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在2017年的狂熱漲勢招致全球監管層注意,中國、日本、南韓、美國、法國等政府陸續表示將採取監管措施。1月17日,比特幣一度跌破10000美元(1月21日回升至12000美元以上),相較於2017年12月逼近的20000美元紀錄高位「腰斬」。
評論認為,在當前這波跌勢中,比特幣價值還會下跌,甚至可能再次腰斬。但亦有分析指出,本次大跌只是反映了比特幣的內在波動性,從技術分析看,即便比特幣如此波動,其價格仍處在總體上升趨勢中。
今年3月,在阿根廷舉行的20國集團(G20)峰會上,各國官員將就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崛起展開一系列討論。預計G20峰會可能討論加強監管的措施,加密貨幣在今年的走勢將受限。
在本次比特幣大跌前,中國政府已下令逐步關閉國內比特幣挖礦業務,在停止國內加密貨幣交易所運營後進一步加大對比特幣市場的打壓力度;南韓政府同樣試圖加大對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管控力度,但這一做法引起民眾強烈反對。與此同時,報告顯示北韓一直在挖掘和竊取比特幣,在面臨嚴厲制裁的局面下尋求新的收入來源為其武器計劃提供資金。
儘管監管部門發出風險警告,但投資者們仍然對新出現的加密貨幣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其投資目標甚至包括一些原本用來搞笑的加密貨幣。分析人士稱,投資者蜂擁買入用來搞笑的資產,顯示出這些加密貨幣已經被嚴重高估,風險很大。
加密貨幣
這一週,端傳媒為你精心挑選了五篇《華爾街日報》報導,了解這場比特幣風暴的來龍去脈。我們強烈推薦您購買/升級成為「端傳媒尊享會員」,以低於原價 70% 的價格,暢讀端傳媒和《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一、加密貨幣大跌風暴
1月17日,CoinDesk 的數據顯示比特幣低見9966美元,較去年12月17日創下的19783美元紀錄近乎腰斬。此前一天內,比特幣就暴跌了25%。這一跌勢迅速擴散至其他主要加密貨幣:以太幣暴跌達33%,瑞波幣大跌47%,萊特幣下挫35%,Cardano、EOS 和 Monero 等較新的代幣跌幅至少為35%。此外,比特幣在虛擬加密貨幣市場所佔份額有所下降,以太幣、瑞波幣和萊特幣等份額上升。
不過,這種劇烈波動對比特幣而言並不鮮見,去年12月16日至22日期間,比特幣就曾重挫30%,11月中旬也曾大跌25%。但芝加哥期權交易所的數據顯示,比特幣期貨交易量持續上升,2月和3月期貨合約的交易活動仍在升溫。
在可能出現的其他虛擬貨幣的種類沒有上限的情況下,比特幣的市場份額持續下降,這加大了其價格崩盤的風險。
《華爾街日報》日前報導指出,對去年購買了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投資者而言,近幾天的暴跌「能讓他們首次真正意識到這些貨幣的高度波動性」。
端 x WSJ / 原文重點
-
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助理經濟學家 Kerrie Walsh 說,這明顯讓投資者慌亂不安,這是可以理解的,比特幣的使用越普及,就越有可能招致更加嚴格的監管;任何削弱比特幣交易匿名性的機制都可能大幅降低這種加密貨幣的吸引力。
-
幾位觀察人士認為,這一走勢與(加強監管)消息面無關,而只是反映了比特幣的內在波動性。從技術分析看,即便比特幣如此波動,其價格仍處在總體上升趨勢中。Forex.com 的市場分析師 Fawad Razaqzada 稱,由此做出加密貨幣開始消亡的結論是非常不成熟的。
節選自《華爾街日報》1月16日報導 Just Another Day for Bitcoin—a 25% Plunge
二、中國擬關閉比特幣挖礦業務
在本次比特幣大跌前,中國政府已下令逐步關閉國內比特幣挖礦業務,在停止國內加密貨幣交易所運營後進一步加大對比特幣市場的打壓力度。全球很大一部分比特幣挖礦處理能力存在於中國境內,但政府擔心其中涉及的洗錢和金融風險。

此外,中國央行副行長潘功勝表示,中國政府將繼續對虛擬貨幣交易施加壓力,並防範虛擬貨幣市場風險。他還稱,有關部門應屏蔽本土和國外相關網站,關閉為中國用戶提供虛擬貨幣集中交易服務的移動應用,並對提供虛擬貨幣付款服務的平台進行處罰。
如果中國真的突然關閉所有的比特幣挖礦業務,將產生很大程度的破壞,很難大體估算影響力會有多大。
《華爾街日報》報導指,由中國多個政府部門組成的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要求各地方政府「引導」轄內企業「有序退出」挖礦業務,儘管此通知沒有設定最後期限,但一些加密貨幣挖礦業務蓬勃發展的偏遠地區已然開始執行相關指令。報導引述分析人士表示,中國龐大的比特幣挖礦網絡一旦被關閉,可能也會影響全球礦池(指一些共享處理能力的公司)領域的關係格局。
端 x WSJ / 原文重點
-
挖礦商利用強大的計算機系統來解決複雜的數學問題,以生成並驗證加密貨幣單元。這些挖礦商在中國人口稀少的地區日漸壯大,這些地區的電力充足、電價便宜,氣溫也更低。
-
Gradwell稱,失去大規模的挖礦業務可能打斷加密貨幣單元的創造和驗證。比特幣系統通常需要大約14天進行調整,創造新比特幣的速率才會穩定下來。如果中國一次性關閉全球挖礦能力的80%,可能需要數周甚至數月才能恢復。
-
P2P加密貨幣交易平台 BitMEX 的運營者 Arthur Hayes 說,他認為挖礦商並沒有坐以待斃,一些人已經把設備轉移出中國。中國挖礦工具 F2Pool 的創始人表示,F2Pool在內蒙古和新疆的業務已收到來自當地有關部門的「指令」。但他未透露相關細節。過去一個月內,F2Pool挖到的比特幣佔新挖比特幣總量的9%。
節選自《華爾街日報》1月11日報導 China Quietly Orders Closing of Bitcoin Mining Operations
三、南韓加強管控引發民眾抗議
除中國外,南韓政府同樣試圖加大對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管控力度,但這一做法引起民眾強烈反對。《華爾街日報》報導,南韓各監管部門過去幾週內聯手出擊,共同打壓比特幣交易,相關計劃包括徵收資本利得稅、加大監管審查力度,甚至直接關閉加密貨幣交易所。這些措施引發民眾的強烈抵制,約20萬南韓民眾在總統府官網的請願書上簽名,反對加密貨幣交易禁令。南韓總統府發言人隨後回應稱,關閉加密貨幣交易所只是「一種可能的措施」,並不代表「最終」決定。
加密貨幣的升值讓那些目前渴望購房和擺脫經濟困境的南韓民眾再度看到了希望。

端 x WSJ / 原文重點
-
南韓經濟增長放緩已導致就業崗位短缺,年輕人的失業情況尤其嚴重,而他們被認為是加密貨幣投資者的主力軍。南韓第一大虛擬貨幣交易所 Bithumb 去年11月份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60%的比特幣投資者年齡為30多歲或更年輕。對年輕人失業情況的普遍不滿情緒是推動文在寅在2017年5月當選總統的重要力量。南韓青年失業率去年升至9.9%的17年高點。
-
該請願書稱,南韓人並不笨,人們投資加密貨幣是因為將其視為未來的優秀投資。請願書呼籲政府官員不要因為一些投資者蒙受了重大損失或從事非法活動而作出政策判斷。在請願書上簽名的民眾對南韓政府近來的一些行動表示支持,比如要求驗證加密貨幣持有者身份及某種形式的征稅計劃。
-
從去年開始,南韓已成為全球比特幣交易熱門國家。據研究網站 CryptoCompare,過去一年全球所有比特幣交易中約4.5%以韓圓進行,韓圓由此成為比特幣交易使用最廣泛的第四大貨幣,僅次於美元、日圓和歐元。南韓的比特幣價格也一直高於其他國家交易所的比特幣價格,有時幅度超過50%,這種現象被戲稱為「泡菜溢價」(kimchi premium)。
節選自《華爾街日報》1月15日報導 Uproar as South Korea Plans Cryptocurrency Crackdown
四、北韓被指通過黑客竊取比特幣
比特幣掀起全球風暴的同時,美國網絡安全公司 Recorded Future 近日在一份報告中指出,針對加密貨幣投資者的新一輪黑客攻擊所使用的惡意軟件,與北韓此前主使的兩起攻擊事件使用的軟件相似,這為北韓參與加密貨幣盜竊案的說法提供進一步證據。
報告稱,與北韓政府有關聯的黑客組織 Lazarus 是上述惡意軟件行動的幕後黑手,該組織去年秋天開始攻擊一家南韓交易所的用戶,可能仍處於活躍狀態。但目前尚不清楚這些黑客是如何得手,也不知道有多少加密貨幣被盜。
隨着這些措施(南韓加強比特幣監管)的推出,Lazarus 黑客可能開始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加密貨幣市場作為目標。
《華爾街日報》近日發表相關報導,稱這一跡象顯示北韓一直在挖掘和竊取比特幣,由於面臨嚴厲制裁,該國在尋求新的收入來源為其武器計劃提供資金。

端 x WSJ / 原文重點
-
Lazarus首次被認為實施了加密貨幣相關的網絡攻擊是在去年2月份,當時犯罪分子從南韓加密貨幣交易所 Bithumb 竊走了700萬美元加密貨幣。去年肆虐全球的 WannaCry 勒索病毒要求受害者以比特幣進行支付。美國政府認為北韓是 WannaCry 事件的幕後黑手。
-
報告稱,黑客試圖利用偽造的交易所登錄界面收集加密貨幣交易員的密碼。黑客還試圖發送惡意文字處理文件,據說這些文件是加密貨幣領域兩位南韓電腦科學家的簡歷。
-
Recorded Future 的調查人員還在代碼中發現了中文術語。他們推斷,這些中文術語要麼可能是煙霧彈,以將外界的注意力轉移到中國,要麼是攻擊者使用的中文軟件留下的痕跡。
節選自《華爾街日報》1月17日報導 New Cyberattack on Cryptocurrency Investors Came From North Korea, Report Says
五、因搞笑而生的加密貨幣也受到追捧
儘管監管部門發出警告,那些急着買進新創建的虛擬加密貨幣的投資者,其持有的代幣最終可能一文不值,但投資者們仍然蜂擁而至,投資目標甚至包括一些用來搞笑的加密貨幣。
其中的代表之一,「無用以太坊代幣」(Useless Ethereum Token)就在其網站稱:「你這是在網上把錢隨便送人,這些人會用它去買東西,也許是一個大電視。說真的,別買這些代幣。」該代幣網站上的標誌是,向買家豎中指。但買家仍蜂擁而至,其總價值在1月一度高達35萬美元;CoinDesk 的數據顯示,當前每個代幣的價格為0.04490美元,過去3個月上漲超過240%。在線追蹤公司 Coinmarketcap.com 的數據顯示,1月16日無用以太坊代幣的市值降至23萬美元左右,與其他加密貨幣的走勢一致。
我喜歡加密貨幣這個想法,人人都是自己的銀行。
《華爾街日報》報導指,這種搞笑貨幣的出現也表明,新的加密貨幣的發起者多麼容易就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籌集到資金,「一名電腦程式員只用一個週末的時間就可以對開放源代碼進行一些修改,創建一個網站並出售新的代幣。」
端 x WSJ / 原文重點
-
一些分析師稱,投資者蜂擁買入最初用來搞笑的資產,顯示出這些加密貨幣已經被嚴重高估,風險很大。
-
從願意交換的無價值資產的數量來看,無用以太坊代幣的發行似乎頗為慷慨。投資者需要用虛擬貨幣以太幣(目前約報900美元)來購買這種代幣,每個以太幣可以購買100個無用以太坊代幣,並可額外獲得一個代幣(前提是購買的代幣超過一個)。該公司甚至將一些無用以太坊代幣作為紅利隨機分配給買家。
-
無用以太坊代幣並非唯一一種為了搞笑而創建但有大量資金流入的數字貨幣。最流行的一種貨幣是「狗幣」,該幣以互聯網上的「迷因」(一隻趴在沙發上的秋田犬)命名。在2013年創建之後,狗幣突然走紅。26歲的Oliver Rynkiewicz甚至於2014年在倫敦東部與人合辦一家接受比特幣和狗幣付款的漢堡店。
-
狗幣隨後低迷數年,一些網絡聊天室用戶猜測狗幣可能被撲滅了。然而在1月初狗幣市值驟增至逾20億美元,之後跌至約7億美元。狗幣開發人員之一 Maximilian Keller 稱,如此大範圍波動眼下還吸引這麼多新使用者,而這些新使用者也許難以理解自己進行的投資有多大風險,對此他感到擔心。
節選自《華爾街日報》1月17日報導 Bitcoin Buzz Inspires Joke Cryptocurrencies—and Investors Are Diving In
以低於原價 70% 的價格,同時暢讀端傳媒和《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立即升級成為「端傳媒尊享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