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

回顧一場對話:香港藝術文化政策何去何從?

藝術界人士真切希望政府能有更完善的措施,支持本地藝術發展,並把香港文化帶到海外,吸引旅客來港。新一屆政府最後能做到什麼地步?

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及應運而生的香港藝術週,牽涉價值連城的天價藝術品,也帶動了數以百計的國際參展商及藝術界人士到訪香港。

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及應運而生的香港藝術週,牽涉價值連城的天價藝術品,也帶動了數以百計的國際參展商及藝術界人士到訪香港。攝:林振東/端傳媒

杜阮藍

刊登於 2017-11-24

【編者按】有話想說嗎?端傳媒非收費頻道「廣場」歡迎各位讀者投稿,寫作形式、立場不拘,請來函 community@theinitium.com,跟其他讀者分享你最深度的思考。

六星期前,香港特首發表了任內首份施政報告。眾多項目之中,最備受爭議的莫過於房屋政策。在施政報告出爐後,政府中人就開始馬不停蹄,密鑼緊鼓宣傳新一屆政府的施政方針。筆者不諳政治,對政策措施無容置喙。然而,近日偶然出席了一個關於創意文化政策的論壇,有幸領教新一屆政府在文化方面的鴻圖遠略。席間,兩位新任政治助理黎穎瑜女士和馮海容小姐和與會者有不少有趣交流。作為旁觀者,筆者謹願寫下幾點觀察,聊作紀錄。

1)以文化活動吸引旅客

首先,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的政治助理馮海容小姐提出「回流旅客」(Returning Tourists)的概念,意指一些因商務或轉乘航班等原因短暫停留香港的旅客,在短暫的旅程裏意猶未盡,日後重返香港。馮小姐提及,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有意重點吸引這些旅客,而且希望以文化活動作為一個招徠。

筆者作為一個涉足文化界的人,自然樂見政府希望支持文化活動發展。馮小姐在大學主修人類學和藝術史,對藝術的熱誠無庸置疑。然而,文化活動除了可以吸引一些曾短暫造訪香港的旅客重返香港,自然亦可進佔普通旅客的市場。自設界限,似是不必。

此外,是次論壇沒有提及現時香港有什麼文化活動吸引外地旅客來港,也沒有提及政府打算重點發展(或推動)哪些項目。馮小姐提及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關注八個範疇,涵蓋各個不同領域,但那些範疇極其廣闊,也沒有提及任實質措施或計劃。這種近乎空泛的論述,難免令業界人士無奈,甚至是無所適從。

2)香港的文化產品?

去年,筆者寫了一批文章分析南韓如何利用香港作為一個跳板,與世界觀眾接軌,繼而增強及輸出軟實力。這批文章在網上引起不少迴響,當中不少讀者慨嘆香港沒有流行文化可以輸出,也有讀者驚訝香港竟然有這樣的地利。值得一提的是,數以十計的留言之中,竟無任何一個提出香港可以輸出什麼文化產品。這個現象實在值得深思。 那麼,到底香港現在有什麼吸引外地旅客的文化產品嗎?答案是有的,筆者在此就草率舉兩個例子:

在奢華一端,當要數到每年春季的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及應運而生的香港藝術週。這些藝術活動既牽涉價值連城的天價藝術品,也帶動了數以百計的國際參展商及藝術界人士到訪香港,當中包括不少藝術界的翹楚,也有大眾熟悉的國際名人。這些活動除了集中在藝術週的時間,也分布於其他月份,因為畫廊、拍賣行都需要在不同季節有不同活動,造就了一整個行業的發展。

在較大眾化的一端,香港每年都有數以百計的大型演唱會,近年亦有越來越成熟的音樂節。這些活動,有時邀得鮮有到訪亞洲的歌手,有時則是一些難以到訪鄰近地區的表演者,兩者都吸引不少觀眾專程從海外到訪香港。在這些香港的大型演唱會、音樂節裏,來自香港以外的觀眾,動輒佔三至四成。試想像他們都要坐飛機或長途巴士來港,大部份還會留宿一至兩晚,除了在演唱會的各種花費,還有觀光、在港交通等消費,更遑論極大量的「代購」。這些消費加起來,經濟貢獻著實不少。

另外,受「禁韓令」影響,香港、澳門和台灣成為了大中華地區的一道狹縫。故此,今年到訪香港的南韓藝人比往年都多。例如,今年初,南韓天團Big Bang就在香港舉辦了十週年紀念演唱會的終站。兩場戶外演唱會,吸引了逾四萬名觀眾入場,除了造成交通擠塞,也成為一時熱話。

據該次演唱會的觀眾所言,場內人士來自香港、中國大陸、台灣、日本、南韓、東南亞等地區,而且亦有不少居港外籍人士。對樂迷而言,這些演出有其紀念價值。在宏觀的角度看來,主辦單位選擇在香港辦最終場,多少也是看中香港的「跳板」作用。

這些活動顯示了香港有足夠的軟件支援文化產品傳送到海外市場,也能應付為文化產品來港的旅客。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的活動傳播的都不盡是香港文化,香港有什麼本土的文化活動可以輸出海外,大概就只能留待業界或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思考了。

音樂文化節Clockenflap,曾經在西九龍文化區戶外地方舉行。
音樂文化節Clockenflap,曾經在西九龍文化區戶外地方舉行。

3)增建場地

席間,兩位政治助理及多位發問題的觀眾都提到香港的表演及訓練場地不足。當中,黎穎瑜女士提及,政府現時計劃使用空置學校作文化活動用地,因學校的配套完善,不會有交通問題,亦有頗為完善的設備。然而,有與會者提及這個計劃沒有顧及表演藝術需要較長訓練期,以及一個可以儲存大量道具、配件的地方。此外,荒置學校的配套是否真正完善,亦值得商榷。

筆者想起,上述那場演出由十多個政府部門及組織全力支持,在政府重金興建的啟德郵輪碼頭舉辦,卻被觀眾稱之為「噩夢」。當日,場地完全沒有預留足夠位置予數以萬計的觀眾排隊,令觀眾要在與旅遊巴士只有數米之距的地方等候半天。這有兩個主要問題:1)門票按入場號碼定價,但因場地安排混亂,入場號碼實質作廢,觀眾花費無所獲。2)雖然冬天沒有中暑危險,但現場擠逼狀況及與交通迴旋處的極近間隔,實在險象環生。

由多個政府部門全力支持的活動(遑論是否香港本土的文化產物),辦得如此狼狽,難免令人扼腕嘆息。尤其是,難得有一個活動,吸引了多國旅客來港,但香港予他們的印象卻是效率和場地質素奇低,實在是令香港蒙羞。

兩位政治助理提及,香港在未來幾年有計劃興建更多硬件,但並未提及會否顧及室外場地,抑或只會專注於室內設施。對一個完善規劃的城市而言,室內和室外設施自然都是必需。然而,當香港的官方對場地似乎毫無頭緒的時候,市民亦只能期望設施起碼是可以正常使用,而非無法使用得破壞城市形象。

上述問題自然沒有標準答案。列席旁觀,只能慨嘆當日時間有限,兩位政治助理未能更詳盡回應在座聽眾的不少問題。那些問題,反映了藝術界人士是真切希望政府能有更完善的措施,支持本地藝術發展,並把香港的文化帶到海外,建立正面形象,並吸引旅客來港。

當然,這些目標都是廣大而寬闊,並非一時三刻可以達成。正如一位與會者所言,藝術講求的是細水長流,有是更有十年磨一劍之感。兩位政治助理在該場合可以分享的信息有限,與會者亦當然明白。事實上,當日講者和與會者的理性對話,已是令人相當刮目相看,展現了雙方的誠意。

謹此祝願香港藝術文化界發展良好,並向兩位政治助理黎穎瑜女士和馮海容小姐,及主辦單位香港藝術人員行政協會致謝。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