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

口述、歷史書、歷史課,三者中分別藏着怎樣的文革樣貌?

「批鬥完,他們直接把外婆的屍體扔到附近的荒郊野嶺,任狼、狗把外婆的屍體吃掉。」

1965年5月1日,北京的兒童在慶山公園慶祝勞動節,並唱共產黨革命歌曲。攝: Sovfoto/UIG via Getty Images

1965年5月1日,北京的兒童在慶山公園慶祝勞動節,並唱共產黨革命歌曲。攝: Sovfoto/UIG via Getty Images

端傳媒記者 柳石 整理

刊登於 2018-01-14

#Your Opinion

專欄 Your Opinion 精選重要報導、爭議話題底下,讀者的評論、來信、或者獲得授權的個人臉書感言,整理成文並發佈,讓更多人可以讀到你的觀點,讓聲音穿透同溫層。歡迎你繼續在端APP網站寫評論,在端的Facebook留言,或者寫信給我們community@theinitium.com。我哋實睇,一條都不會走寶。

一篇指大陸新版歷史教材中刪去「『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課的文章於1月10日掀起關注,原文作者對比將於春季投入使用的教育部統編歷史教材與原「一綱多本」時較多使用的人教版歷史教材,發現文革内容從獨立「一課」劃爲一課中的一個專題,部分描述語句亦做了修改,如刪去「動亂和災難」的小標題等。

教育部對大陸所有公立中小學所用的「語文」、「歷史」及「道德與法治」三科教材進行統一編纂的工作始於2012年,2017年9月1日,部編本教材正式在中小學的初始年級投入使用,並取代此前已實行三十年的「一綱多本」(一個課綱,多種版本)政策。此次引發關注的歷史教材,亦會於2018年寒假結束後投入公立初中的二年級新學期使用,但部分還未得高層簽字,尚未印刷。

人民教育出版社當日在官網發文回應爭議,表示新歷史教材中將「文化大革命」單獨作為一個專題進行了重點講述,「分六段全面系統講述了『文化大革命』發生的背景、過程和危害等。」

事實上,在歷史課本中調整對文革的描述及篇幅已不是第一次,有媒體報導,大陸教育部此前對高中進行新課程標准實驗改革時,亦曾變動歷史教材(2003年出版、2007年修訂)的文革描述,將獨立為一個章、分「全國大動亂」與「粉碎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兩節、合共10頁的文革内容,劃至「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中的一個專題。

對歷史教科書的變動引發公衆對教科書及文革的回顧和探討,「從文革開始的那天起,這個家就毀了」,親歷者口述、歷史課本、歷史課堂,讀者們在端圓桌中描述了那十年動蕩浩劫在這三者中不同的樣貌。

口述裏的文革:「那時每天都有人死,屍體都放在街上」

文革在官方文件中一直被描述為「群眾鬥群眾」,「混亂與暴力是這張面孔的核心表情」,而據斯坦福大學歷史學家魏昂德(Andrew G. Walder)團隊研究的數據顯示,因政治運動而導致死亡的有176,226人,其中有大部分的死亡(130,378)與當局行動和鎮壓有關。

外婆不堪其辱上吊自殺。死後,那些人不讓家人替外婆收屍,而是圍起來對着外婆的屍體又舉行了一次批鬥會。批鬥完,他們直接把外婆的屍體扔到附近的荒郊野嶺,任狼、狗把外婆的屍體吃掉。

By LoveGoolub

LoveGoolub:我讀高中時的歷史課本(人教舊版)有一章(共兩節)專門講文革十年動亂和粉碎林江反革命集團。這些內容不在考試範圍內,老師一般都不會講。但是課文介紹得比較詳細,想了解大概情況的同學可以自己看書。

我對文革的認識主要來自家族史。

我的外公因為是地主的兒子出身不好,加上解放前他在台灣待過兩個月(外公的姑姑嫁到台灣、外公代表大陸家人探望姑姑姑父),那些人就認定外公是特務,他的牙縫裏有一部發報機天天給台灣發送情報。從那時起,外公就遭受到了沒完沒了的批鬥。

那個時候小地方的人們哪裏見過外國人。一日,外婆看着馬恩的畫像很不解,說道:哎呀,那麼大的鬍子,有點嚇人。這話被人聽到,作為地主的女兒還說革命導師「可怕」,分明就是反革命,於是毫無人性的批鬥蜂擁而至,外婆不堪其辱上吊自殺。死後,那些人不讓家人替外婆收屍,而是圍起來對着外婆的屍體又舉行了一次批鬥會。批鬥完,他們直接把外婆的屍體扔到附近的荒郊野嶺,任狼、狗把外婆的屍體吃掉。

我的二姨,那時候急於與自己的「反革命」家庭劃清界限,為表忠心,外婆死後的批鬥會她去了,當着那麼多人的面,對着自己母親的屍體,她沒有任何悲痛,反而還在那細數自己母親的「罪狀」。自此,家庭反目。

外婆去世時,我的舅舅才六歲。父親被批鬥、母親自殺、姐姐們工作、上學均不在家,來自「反革命」家庭的他從小受到同學、朋友甚至身邊大人的冷嘲熱諷、拳打腳踢。他不敢還手,怕給這個多事的家庭「惹是生非」。「忍」到了極限,他瘋了。外公曾帶他去看病,治療到一半沒錢了,外公又帶着他偷偷從醫院逃出來。前幾年,舅舅去醫院做了傷殘鑑定,拿回來一個「一級傷殘」的殘疾證。五十多歲的舅舅,沒有談過戀愛、沒有結過婚,從沒工作過,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是瘋瘋癲癲,周圍人都怕他。從外婆自殺的那天起,舅舅就毀了。

不。

從文革開始的那天起,這個家就毀了。

EricAu:反而是從上一代口述比較有深刻印象,都是很貧窮沒得吃的經歷,不過我鄉下在深圳附近已經比較好了,有朋友的爺爺嫲嫲一輩在福建,說那時每天都有人死,屍體都放在街上。

沉遠:我爺爺奶奶是老革命、共產黨幹部,文革時期爺爺被撤去黨內職務蹲牛棚,多年以後才平反,還好最後享受了離休幹部待遇。然而這只是隻言片語,爺爺去世很久,問奶奶他也一筆帶過,並不願多說。對於真正有共產主義信仰,抱着赤誠之心的老一輩來說,文革大概是他們努力想忘記但刻骨銘心的記憶吧。

hashimoto:高中曾在退休的數學教授親戚家借宿三年,從他書櫃裏了解到那段歷史。泛黃的報紙,雜誌,合集,甚至教科書都要先批一整頁再講題目,對當時十幾歲的我來說思想和精神上的震撼是巨大的。我們總說日本篡改歷史,我們是不篡改,我們直接掩蓋。

Chris_Zz:語文老師是經歷者,上課時會聽到他說我們學校哪棵樹上死過人,人們又是怎樣互鬥揭發的,誰誰誰又是不堪折磨自縊身亡的。那時候鳳凰台還有王魯湘的文化大觀園,尋找歷史遺蹟的時會採訪村民們說出當年他們保護文物的故事,又有多少珍寶被焚燒而盡,又有多少人因為保護這些而被毆打致死。那時候叔爺爺剛過世不久,親友們還會談論他當時是如何的意氣風發,如何狠辣,以至於叔叔和姑姑生下來要麼愚鈍,要麼殘疾......

歷史書中的文革:「我讀了二十多遍硬是没讀懂」

微信公眾號「講史堂」一文發出引起爭議後,又有網民及媒體詳細對比了新舊兩版歷史課本對「文化大革命」的描述,發現文本刪去了原先單獨成課時的小字内容,篇幅由1900字減至1100多字。

新舊歷史課本具體描述的不同:

1. 去掉「錯誤地」,將「毛澤東錯誤地認為黨中央出了修正主義,黨和國家面臨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改為「毛澤東認為黨和國家面臨資本主義復闢的危險」。

2. 加入「民主與法律受到踐踏」,在描述文革破壞性時,新版加入「民主與法律受到踐踏」一句,並著重提出劉少奇「遭受了殘酷迫害」,成爲文革中「最大冤案」。

3. 刪去原先以小字作資料補充的「二月逆流」細節,加入周恩來「盡量減少『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損失」的描述。

4. 不再提林彪與江青「相互勾結」。由「林彪、江青一夥,在『文化大革命』中相互勾結,形成了兩個反革命集團」,改爲「『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在林彪周圍形成了一個反革命集團」。

5. 在總結文革時,加入「人世間沒有一帆風順的事業,世界歷史總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過程中前進的」一句。

文革距離現在才剛過五十年,仍然有許多當事人在世,然而談及文革,我這一代人就已經像在說幾千年前焚書坑儒一樣。

By 咸鱼姬

咸鱼姬:照本宣科,自己看書,不是考點。那時候課堂上,對於文革,知道這個名詞,并不清楚文革發生了什麼。課堂下,從經歷過那個時代的父親那裡知道文革“很可怕”,具體內容也不甚清楚,也許他并不想去回憶。小時候,街道里有位精神不太正常的女子,父親對我說,她可能以前是個老師,文革的時候被嚇瘋了。這是最初的印象。

如果父親這一代人全部都去世了,那麼我們只能從教科書的片言隻語里去了解文革。大部分人的歷史觀往往定格與中學時期,假如教科書想要替文革“洗地”,非常容易。

「人世間沒有一帆風順的事業,世界歷史總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過程中前進的」,這無異就是對那一場災難進行的“洗地”。這句話既缺乏反思,也缺乏人文精神。其中暗含的意義是,只要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里發生的事,任何錯誤都是可以理解和原諒的。既然如此,德國還需要為二戰的事道歉嗎?他們不也只是歷史進程里的一部分?

文革對於一代人的精神是毀滅性的打擊,濃縮于史書往往只是一段話。假如後人把這短短一段話看作是歷史進程里的正常現象,那麼那一代人所經受的事對於人類進步毫無價值,他們是白死了。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下一句是什麼來著?

你問八九?那一年是不存在的,甚至在那一代人的記憶里也是不存在的。

看到有提到那個採訪,再補充下:

在文革50週年的時候,就有媒體做過類似採訪。受訪者有完全不知道文革發生過什麼的,也有從“文化大革命”這幾個字的字面意思上認為這是一件好事。因為教材修改,近日再有媒體去採訪,有幾個學生認為修改教材是好事,又認為文革其實總體是好的(理由是目前大陸的人活得不錯)。他們得出這樣的結論,其實不太意外,這就是目前大陸中學歷史教育的結果。

關於文革內容,在歷史課本里,是籠統的、抽象的,幾乎沒有具體事件、人物、數據的描述和羅列。這導致我們對文革的感覺是疏離的、割裂的、碎片化的。文革距離現在才剛過五十年,仍然有許多當事人在世,然而談及文革,我這一代人就已經像在說幾千年前焚書坑儒一樣。焚書坑儒四字雖短,表達尚且直白;而“文化大革命”不同,這個名詞字面上具有正面意思,特別是大陸歷史中,“文化“和”革命”都是正面詞語。如果不知道文革具體發生什麼,很容易把這個歷史事件當成是正面事件,包括我也曾有這樣的錯覺。

我了解到文革里的一些事,並非從歷史課,而是文學書籍。這些都是零零碎碎,無法湊成系統性的認知。中學歷史課應該擔當這樣的角色——讓學生能夠系統、全面地認識文革,事實上卻沒有做到。

當我們離開了中學,大部分人不會再去接觸歷史,他們對文革的印象將一直定格在文革這個名詞上,僅僅是名詞。這些不再接觸歷史的人,很多選擇了理科,將來掌握著前端科技。然而,當他們遇上社科類事件,他們用以應對的世界觀仍然是中學留下來的“常識”。當中學歷史課缺乏反思和人文精神,他們會成為怎麼樣的人呢?

此外,一個人想去了解某個事件的詳細內容的前提是,這個人知道有這件事存在。當我不知道八九這一年的時候,根本不會去找尋材料。而我知道八九這一年,是撞大運式的,非常偶然性。

秦始皇在歷史上被批評了那麼多年,現今仍然不少人認為秦始皇很偉大。所以說,要替文革這一人類社會歷史上的惡性事件“洗地”,沒有想象中那麼困難,只要築起銅墻鐵壁就可以了。

那一課讀下來,彷彿毛主席突然抽風,就搞出了後面一大堆事。

ByRennechon

Rennechon:「毛澤東錯誤地認為黨中央出了修正主義,黨和國家面臨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這句話記得非常清楚,因為是課文的開頭,我讀了二十多遍硬是沒讀懂。

那個時候的教材已經修剪得非常厲害了,那一課讀下來,彷彿毛主席突然抽風,就搞出了後面一大堆事。大批軍人和知識分子莫名其妙被批鬥,高考取消了,知青下鄉了,紅衞兵彷彿從地上蹦出來的,頃刻間滿地都是。然後,這一切都是四人幫的錯,打倒他們就取得最後勝利。

豈止是細節缺失,明明是隻給出了幾塊碎片。

類似的還有土地改革。特別是抗日戰爭那一段,我記得本來講到兩黨合作與日本打仗,突然插播了一段Dang在大後方的土改。呵呵呵,回想起來,終於懂了。

至於八九,我記得講過蘇聯解體,多個東歐國家改制,共產國際岌岌可危。只有中國最棒,什麼都沒有發生。

Perestroika:我在大學上的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的seminar,老師用的global context並且摒棄了「權利鬥爭power struggle」作為基本假設的講法,讓我儘可能critically and impartially來思考這一段歷史。

我們主要讀了這幾本書:

  1. Joel Andreas, The Rise of the Red Engineers
  2. Yang Rui, Spidereaters
  3. Han, Dongping, The Unknown Cultural Revolution 和一大堆paper

並且從text(writing is a reconstruction of the past),cultural significance(宣傳畫裏面的姿勢,眼神等,以及他們的代表含義)等角度來進行了評判。

歷史不能只是故事(narrative),更重要的是其中的social and cultural analysis和思考我們所認為理所當然的理念,social constructs是怎麼在歷史中形成的。

tgss2015:整個文革歷史從來就沒審視、反思過。教科書改不改影響不大想了解的人有很多渠道可以了解,不懂的人,未更改的教科書也不會有大的作用。改來改去,自己高興就好。

恆久一心:對於不在意歷史真相的人來說,教科書是否修改都沒有什麼區別,文科生照本宣科揣摩題意只為獲得高分,理科生不學歷史,而在意歷史真相有質疑精神的人則不會輕信教科書會通過更多渠道了解過去。

Rainbow___ :@恆久一心 但是可惜的是,現在在意歷史真相的人並不多(至少我上了那麼多年的學,我周圍的同學,有心人屈指可數),用心尋找並閲讀相對客觀真實的史書的中國人就更少,一是日常生活根本接觸不到這類書(想找的話途徑也有限制),二是大部分人都忙生活並不想抽空去讀這些書。

所以對於歷史,個人認為大多數中國人都是從歷史教科書上獲得的,但眾所周知,教科書並不靠譜,這樣下去,就會有很多人自以為的歷史,其實並不靠譜,而真實的歷史,也就這樣被遺忘、被擦除、被修改了。

我的自戀時代:當一切行為也要為權力服務時,教育首當其衝。

文史課堂上的文革:「額外工作」

借來整潔的衣服以表達對這個奪走他們生活下去的最後一點理由的殘酷世界的傅雷夫婦,在無月的夜晚沉浮於湖中的老舍,透過他們的遭遇,我第一次開始感受到這段歷史的殘酷和荒唐。

By Enlightenment

Enlightenment:文革從來都不會成為中考考點,再加上人教版初中歷史課本中對它的介紹也只有輕描淡寫的幾頁,按照常理,這種內容很有可能被扔在角落,並且在初三的複習中因毫無出場機會而被徹底遺忘。

但是當課堂進度到達到一課時,我們的老師專程騰出了整整一節課的時間來為我們仔細梳理文革的始末。那節課她帶了課本卻從沒有翻開過,完全按照自己的記憶和理解來講解。在這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些被迫走向死亡的大家——借來整潔的衣服以表達對這個奪走他們生活下去的最後一點理由的殘酷世界的傅雷夫婦,在無月的夜晚沉浮於湖中的老舍,透過他們的遭遇,我第一次開始感受到這段歷史的殘酷和荒唐。這種感覺透過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中巴金的《小狗包弟》中的各個片段,更是得以深刻體會。

我還看到一段小視頻中的青年們在紅旗飄揚中高喊著「革命無罪,造反有理」,接著又被提醒這些青年大部分只比你們年長數歲。

也許荒唐的歲月之所以荒唐,正式因為每個人無論是否願意,都深刻參與在其中吧。然而眼見著現在的孩子們越來越難以深刻了解這段歷史。對它的教授則越來越成為歷史教師在內心責任感驅使下才會去做的「額外工作」。

田樹:已不記得當初怎麼講的。

但班裏有歷史老師提供的台版歷史教科書,深深記得自己讀到學潮那一章時的震撼。一些學生讀了那套教科書並討論,還有人企圖把整套複印,不知道成功了沒。

班主任(即歷史老師)設立的書櫃裏還有野夫《身邊的江湖》,(書櫃裏幾乎一半的書是班主任的,還有同學們帶來的各式各樣的書),個人通過問奶奶一輩、看紀錄片《大師》、讀《夾邊溝記事》、詢問父母來了解文革與學潮。【是有人在努力了解的】

若認為大陸老師都一帶而過閉口不提,大陸人都不聞不問漠不關心,這也是一種刻板象。

符號周:高中的時候文革也是作為一個專題講的。 但高考的時候不作為考試範圍…… 記得高一的時候正值非典爆發, 學校封校兩週,我們住校生不能隨便出校門。歷史老師主動要求陪着我們,於是我們說老師給我們講講文革吧…… 老師講了一下午,從吳晗寫的《海瑞罷官》到林彪,再到審判四人幫,中間還穿插着對毛的分析。 最後推薦了幾本書。

Bd:和其它一些中國近現代史一樣,初高中的歷史教科書口徑都差不多。因為考試(高中)會考不考,基本上不會作為重點講。但是其它科目,例如語文,裏面的一些作品/作者的背景和文革有關,可以稍微了解更多。

具體來講,初中課堂上老師為了打發時間放了一個相關的紀錄片,大家也沒怎麼看都在寫作業。高中的時候因為選了理科,歷史只學了三學期(分別是政治、經濟、文化史),基本上也是照本宣科。

對於目前的修改,只希望最後不是真的如此。(然而為什麼要「希望」呢?歷史本來就不是官方編的教科書能夠書寫的。)

咱們的歷史,已經從照妖鏡變成了造妖鏡。

By Rennechon

江川主人:現身說法。我們歷史老師是文化大革命的親歷者,她講述了自己小時候參加大串聯的經歷。

課下,她還給我們推薦馮驥才的《一百個人的十年》。

自由風:我們的歷史老師讓我們自己找資料演話劇、演批鬥,然後再總結與史實不一樣的地方。這樣挺好的,我現在印象還很深刻。

蘇格拉底不說話:高中歷史老師是文化大革命的親歷者,還曾被江青獎勵過小紅花。用了三四堂課講文革,而且還放了《八九點鐘的太陽》,慷慨激昂,鞭闢入裡。

寬衣皇帝:當初歷史課講文革,老師讓我們自發收集歷史資料,彙集後選一個代表出來講。雖然今天看講的也不全面,但總比歷史書上的要真實。

Luke_D:寥寥幾句 考試不考 考試不講。

無駄:歷史老師講了很多,可惜聽的人不多。

BinBin:記得初中的時候,老師說中國的歷史考試是含有政治性的歷史,所以不好的內容都不在考點裏……

卡庫啦醬:我記得高中歷史文化大革命是單獨一章(比正常章內容單薄一些),但每次老師都會說這一節不是考點,課堂上我就簡單講一講,有想要了解的可以課後了解~

KKelly:帝都10-13年高中歷史課本,wg是有的,講課是沒有的老師會「大家都懂」狀略過,【撥亂反正】好歹提了一嘴,以表對鄧爺爺等新一代領導人的崇敬。

Rennechon:今天看到幾個中學生接受採訪,說新的教材改得好。我突然想通一件事。有些人(比如改寫教材的,還有這幾個中學生)對歷史的評判標準只有好的、壞的、光榮的、有污點的……而沒有準確和真實這兩項。所以吧,我們認為這個教材改得不好,他們認為好,這兩撥人看問題根本不在一個座標軸上,無法對話。咱們的歷史,已經從照妖鏡變成了造妖鏡。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