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趙楚:朝鮮半島威懾博弈升級,中國應拋棄模糊戰略

中國堅決反對半島「生戰生亂」的政策,隱含對美國戰爭決策的牽制,暗示一旦戰爭爆發中國可能採取意外的政策轉向。從目前事態發展看來,這種戰略模糊絲毫無益於緊張情勢的緩解……

圖為朝鮮官方中央通訊社(KCNA)於2017年12月6日發布的一張圖片,朝鮮領導人金正恩視察新建的工廠。

圖為朝鮮官方中央通訊社(KCNA)於2017年12月6日發布的一張圖片,朝鮮領導人金正恩視察新建的工廠。攝:STR/AFP/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17-12-08

#評論#趙楚

2017年12月4日,美韓啟動了年度「警戒王牌」(Vigilant Ace)聯合空軍演習。在本次演習中,聯軍投入了230多架各型戰機,包括六架新一代的F-22「猛禽」和18架F-35「閃電II」戰機,一時間東北亞戰雲密布。就在這六天的演習期間,12月6日,中國《吉林日報》出版了一期「國防教育」知識專刊,教導市民如何在核爆時自我保護。當天,這一專刊的版面截屏畫面及內容迅速成為中國社交媒體的傳播熱點,引發公眾對朝鮮半島最新局勢的熱切關注;一些相關的自媒體文章,甚至迅速達到10萬+的閲讀量。

一如往常,官方媒體老神在在,禁止公眾評論,同時任由社會上各種毫無軍事常識的說法猶如狂風般翻滾流傳,形成了一種奇怪的、夾雜恐懼和興奮的「隨時開戰」情緒。朝鮮半島目前正在發生什麼事?在軍事情勢方面,我們究竟應如何觀察和認識美朝兩方的互動?如何由此對現實和未來做出較合理、準確的判斷,並在此基礎上思考中國的未來應對之策?這些問題成了媒體和公眾,乃至政策指導與執行者的共同課題。

2017年12月6日,中國內地官方媒體《吉林日報》刊發近整版文章普及核武器常識和防護,引起爭議。
2017年12月6日,中國內地官方媒體《吉林日報》刊發近整版文章普及核武器常識和防護,引起爭議。網上圖片

公眾的開戰恐慌,影射中國社會信心危機

1969年,中蘇珍寶島邊境衝突後,中蘇大戰一觸即發,中國進行了中共建政後最大規模的戰略動員。隨着領導層分別被疏散到內地省份,大規模重工業生產基地亦被加速遷移到雲貴川等戰略後方。至於軍隊作戰訓練,則轉入以打坦克、打飛機、打空降,和防原子、防化學襲擊、防生物武器襲擊的「三打三防」重點。與此同時,全民大辦民兵師,中小學均按照班排連等軍事化編組,而作為全國戰略動員的一環。在全民國防教育中,各種防核和防生化作戰的知識也以連環畫、小冊子和宣傳畫的形式普及開來。現在,《吉林日報》核防護知識專刊出版後,一些經歷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之交中蘇核對峙的人士,立即恢復了久違的核大戰恐慌記憶。

一些完全沒有軍事常識的自媒體文章,大力渲染美國即將開戰的消息。一篇流傳極廣的自媒體說帖,甚至言之鑿鑿地列出北韓將對中國重要戰略地點展開核打擊的目標清單,這些目標包括三峽大壩、核武基地和京津滬等。很明顯,這種出自業餘軍事愛好者之手的文字,是完全照抄冷戰期間美蘇對華核打擊目標的報導(21世紀初兩岸關係危機時期,也有幾乎完全一樣的台軍攻陸目標清單)。且不說這不符合目前中朝關係的現實,就北韓的軍事能力而言,也絕非其核能力所能勝任的。然而,這些荒誕的信息不脛而走,本身反映出一個可悲的現實:中國雖坐擁巨大的綜合國力,但在面臨朝核所引發的半島危機,以及緊切的軍事情勢時,中國社會心理還是處於極為脆弱的狀態。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