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深度

王丹憶「阿才的店」:聯絡站、自家廚房、光顧最多次的館子

一杯杯的啤酒,夜深正濃的談興,微醺甚至帶有醉意之後的淺吟低唱,狂放的大笑和悄悄濕潤的眼眶,太多的東西曾經凝結在阿才的店的空氣中,不管走到哪裏,都會時時想起。這不僅僅是一家台灣料理的飯館,這,就是台灣的一部分。

王丹:阿才的店能夠這麼吸引我,以及很多別的人,第一是氣氛。在這裏吃飯非常輕鬆,就像在家裏一樣,大家大呼小叫,穿梭往來,往往隔壁桌就是另一堆朋友,換桌打招呼是家常便飯。

王丹:阿才的店能夠這麼吸引我,以及很多別的人,第一是氣氛。在這裏吃飯非常輕鬆,就像在家裏一樣,大家大呼小叫,穿梭往來,往往隔壁桌就是另一堆朋友,換桌打招呼是家常便飯。攝:蕭茜晴/端傳媒

王丹

刊登於 2018-02-28

【編者按】:台灣解嚴後開業、被學運世代奉為「民主聖地」的台式熱炒店「阿才的店」今天吹熄燈號,老闆「阿華」也決定將經營任務將交棒給第二代。我們邀請曾在這家熱炒店度過無數夜晚的民運人士王丹,談談他眼中的「阿才的店」和在熱炒店中度過的那些年。

流亡20年,有將近一半的時間是在台灣度過。現在搬回美國,自然會留下各種數不清關於台灣的記憶,以及與台灣很多的人、事以及地方的千絲萬縷的牽連。而位在台北市金山南路和仁愛路口一家7-11便利商店背後小巷子口的那家「阿才的店」,就像各種記憶和牽連的拼圖中的一個點,跟四面八方都能連接在一起。能做到這一點真的很不容易,而這,就是阿才的店對於我的意義。

早已經忘記第一次去阿才的店是什麼時候了。那個時間本就已經是歷史,因為一定超過15年以上。我也忘記一共去過多少次阿才的店,次數太多,根本就無從統計。我只知道,這是我到目前為止的一生中,去過的次數最多的一家飯館。我只記得,跟同樣五花八門的朋友在這裏喝過不知道多少箱「18天」(台灣啤酒的一種,以酒質新鮮著稱,是我在台灣最愛喝的啤酒)。

2017年7月,王丹離開台灣前與學生們聚會,太陽花學運領袖林飛帆、陳為廷也在座,王丹與學生們合影留念,而聚會的地點選在阿才的店。
2017年7月,王丹離開台灣前與學生們聚會,太陽花學運領袖林飛帆、陳為廷也在座,王丹與學生們合影留念,而聚會的地點選在阿才的店。圖:王丹提供

這裏有吾爾開希、燕鵬、顏柯夫這樣的經歷過1989年民主運動,現在生活在台灣的八九一代;有張鐵志、羅文嘉、馬永成、司馬文武、彭志平等台灣的老朋友;有林飛帆、陳為廷、黃郁芬、黃之鋒等我的學生一輩的年輕人。還有從中國以自由行名義或者學術交流名義訪問台灣而難得一見的那些故人(因為眾所週知的原因,我就不羅列他們的名字了),也有我生活中那些與政治無關、也不太在乎、甚至不太知道我是誰並因此對我很重要的那些一般的朋友。

拉出這個名單,就可以看出阿才的店對我在台灣的生活來說的重要意義:這裏,根本就是一個聯絡站,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我幾乎都約在這裏見面。一杯杯的啤酒,夜深正濃的談興,微醺甚至帶有醉意之後的淺吟低唱,狂放的大笑和悄悄濕潤的眼眶,太多的東西曾經凝結在阿才的店的空氣中,不管走到哪裏,都會時時想起。這可不是一般的飯館可以帶給我的福利。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