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 × 華爾街日報廣場

華爾街日報導讀:習近平核心智囊從幕後走向台前,高層變動將如何左右中國經濟?

習近平經濟政策的核心智囊劉鶴正式從幕後走向台前,中國高層人事與經濟政策之間的微妙關係,將如何影響經濟改革面臨的複雜局面?

2018年1月24日,瑞士達沃斯,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2018年年會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出席並發表致辭。

2018年1月24日,瑞士達沃斯,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2018年年會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出席並發表致辭。攝 : Imaginechina

刊登於 2018-02-05

#端 x 華爾街日報

在剛落幕不久的第48屆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俗稱達沃斯論壇),被視為習近平首席經濟智囊的劉鶴出席並發表講話,稱「中國今年推出的市場開放措施或超出國際預期」,承諾中國將放寬外國企業在金融業、服務業、製造業等領域的市場準入。現年66歲的劉鶴目前擔任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中財辦)主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消息指,他即將在3月出任國務院副總理,掌管中國的經濟政策和金融。

自2013年以來,習近平打破了中共維持近20年的權力劃分方式,他在上任第一年迅速確立對黨和軍隊的權力後,還依靠劉鶴等智囊介入經濟領域,被認為是繼鄧小平以來個人權力最大的領導人。與此同時,他與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之間的分歧也逐漸公開化,不過有分析認為習李二人雖然在具體政策上各執己見,但從更宏觀的角度看,二人並沒有原則性分歧。

除了劉鶴和李克強外,十九大後退出領導層的前中紀委書記王岐山仍有可能涉足經濟和貿易領域。他最近在湖南當選人大代表,有消息指,在中美貿易摩擦升級之際﹐習近平打算重新起用這位可靠的政治盟友,協助處理重要但棘手的中美關係。

2017年12月,中共正式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作為經濟政策指導原則,這一被外界稱為「習近平經濟學」(Xiconomics)的經濟理論的核心內容就是強化黨對經濟的領導。評論指,習近平打算維持牢牢掌控經濟的局面,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改革。然而,中國經濟需要保持強勁增長勢頭才能達到政府的預定目標,但短期的迅速擴張又會加大未來經濟持續減速的風險,這使得習近平的改革計劃面臨錯綜複雜的局面。

這一週,端傳媒為你精心挑選了近年來五篇《華爾街日報》報導,了解中國高層人事與經濟政策之間微妙的關係,以及中國經濟改革面臨的複雜局面。我們強烈推薦您購買/升級成為「端傳媒尊享會員」,以低於原價 70% 的價格,暢讀端傳媒和《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一、經濟智囊

劉鶴被認為是習近平圈內成員,兩人自1960年代在北京101中學上學時就已相識。2012年12月,劉鶴全程陪同剛剛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南下廣東各地巡視。這趟巡視和20年前鄧小平視察南方的路線相似,並多次釋放「力推改革堅持開放」的信號,因而被稱爲「新南巡」。2013年3月,劉鶴升任中財辦主任。

這是劉鶴,他對我非常重要。

2013年5月,習近平告訴時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 Tom Donilon

《華爾街日報》2013年10月曾發表深度報導 ,稱「劉鶴的工作恰恰是勾勒中國的經濟前景,而這一前景將指導中國未來10年的行進方向。」報導引述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彭斯(Michael Spence)稱,劉鶴是中國實用主義的一個例子,他認為市場是使經濟有效運轉的重要機制,但他並不是這種機制的信奉者。

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表示,中國政府今年推出的市場開放措施,或將超出國際社會預期。
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日前在達沃斯表示,中國政府今年推出的市場開放措施,或將超出國際社會預期。

而劉鶴辦公室在回覆《華爾街日報》時稱,「劉鶴認為外界對他在中國經濟政策制定方面扮演的角色有許多誤解,實際上,中國的經濟政策是通過一個集體決策體系制定的,任何個人發揮的作用都是相當有限的。」

端 x WSJ / 原文重點

  • 劉鶴及其同盟相信,使外資發揮更大的作用以及實現利率市場化等改革將引導更多資金流向民營高科技和服務企業,並且有助於重塑中國經濟。

  • 在金融領域,劉鶴能夠依靠頗有影響的盟友,尤其是央行行長周小川。劉鶴與周小川合作多年。2013年6月,兩人與國家主席習近平一道放慢向所謂的「影子銀行」放貸的步伐。經濟學家們擔心,影子銀行為陷入困境的房地產和基礎設施項目提供資金,這可能產生壞賬,存在引發一場金融危機的風險。據了解討論內容的人士透露,銀行沒有遵照習近平秘密向銀行發布的指示,沒有轉而向小企業和新建高科技企業放貸,這令劉鶴和周小川感到失望。劉鶴還曾支持過周小川有關允許外國人擴大在中國的投資以及允許中國普通投資者投資海外的計劃。

  • 劉鶴曾與朱鎔基共商經濟政策,並且與朱鎔基在如何推進改革方面有類似的想法。劉鶴2010年對財新《新世紀》雜誌表示,從中國長期歷史的進程來看,外部壓力和內部動力相統一是事物成功的關鍵,內部本身的動力常常需要外部壓力來激活。

節選自《華爾街日報》2013年10月6日報導 Meet Liu He, Xi Jinping's Choice to Fix a Faltering Chinese Economy

二、習李分歧

外界普遍認為,習近平打破了維持近20年的權力劃分方式,在上任第一年迅速確立對黨和軍隊的權力後,還介入經濟領域,成為繼鄧小平以來個人權力最大的領導人。他與李克強之間的分歧也逐漸公開化。

《華爾街日報》2013年12月報導指,習近平承擔起監督經濟改革以及向外國領導人介紹經濟事務的主要責任,而李克強的工作「從很大程度上被縮減為實施習近平及其顧問所做的決定」。一些黨內人士歡迎習近平集中權力的做法,認為這是一個防止官僚惰性的方式;但其他人士擔心這可能導致衝動的、或者錯誤的決策。

2018年1月31日,李克強與英國首相文翠珊會見。
2018年1月31日,李克強與英國首相文翠珊會見。

《華爾街日報》2016年7月的報導稱習李分歧公開化,並舉例稱7月4日中國國務院的官員們獲悉了習近平和李克強對國有企業改革座談會的指示和批示:習近平在指示中呼籲「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要求加強和改進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而李克強的批示則強調,需要對國有企業「瘦身健體提質增效」,在改革國有企業時要「遵循市場規律」。

習李二人可能在具體政策上各執己見,但從更宏大的角度看,二人的分歧並不算大,並非原則性的齟齬。

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副主任 Scott Kennedy

端 x WSJ / 原文重點

  • 習近平自上而下的改革策略有別於他的前任們。他的前任們鼓勵地方進行試驗,在中共領導集體達成一致意見後,可能擴大試點範圍。很多中國官員和學術人士現在用「頂層設計」或「自上而下的設計」來指代這些計劃。這是習近平最高經濟顧問劉鶴的口頭禪。

  • 黨內人士和經濟學家說,李克強的一些首要經濟政策被擱置。2013年3月,在作為總理召開的首次記者會上,李克強強調城鎮化是經濟增長的一個推動力。但中共不久前召開的一個會議重申了發展中小型城鎮的長期政策,而不是允許中國農村居民更容易地移居到機會更多的大城市。新華社的報道更多描述的是習近平在主持此次會議,而非李克強。中國政府的一位顧問說,城鎮化並沒有像李克強所希望的那樣被作為經濟增長的引擎。

  • 習近平逆轉了這種集體領導模式,把包括經濟決策在內的決策權集中到由他擔任組長的一系列領導小組手中。習近平的支持者稱,在上一屆政府中,黨的領導層變得不再強有力,並且出現了嚴重的腐敗問題,現在需要一位強有力的核心人物來維系人心,同時大力改革經濟。

  • 批評者認為習近平包攬太多而致無法有效治國理政,與此同時李克強和其他更能勝任經濟管理工作的官員則被剝奪了權力。李克強的支持者說,(2016年)過去兩三年中李克強已默認了這種安排,但最近幾個月他的地位更為頻繁地遭到削弱。

節選自《華爾街日報》2013年12月20日報導 Xi Weakens Role of Beijing's No. 2 及2016年7月22日報導 Discord Between China’s Top Two Leaders Spills Into the Open

三、王岐山重新出山?

在中國經濟和貿易領域,除了劉鶴和李克強外,十九大後退出領導層的前中紀委書記王岐山仍然受到矚目。他近日在湖南當選為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華爾街日報》引述中國官員稱﹐在中美貿易摩擦升級之際﹐習近平打算起用其可靠的政治盟友王岐山協助處理重要但棘手的中美外交關係。

上述官員表示﹐習近平正在為王岐山考慮幾個去向﹐包括出任國家副主席。這些官員稱﹐無論是出任國家副主席還是作為習近平的顧問承擔其他工作﹐王岐山的部分職責將是處理與美國的關係。中國官員和中國政治專家表示﹐國家副主席雖然只是一個象徵性職位﹐但有了這個頭銜以及人員班底﹐王岐山就有了從事外交工作的正當理由。

2017年10月18日,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出席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
2017年10月18日,時任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出席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

端 x WSJ / 原文重點

  • 特朗普政府官員認為﹐有望被政府任命的王岐山以及其他官員屬於經濟改革派﹐這些人上台有助於推動中國的開放進程。但美國官員表示﹐希望中國在政策上作出重大改變。官員們認為﹐往屆美國政府為了維持中美關係的平穩﹐過於輕易地相信了中國做出的承諾和漸進式改革方式。

  • 據知情人士﹐中國官員正在分析與美國進行貿易戰的代價。這些官員正施壓美國公司以告誡華府﹐不要走向貿易戰﹐還在制定針對美方潛在行動的報復措施。美國財政部官員稱他們會與中國會談。不過美國政府官員曾表示﹐他們更傾向對中國制裁而非談判。

節選自《華爾街日報》1月29日報導 China’s Xi Looks to Ally to Fix U.S. Relations

四、錯綜複雜的經濟局面

2017年12月,中國公布了2018年經濟發展規劃,正式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作為經濟政策指導原則。這一被外界稱為「習近平經濟學」(Xiconomics)的經濟理論的核心內容就是強化黨對經濟的領導。

《華爾街日報》日前報導稱,習近平打算維持政府牢牢掌控經濟的局面,同時會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改革。短期來看,中國經濟需要保持強勁增長勢頭才能達到政府設定的一些目標,而短期的迅速擴張會加大未來經濟持續減速的風險,這使得習近平的改革計劃「面臨錯綜複雜的局面」。報導指,近年的情況表明,讓市場力量在經濟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相關計劃在執行過程中有很大難度。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

端 x WSJ / 原文重點

  • 眼下,中國的改革話題更多是關於對政府主導的經濟模式進行微調,而不是鄧小平時代那種大刀闊斧的市場化改革。進入新任期後,習近平已多次提到要「輕增速、重質量」,比如放慢擴張速度以減緩債務增長,以及降低污染水平。

  • 中國在這方面呈現一些積極跡象。去年12月末,中國首次公布了綠色發展指數,以敦促地方政府減少污染,促進經濟更加可持續發展。在全國各地,有關部門正採用更加嚴格的環保標準迫使生產企業升級其設施,否則將面臨被關閉的風險。

  • 此外,過去兩年間,習近平還將削減債務作為其經濟規劃的一項核心內容。然而,不僅債務水平繼續升高,中國政府內部還越來越意識到,中國實際上無法在不傷及經濟增長的前提下削減債務水平。去杠桿的目標已被淡化成一項控制債務增長的任務。

節選自《華爾街日報》1月22日報導 China Sends Mixed Messages About Economic Policies

以低於原價 70% 的價格,同時暢讀端傳媒和《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立即升級成為「端傳媒尊享會員」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