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有話想說嗎?端傳媒非收費頻道「廣場」歡迎各位讀者投稿,寫作形式、立場不拘,請來函community@theinitium.com,跟其他讀者分享你最深度的思考。
歷史學家馮客(Frank Dikotter)曾論述過帝制中國存在的「種族主義」傾向,認為通過華夷之辨,漢人能夠體現中國在文化優越主義之外的種族優越感,且這種種族優越感持續至今。如今,馮客這一論述成為了現實。2018年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春節聯歡晚會(春晚)中,小品《同喜同樂》被指有種族主義傾向,對非洲人充滿偏見和刻板印象。
種族主義或許只是近年來春晚暴露出的一個切面,男權至上、地域歧視與種族主義一起,構築了近年來春晚語言類節目的一整套歧視性話語。這種歧視性話語體系有着自己的歷史根源——帝制中國「朝貢體系」(Tribute System)的想像、以普通話為唯一語言的官話帝國的建構,以及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歷史敘事。隨着中國在國際社會上日益強勢,這些曾經在「韜光養晦」政策下潛伏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重新大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