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

蔡玉萍 X 黎明 X 袁嘉蔚:我的行動定義了我的身份

「你希望他們過一個更好的生活,因為他們值得。為了這件事你可以做自己所能及的,最微小的事都可以。由此,你在世界中有了一個位置,在這位置裏,你和其他人有了一種微妙的聯結。」

蔡玉萍教授、袁嘉蔚和黎明講師。

蔡玉萍教授、袁嘉蔚和黎明講師。攝:林振東/端傳媒

端傳媒記者 陳倩兒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7-11-29

投身社運多年,23歲的袁嘉蔚近來突然被前所未有地注視,不是因為一次行動或一種政見,而是因為她伴侶的身份——她是前香港立法會議員、眾志創黨主席羅冠聰的女朋友。今年8月,羅冠聰因公民廣場案被判入獄後,一度傳出袁嘉蔚可能出選立法會補選,媒體以「代夫出征」四個字報導她。「無論我做什麼,人們都會扣上羅冠聰這名字,而永遠也不會記得我的名字。」袁嘉蔚納悶。她自大學開始投入社運,貨櫃碼頭工潮、反新界東北發展、雨傘運動都投入過,後加入眾志擔任社區幹事,所參與的社會議題多種多樣,然而最後被認識的身份,卻只剩下「一個男人背後的女人」。

在香港生活多年,80後的黎明也經歷了相似的「一夜成名」。儘管已經在香港中文大學擔任社會學講師,和自己的學生打成一片,參與各類香港公共議題的討論,而出現在輿論,屢屢只剩一個標籤:大陸人,或者豐富一點:覺醒的大陸人。不久前,中大民主牆因港獨海報而引發中港網絡罵戰,黎明嘗試撰文溝通兩邊,輔以上海、香港的親身經歷分享自己對愛國和身份認同的看法,但仍無法拿下她自己身上的標籤。面對紛爭撕裂,黎明困惑:我們真的可以跳出固定框框,撕下表面情緒,達到真正的理解嗎?

70後的蔡玉萍身在書齋,心卻總在公共議題第一線。作為社會學教授,她長期撰文筆伐,關注兩性平權、身份認同、年輕人參政空間等不同議題,身上還留著曾做過記者與NGO工作的熱切。雨傘運動時,她響應罷課,近年來也隨著香港政治氣候浮沉、民間離散而焦灼。和年輕人坐在一起,蔡玉萍總不斷自問:我做的真的可以改變什麼嗎?我如何能做更多?

70、80、90後的三位女性,身在香港,同樣選擇將自己的個人生命與社會公共環境共振,與大時代一起浮沉。是什麼樣的經歷,促成她們這樣的人生選擇?浮沉之中,有哪些困惑和失落?前行的動力在哪裏?又有哪些可以互相映照的省思?2017年10月底,端傳媒邀約袁嘉蔚、黎明、蔡玉萍三人在中大崇基書院的一個咖啡廳裏對談交流,從下午一直談到黃昏,儘管成長於不同年代,她們都有著相似的柔韌和自省。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