿,有一部分是認定她「只是個作家」,只是民進黨「文青治國」風格的產物。民進黨近年來發言文稿日趨精緻、選舉周邊商品也常與風格設計師合作,人民若對施政有所不滿,便會批評總統蔡英文與幕僚是「文青」,暗諷執政者只會作文、不會治國。但吳音寧家族在地方累積的政治支持,其實不容小覷,支持者說她「不只是文青,也很懂農村」,並非純是護航之詞。

80年代以來,彰化由國民黨與民進黨輪流執政,選民結構意識兩黨各半,也是選舉兵家必爭之地。吳音寧家鄉溪州位於彰南區,本屆鄉長黃盛祿是吳音寧的表哥,也是該鄉有史以來第一位民進黨籍鄉長,吳音寧亦出任鄉公所主祕一職。地方知情人士回憶,溪州之所以可以出現「史上第一次政黨輪替」,吳音寧紮實的組織工作是關鍵之一,「那時候情勢其實很艱困,她就土法煉鋼,挨家挨戶來敲門拜票,很知道怎麼跟農民搏感情溝通,也成立公司去做地方農產運銷,這些都是很硬的(工作),台北人說她靠爸靠哥,比較是性別刻版印象,有時候還是哥哥爸爸要回來靠她。」

因同時具有地方組織實力與文壇知名度,吳音寧在2017年的人事風波中脫穎而出,成為新任北農總經理。但在這次休市風波中,雲林作為大宗蔬菜產區,受影響最深,而此地恰巧又正是去年北農董、總座人事風波的熱區。於去年的人事爭議中,各家媒體多半解讀,這是一場雲林「張榮味家族」與民進黨之間的戰爭,而同樣握有主要股權的台北市政府,市長柯文哲態度也至為關鍵。在本次的休市風波中,各方的相互指責,仍可看出去年人事鬥爭的影子。例如柯文哲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暗槓民進黨「不然總經理我決定,我就完全負責」,讓眾人浮想連翩,認為他在暗示「吳音寧是民進黨派來的人,又不是我要的人選。」

戰場不獨發生在柯文哲身上,於立法院質詢中,出身張榮味家族的國民黨籍立委張麗善也對休市風波提出強烈抨擊,直指總經理吳音寧必須負責,但賴清德卻回槓一句「你們張家也是董事會成員,也要負責。」強力抵禦張麗善的隆隆砲火。在這其中,為平息人事爭議而出任北農董事長的台北市副市長陳景峻,同時身兼公司董事長、市府官員雙重角色,在總經理吳音寧與市場處處長許玄謀意見相左時,他會如何裁決?站在誰那一邊?他是否與吳音寧不合?也成為輿論關注焦點。

無巧不巧,今年又是台灣的地方選舉年,民進黨究竟會派出自家黨籍精銳參選、或者持續與柯文哲採取「合作」選舉模式,答案並未底定,這讓休市戰況顯得更為詭譎。美濃農會推廣部主任鍾雅倫忍不住感嘆,「現在菜價已經不是重點了,都被口水淹沒了。」另一名不願具名的雲林某農會幹部也說,「我覺得問題這樣討論不對,不只是吳音寧一個人的問題。但現在誰敢出來說話?你替吳音寧說了話,馬上被說成挺農委會、反柯文哲。這已經是選邊站的問題,不是專業的農產運銷問題。」公關風暴所及,讓公共討論更形困難。

評論區 17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1. 一個全無蔬果運輸、銷售、管理經驗的「新人」就任總經理8個月多卻未主持過「主管會報」,實在是···難以想像。雖然她「經常巡視」菜場,一個早有流程、專業分工的拍賣現場,總經理下來,即便宿營在現場,究竟能做甚麼其實也是有限,不能否認她確實不清楚、不熟習蔬果運銷的各項環節。隨便換一位類似學經歷的年輕人,若不是父親的因素,是否能坐上這大位,民眾自有公論。吳過去主張要減輕農民負擔,大肆批評北農人事負擔重、獎金發太多;上任後的第一件改革卻是全員加薪5%,而非調降農民拍賣手續費,加薪幅度遠高於公教人員3%,昨非今是、換位子換腦袋的諸多作為,真令人失望。端傳媒這篇專稿雖下了功夫,但護航意味很濃厚呀!確實菜價跌不應全怪吳,但吳也不那麼無辜,凡事一體兩面,不貪求高位就不會惹這身腥。就如前面讀者評論的,說白了,就是農委會(綠營)當時丟酬庸攏絡的位子綁椿,現在菜鳥頂不住20天休11天的壓力也是事實,『上面』要伸手干擾北農運作、要挪位子、要用菜鳥照應自己人都OK,但至少要解決農民的基本產銷需求,現如今搶權搶錢,連該賣菜的都做不好,鬥的真難看!

  2. @sookgreat
    簡單的經濟學知識可參考張五常的中學參考書...20年前看過,只記得大概,可能有錯。

    世界沒有完美的交易,中間有很多的損失,因為時間和資訊是有限制的,機會成本在一些特定的情況上佔很大比重,書中的例子是在新春的花市,買賣雙方對價格的認知。

  3. 這個議題的規模可以到一個專題

  4. 很深入的報導讓我這位原不懂農市交易的一般人,可以略有概念。現在再看電視新聞上煽動的報導,覺得像一群不懂的人在批鬥專業人士,真有台灣感

  5. 感覺就是綠營自導自演啊?自由先開槍報導,想把火引到柯文哲身上,結果一個玩不好燒到自家子弟吳音寧,只好又轉身搶了一篇「獨家」直擊吳沒去記者會是待在市場內熄火?
    自由的立場我想大家都很清楚,呵呵。端的記者怎麼不問問陳景峻和柯市府的意見呢?

  6. 一個每天睡市場宿舍的總經哩,除了搏感情、搞形象能拿滿分,其他還剩下什麼呢? 當年為了選票可以挨家挨戶敲門,現在連市政府給妳開的說明記者會,妳都死待在宿舍不願意來,到底北農每年花了250萬年薪聘來了一位總經理,還是聘來了一位很懂打組織戰贏得地方選舉的天才宿舍管理員?

  7. 感觉台湾现在陷入了「无事不政治」的窘境,大有政治至死的趋势

  8. 文章寫得很認真,感覺下了很多功夫,但這一段:「具有幾個不適合完全由「自由市場」交易的特質:首先,蔬果容易腐敗不耐貯存,交易必須迅速完成;再者,新鮮蔬果為市民每天生活必需品,交易量大;第三,台灣氣候風土多元,蔬果品質落差懸殊,什麼樣的蔬果價格才算「合理」,外行人很難有簡單判定的標準。」 其實我不太懂為什麼以上三點自由市場不適合,煩請解惑,感謝!

  9. 喔,對了。
    .
    未來AI在公司內逐漸取得董事會的席次,進一步在2040年地球上出現了第一個以AI當總經理的公司。在2058年法國的總統選舉中,AI派出了地球史上第一個AI總統候選人之後,有一個黨悄悄的在地下誕生了,那個黨就叫作「Human First」。
    .
    至於AI如何跟「HF」黨大戰,請看黑客帝國了。
    .
    喔,對了,那時候沒有國民黨、民進黨與共產黨了。張榮味、顏清標、黑手黨、猶太教、ISIS都消失了。AI有時候不太懂,你們人類一直專研一些「派系鬥爭」的新聞有什麼意義。

  10. 一篇自以為清流的新聞,其實跟自由時報、中國時報一樣都是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端傳媒要加油了。
    .
    什麼時候可以寫一篇「拍賣員是否能被AI取代」或是「果菜的基因控制生長」或是「果菜如何能實踐無人運輸」甚至「總經理的決策有比AI聰明嗎?」的新聞,我就給端傳媒一個讚。

  11. 行政院可以考虑在台南多设一家农产运销公司

  12. 不知道自由時報和上下游撰稿的記者,會不會被挖出來?

  13. 最大的問題還是農委會和農會系統無法好好協調台灣農產品生產爆量的問題,問題是這次農委會不想扛,又正逢選舉年,於是就嘗試把責任推給北市府。反正不管是農委會、北農董事長、北農總經理都是民進黨的人。結果被柯文哲重砲回擊,於是只好把責任推給裡面最菜總經理去處理。

  14. 真相确实不知道,不过这个总经理不理解自己的定位吗?作为一个几乎总领全局的领导,稳定军心才是最重要的吧.关键时候就算一片热忱亲下火线,对于局势的帮助都不如和外界合理的沟通.

  15. 農委會先跳出來指責北市府休市的決定,後來各方你爭我鬥,苗頭指向由農委會提出的北農總座應該要親自前往市場處會議協調 "不該休市" ,以及後來的神隱風波,就演變成政治鬥爭。

  16. 之前看过一部纪录片叫《筑地仙境》,讲述日本筑地市场的故事,也许台湾的北农也可以拍一部纪录片,让更多人了解农市的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