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張育軒:動盪一週的伊朗──抗議、暴動,還是革命?

從大局來看,這次抗議的規模與事態儘管震驚了伊朗各派,但很可能還是在可以控制範圍內。

伊朗自2009年綠色革命後,再次出現大規模示威活動,各地街頭湧現憤怒民眾,抗議物價高漲和政府貪污,警察與示威者發生衝突,已造成多人死傷。

伊朗自2009年綠色革命後,再次出現大規模示威活動,各地街頭湧現憤怒民眾,抗議物價高漲和政府貪污,警察與示威者發生衝突,已造成多人死傷。攝:Stringer/Anadolu Agency/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18-01-05

#張育軒#評論

2017年12月28日,伊朗各個大小城市爆發抗議,抗議最初發生在第二大城馬什哈德(Mashhad),一下子擴散到拉什特(Rasht)、伊斯法罕(Isfahan)等甚至更小的鄉鎮市。示威者口號也從原本的「總統魯哈尼去死」、抗議雞蛋價格在一週內飆漲40%,變為其他更多元的口號,甚至出現挑戰整個伊斯蘭共和國體系的聲音;抗議也從原本的單純和平遊行,在一些地方演變成暴力示威,而截至目前為止,至少有21人死亡,當中有的是在抗議活動中遭到安全部隊擊斃,有的在洗劫警局中遭到打死,另約一千人遭到逮捕。

抗議的起因:中下階級的經濟困境

抗議的口號五花八門,奪人眼目,但核心還是在經濟問題,這也是為什麼伊朗的抗議可以如此廣泛地延燒到中小城鎮,並且持續多日。而且抗議群眾主要由中下階級的窮苦大眾組成,更可以說明經濟問題扮演的重要角色。不同於周邊的阿拉伯國家,伊朗有些微的工業基礎,但國家收入主要還是依賴天然資源(主要是石油,稅收佔整體收入約30%),而廣大的中下階層依賴政府補貼過活。

經濟導因有跡可循,在上一任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Mahmoud Ahmadinejad,阿赫瑪迪內賈德)不得民心的施政之下,通貨膨脹一度高達40%。2013年總統大選,象徵改革派的魯哈尼勝出,承諾推動改革與改善經濟狀況。到了2016年底,通膨已經控制在7.5%左右。同時,經濟成長率也從2013的負5.8%提升到 2016年的7%。

魯哈尼政府的經濟成就部分有賴於與世界主要大國簽訂核協議(JCPOA,大國包括安理會五常任理事國加上德國,稱為P5+1)。在協議當中,伊朗同意放棄核武器發展計劃,將核子能置於嚴格的國際監督之下,換取取消所有相關的國際制裁。核協議之後,伊朗再次得以在國際原油市場出售石油,在2016年前三季帶給伊朗約250億美元的收入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