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

讀者來函:他們的《芳華》,美化了荒唐年代

廉價感動取代了批判,對苦難年代的浪漫化,對於造成苦難原因反思的弱化,這對於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是福還是禍呢?

《芳華》電影劇照。

《芳華》電影劇照。攝:Imagine China

moreless

刊登於 2017-12-27

【編者按】有話想說嗎?端傳媒非收費頻道「廣場」歡迎各位讀者投稿,寫作形式、立場不拘,請來函 community@theinitium.com,跟其他讀者分享你最深度的思考。

本文包含部分電影內容陳述。

導演馮小剛新作《芳華》經歷了國慶下檔風波之後,終於在12月15日,於中國大陸和北美同步上映。由於有撤檔的噱頭,大家都想看看有什麼敏感的內容不讓播,於是場場爆滿。

電影根據嚴歌苓小說《你觸摸了我》改編。在電影的片名上,嚴歌苓提供了幾個選項,《好兒好女》、《青春作伴》、《芳華》等,最終馮小剛採用了《芳華》。芳華的立意,芳是芬芳、氣味,華是繽紛的色彩,非常有青春和美好的氣息,很符合記憶中的美的印象。那是馮小剛們心中,追憶似水年華的美好年代。

影片的時間跨度,從上個世紀70年代後半期,到毛去世,文革結束,對越作戰,到改革開放後十數年。講述了軍隊文工團裏面一群男男女女,隨着大時代的變遷,經歷的人生起伏和變遷。

當時代浪潮褪去,當年處於時代風口浪尖的男女,對自己的過往,會給予一種怎樣的評價。當曾經被賦予高於生命價值的理想失去光彩的時候,他們又會如何詮釋自己的青春過往呢,有人覺得往事不堪回首太匆匆,也有人覺得青春無悔,憶往昔崢嶸歲月愁。個人的閲歷,和對歷史的了解,對於如何詮釋過去,都會帶來極大的個體差異。

年代背景的矛盾

影片一開場,一幅巨大的毛像衝你揮手的照片映入眼簾,旁邊是在刷「將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的標語的場景,一看就知道發生於火紅歲月。明媚的練功房,青春健康的肉體,雪白的大腿,暴露的泳衣。給人的感覺,好像那是一個自由奔放,可以隨意暴露身體的年代,事實是否真實這樣的呢,王小波的小說裏面《黃金時代》裏面講的,禁慾年代的男女如果自由戀愛,暴露身體,或者隨意發生婚外性行為,是要被打成搞破鞋,要被遊街示眾,出鬥爭差的。電影中這種暴露身體的場景,似乎與年代背景不合。

在那個論出身的年代,要加入軍隊文工團,肯定要政治過硬,根正苗紅的才行。像何小萍這樣親爹被打成右派去勞改的不知道能否通過政審,影片開頭說的改了姓跟繼父姓,家庭成分也改成了革命幹部不知道是否行得通。

片子當中,人物形象是扁平的,也就是說人物塑造不立體,性格單一。一個個人物就像一幅幅白描,不具體,不生動。劉峰跟何小萍說,你爸爸在勞改,你改了姓,劃清了界線,給你改了家庭成分,成了革命幹部的家庭。聽到這句話,何小萍沒有一絲焦慮和憂愁,嘴角居然露出了天真無邪的微笑。她生父在勞改,生死未卜,她居然能天真的笑得出來。後來她爸死後她萬分悲痛,可見也不是個沒心沒肺的人,那開頭這麼處理賣萌就非常的令人匪夷所思了。

拍這種歷史題材的片子,不對體制進行反思,就是浪費公共資源和公眾的感情,靠賣情懷賺錢是一種無恥的炒作行為。用6分鐘的戰爭場面來吸引打雞血的民族主義軍迷;用白皙的長腿,扭捏的身段,泳衣,沐浴鏡頭來取悅文革中失意的油膩男;用一句乾淨利落的草泥馬,來撫慰改革中沒有得到甜頭的落魄群眾;再用幾首紅色經典歌曲和無處不在的毛像,來讓廣場舞大媽大叔追憶文革中雖然物質匱乏,但是貧富差距沒有那麼大,明面上的腐敗沒有那麼多,表面上貌似平等的年代,這成為了很多人幻想的烏托邦。各種噱頭滿足各個階層的不同需求,票房自然就上去了。

美化荒唐年代

文工團是一個很奇妙的存在,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件相當奇葩的事情。這個非戰鬥群體中還能產生將軍,還產生了多名領導人的妻子。文工團越美麗,則現實越醜陋。文工團的青春,不是普通人的青春。是出生在大院的官二代郝淑雯,陳燦們的青春,而不是出自草根的劉峰,何小萍們的青春。劉峰跟何小萍的青春只有被歧視和被排擠的痛楚,哪裏有一點美好可言。官二代文革開始的時候可以參加聯動打老師,抄家,打黑五類。文革後可以參加文工團,改開後又可以下海經商撈金富得流油。草根無論是文革期間被壓榨被排擠被冷眼,還是改開之後被城管驅趕,被公安當成「低端人口」 清退。他們哪裏有一點尊嚴和美好可以回憶。美化這種荒唐年代,和畸形年代的荒誕產物文工團,正如欣賞裹腳之美一樣,是一種變態。

馮小剛對那個年代的態度是曖昧的,是含情脈脈的,從那多次的毛像特寫可以看出來,從烽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的歌聲中也可以看得出來。一排排女兵挑起紅色娘子軍的芭蕾,白皙的大腿凸顯出流動的線條,還有女兵洗澡的鏡頭,多次出現的對平杯內衣的特寫,馮小剛對紅色年代的回憶,最後固化在對青年女性身體的物化上。馮小剛自稱是大院子弟出身,對紅色年代是充滿眷戀和懷念的,對紅五類可以隨意迫害驅趕黑五類的荒唐年代是嚮往的。就像電影《老炮兒》裏,馮小剛們意淫對許晴角色的強暴可以看出來,老炮們不服老,還是想要再幹一票的。

關於對越戰爭的動機,也有多種不同的說法,其中比較普遍流行的說法之一,就是跟蘇聯結盟的越南,因為柬埔寨的越南僑民1萬多被殺,在1978年12月入侵了柬埔寨,發動了對反人類的紅色高棉的攻擊,並在1979年1月7日攻佔了金邊,推翻了紅色高棉建立的民柬政權。而紅色高棉一直是受到北京的支持,波爾布特也是在北京受訓的。越南入侵柬埔寨,遭到了中國的強烈不滿。於是港媒有流傳這句最高領導人的講話,小朋友不聽話,自然要打屁股。1979年2月17日,中國發動了稱之為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戰爭。還有一種說法是,鄧小平剛剛復出不久,急需一場對外戰爭來樹立個人威信,也掃清黨內毛派勢力的掣肘。同時中國不能容忍中南半島出現一個跟自己對抗的地區性軍事大國。不管是那種理由,這場戰爭的理由似乎都不是很充分的,難免有大國沙文主義的成分。由於越南跟美國纏戰多年,作戰經驗豐富,且全民皆兵,又是多山的地形。中國軍隊準備不夠充分,損失巨大,還經常被伏擊,所以不久就開始大開殺戒,越南平民的傷亡非常大。1990年代以後,由於改善了中越關係,之後官方對這場戰爭就很少提及。近幾年退伍老兵上訪要求改善待遇的群體事件,也多少有些敏感。所以馮小剛的這部片子重提這場戰爭對官方來說有些許的尷尬。

一場發動原因不是很站得住腳的戰爭,電影裏再體現士兵作戰多麼英勇,救護人員救死扶傷多麼的無私,是否也有些荒誕。就好比一個電影在歌頌二戰德國士兵日本士兵作戰多麼英勇,救護人員多麼無私無畏地救助發動侵略戰爭的德國兵日本兵,顯得一樣的荒謬。

馮小剛的電影,對嚴歌苓的原著小說做了較大的修改和處理,主題和主旨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嚴的小說,較注重於小人物被集體主義吞噬的悲劇結局。而電影的處理,對人物形象,和年代背景都做了虛化處理。模糊化和唯美化的結果,就是不承擔任何歷史責任,避免展示時代的荒謬性,也減少了批判性。讓觀眾多去關注絢爛的青春,追憶逝去年華的美好。廉價感動取代了批判,對苦難年代的浪漫化,對於造成苦難原因反思的弱化,這對於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是福還是禍呢?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