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過後,讓台灣人關心的民生議題居然是「衛生紙」的漲價。我們都知道,製造紙張的纖維是木材經脫木質素、解纖、漂白等過程而來的,而木材則是來自於森林的樹木。事實上,森林是陸域最重要的「可再生」資源,也是民生基本物資的重要供應來源。森林資源跟日常生活的關係有多密切呢?除了這次被關注的衛生紙以外,其他利用森林資源製造的日用品還包括影印紙、印發票的熱感紙、紙箱等各式紙類,也包括建材、家具、地板等等。還有大家可能想像不到的,如牙膏、清潔劑、果汁的增稠劑、維他命和藥錠等許多日用品中的添加劑,都來自於木材。
除此之外,樹木周而復始的生活週期除了具有調節環境、降低溫室效應的功用外,更會製造出對人類生活有着莫大助益的產物,如在樹木一次代謝(光合作用)所產生之氧氣,以及在二次代謝中所製造出的許許多多的微量成分。越來越多科學家相信,植物二次代謝產物除了可作為香料、醫療保健的主要原料外,也在植物本身的繁殖、生長發育、防禦、逆境調適等生理作用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我們可以離得開森林、木材的利用嗎?
台灣木材自給率不足1%
台灣每年所需的木材超過600萬立方米(相當於用木材塞滿雪山隧道的體積),而如果要將紙漿用材算進來的話,則超過1000萬立方米。可是,這些木材約99.5%是從世界各國進口的,也就是說台灣的木材自給率不到1%。鄰近同樣是島國的日本也並非生產木材的大國,但也不敢放棄木材生產。日本林野廳早在2009年即訂定政策,要在10年內將木材自給率從27.8%提高至50%,以解決未來木材供需及節能減碳等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