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日,全台最大果菜拍賣市場台北農產運銷公司(簡稱北農)的休市爭議,成了街頭巷尾的熱議話題。所有媒體均大幅報導「菜價崩跌、總經理神隱」,行政院長賴清德團隊所領導的農委會,更與台北市長柯文哲在媒體上隔空交火,互指卸責,引發全台矚目。
3月8日清晨七點,休市後第一個拍賣日,拍賣情形大致底定,在市場的中央控制台上,可以看見工人將成交的蔬水一車車拖出場。確定菜價平穩而未低於應有水準後,《端傳媒》獨家專訪指揮台上的總經理吳音寧,綜合市場主任、拍賣員、承銷人與地方農會意見,解析媒體上吵翻天的菜價之亂是如何煉成的?為什麼北農休市茲事體大?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一、北農到底是一間怎麼樣的公司?
北農的性質與任務,必須由它的股權結構說起。當前,農委會與台北市政府各持22.76%、各級農會24.81%,農產品運販商與其他持20.19%,青果運銷合作社則佔9.48%。作為一公私合股的公司,其管理法規並不是一般《公司法》,而是特別訂立的《農產品市場交易法》,根據該法規定,北農任務在於「為確立農產品運銷秩序,調節供需,促進公平交易。」在其他領域的交易中,市場或許純由「看不見的手」所主宰,但在農產領域,北農就是一隻輔佐市場公平交易的「看得見的手」。
為何台灣會在1974年特別成立一間體質特殊的「半官股」果菜農產運銷公司?這是因為蔬菜、水果與其他農作物相比,具有幾個不適合完全由「自由市場」交易的特質:首先,蔬果容易腐敗不耐貯存,交易必須迅速完成;再者,新鮮蔬果為市民每天生活必需品,交易量大;第三,台灣氣候風土多元,蔬果品質落差懸殊,什麼樣的蔬果價格才算「合理」,外行人很難有簡單判定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