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

7個全球案例,帶你看調查報導的未來

全球新聞業掙扎於生存線時,調查報導——這一行業的最頂尖、也最奢侈的成員,會有什麼樣的未來和可能性?

為期4天的全球深度報導大會今年於南非約翰內斯堡的金山大學舉行,吸引了1200多名來自非洲、亞洲、歐美等130個國家的調查報導記者參與。

為期4天的全球深度報導大會今年於南非約翰內斯堡的金山大學舉行,吸引了1200多名來自非洲、亞洲、歐美等130個國家的調查報導記者參與。攝:Daylin Paul/Global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Network Facebook

端傳媒記者 徐小童 發自南非約翰內斯堡

刊登於 2017-11-23

2017年11月,已經連續進行16年的全球新聞界盛會、全球深度報導大會本屆到了南非,主題正是聚焦調查報導。會議由全球深度報導網(Global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Network)與南非金山大學合辦,來自130個國家的1200多名調查記者、媒體人齊聚約翰內斯堡,分享在各自地區和國家調查報導的新嘗試。端傳媒收集了7個案例,一窺調查報導的新可能。

全球化時代,調查報導走出國境

俄羅斯獨立媒體《新報》(Novaya Gazeta),曾是俄羅斯境內參與「巴拿馬文件」合作調查的少數媒體之一。新報調查記者 Roman Anin 主攻腐敗、金融犯罪調查,他指出,「商業犯罪一定是跨國的」,政商權貴從俄羅斯盜走的錢,會通過英國、塞浦路斯(台譯:賽普勒斯)等第三國公司,運往國外。他因此強調,若要追蹤線索,調查報導必須跨越國境。在跨越國境之後,可以尋求 ICIJ 這樣的國際組織幫助聯絡在地記者,或查詢囊括全球資訊的數據庫,對完成調查常常至關重要。

另一個讓Anin堅持跨國調查的原因是,影響力。他說,在俄羅斯,除非是曝光總統犯下像殺害嬰兒這樣惡劣的罪行,否則調查報導很難在社會中引起反響。相反,人們會把記者當成叛國者,而被報導曝光的權貴卻毫髮無損。2012年, Anin 與國際 NGO「組織犯罪與貪腐舉報計劃(OCCRP)」跨國合作,曝光了權貴將大量俄羅斯資產通過銀行及註冊在拉脱維亞、愛沙尼亞等地的空殼公司轉移、洗錢的非法行為,這個報導最終在歐洲促成5宗針對金融犯罪的起訴。Anin 由此第一次發覺,讓報導走向國際,影響力會改變結果。

新聞全球化的典型案例,當屬去年由國際調查記者同盟與各國本地媒體合作的調查報導「巴拿馬文件」。
新聞全球化的典型案例,當屬去年由國際調查記者同盟與各國本地媒體合作的調查報導「巴拿馬文件」。

自巴拿馬文件的洩密、全球記者合作解碼之後,調查報導的跨國合作近年愈發多見,在亞洲媒體,也有不少案例。《Newstapa》創立於2012年,是一家專注調查報導的南韓網絡媒體,其主編 Yongjin Kim 向端傳媒透露,他們與德國、印尼、日本,以及 OCCRP 都進行過合作。

台灣非牟利網絡媒體《報導者》與印尼調查媒體《Tempo Magazine》合作報導的《血淚漁場》跨國調查,則獲得「2017年度卓越新聞獎」中文媒體組別的「卓越調查報導獎」。

南非記者 Kimon de Greef 與端傳媒合作報導了《你餐桌上的南非鮑魚,背後竟是一場毒品、生態與漁業的戰爭 》《瘋狂的驢皮:342億的中國阿膠市場,要殺多少非洲驢?》。 以中非之間的故事為例,Kimon 這樣解釋他與端傳媒的合作:「中國人大多不願意對外國媒體說什麼。非洲媒體、中國媒體對中國在非洲活動的報導相差很大,這種差異讓中國人更不願意發表意見,這只會讓調查報導愈發難做。」跨國合作後,Kimon 的報導有所突破,「中國記者能找到我不可能找到的故事,反過來也一樣。」

盧東林的金牛公司擁有肯尼亞政府頒發的屠宰許可,工人們正準備處理一張驢皮。市場最熱的時候,金牛公司一張驢皮可以賣到1400元人民幣。
盧東林的金牛公司擁有肯尼亞政府頒發的屠宰許可,工人們正準備處理一張驢皮。市場最熱的時候,金牛公司一張驢皮可以賣到1400元人民幣。

Kimon 不是唯一一個想與中國媒體合作的非洲記者。隨著中非經貿與外交的關係逐漸深入,越來越多非洲記者明白,自己土地上發生的故事,有一些源頭在中國;但中國的記者,意識到這一點的並不多。專注報導非洲環境問題的非牟利新聞調查中心 Oxpeckers 翻譯並刊登了 Kimon 與端合作的鮑魚貿易報導,其負責人 Fiona Macleod 對端傳媒表示,「真正的合作是記者與記者間的合作,而不是你來當地,找一個fixer;拿了一堆內容回去,再無交流,」 Fiona 繼續說道,「我知道管理和編輯都很難。但這樣才會對新聞業有幫助。」

時空限制突破後,解碼數據才是關鍵

隨著調查故事的鏈條突破時間、地域限制,原始數據越多,從海量數據中快速挖掘新聞,就成為調查記者必須掌握的技能。

長於數據新聞的資深調查記者 Justin Arenstein 是 African Eye News Service、Code for Africa、Hack and Hackers in Africa、非洲調查報導聯盟(The African Network of Centers for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ANCIR))等非牟利機構的聯合創始人。他的團隊已與49個國家的上百家媒體合作,扶持了40多家非洲創業媒體及企業,希望在非洲營造一個健康的數據新聞生態。

Arenstein 團隊所做的最重要一點,就是打通數據庫的地域及類別限制。2010年,肯尼亞的假冒醫生、醫藥亂開價現象非常嚴重。Arenstein 第一步為肯尼亞政府提供免費技術服務,將醫生註冊資料、醫藥價格資料轉化成可搜索、可處理的數據,他的唯一要求是獲得政府獨家授權,拿到讀取這些數據的接口 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然後,便將數據授權給自己扶持的非牟利新聞機構,例如 Oxpeckers ,由他們深入挖掘橫跨不同領域的數據庫,獨立報導。

Arenstein 團隊的另一點成功之處是,他們很早就確定了商業模式:在把得到的數據開放給調查記者的同時,他們也會將數據授權給自己孵化的商業創業公司。以肯尼亞醫療數據為例,Arenstein 團隊開發出一款供用戶查看醫生資格和醫藥官方定價的產品 Dodgy Doctor。待商業公司銷售 Dodgy Doctor 而盈利, Arenstein 就售出自己持有的商業公司股份,用賺到的錢支持下一個非牟利新聞機構。

目前, Arenstein 的團隊有25名全職開發人員,拿着比肩 Google 的高薪。他們不參與具體產品的開發,主要為媒體、商業公司提供戰略與技術支持。

一個人、一台無人機,也可以做調查

實體產品的不斷革新,也為調查報導帶來許多可能性。菲律賓 GMA Network 製片人 Raffy Tima ,熱愛駕駛無人機,「我能在看不見飛機的情況下,飛2公里遠,這是其他同行很難做到的。」2017年,Tima 用無人機蒐集、檢索線索,完成原本不可能做到的戰地調查報導。

菲律賓軍方在今年5月份「奪回馬拉維」的軍事行動中,禁止記者前往戰區。一次,軍方發言人聲稱已抵達馬拉維的一個區,成功完成軍事部署,士兵已攻入大廈。但 Tima 在操作無人機飛入戰區所獲得的視頻中,偶然發現該區域沒有任何士兵出現。Tima 問軍方發言人為什麼軍隊沒有如他所稱進入該區域。發言人吃驚地回問「你怎麼知道的」,之後不得不澄清事實。

10月16日,菲律賓記者 Raffy Tima 操作無人機飛至馬拉維城市上空,記錄下戰後的景象。

10月戰役結束,軍隊不想讓民眾看到被夷為平地的馬拉維現狀,但 Tima 認為,民眾有權利看到自己的家變成何樣。他操作無人機飛到城市上空,拍下視頻,觀眾看到後非常感動,不停跟他說:「謝謝你,讓我們看到自己的家」。

Tima 所在的電視台也有無人機,但他幾乎不用。他對端傳媒記者說,「電視台也會用我拍的影片,但只要你的飛機墜毀、或者惹麻煩了,電視台會甩手說和自己無關。」

養活調查報導?多元化利潤來源

突尼斯(台譯:突尼西亞)的網絡雜誌 Inkyfada,意指「墨水的革命」,是一家嘗試用前沿技術更新新聞呈現形式的新媒體。Inkyfada 的主編 Monia Ben Hamadi 透露,雜誌的資金 70% 來自自家服務,30% 來自基金會。

Inkyfada 現在有12名員工,其中有7名記者、3名開發者、2名設計師,他們的付費服務包括:

  • 為企業提供技術解決方案
  • 收費的記者培訓、技術培訓
  • 與學校合作,開設課程
  • 在市場上銷售自製的新聞內容,比如將獨家調查影片、音頻等賣給電視台

多元化利潤來源,讓 Inkyfada 在艱難的媒體環境下,成功存活了3年。「我們有信心憑自家服務養活我們的調查報導」,同時,Monia 也對端傳媒坦承自己作為主編遇到的困難,「我遇到最大的挑戰是不能專注在一件事情上。現在每天必須同時處理好幾件事情,做培訓的時候要兼顧內容,做內容的時候要留意管理。」

什麼樣的基金會,會願意出資支持調查報導?又去哪裏找到這些基金會?

英國非牟利機構調查新聞局(The Bureau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在會議上分享了一項面向英國938名意見領袖的調研,其中一題問道,「你覺得以下活動對改變公共政策、立法有多少影響力?」調查報導位列所有答案的第一名。81%的意見領袖認為,揭露違法違規行為的調查報導有很實際的影響力,遠超過非政府組織的活動和抗議示威。來自 Omidyar Network 基金會的 Nishant Lalwani 也對端傳媒說,「作為一個基金會,我們最希望與有影響力的新聞媒體合作。」

比起資本回報,基金會更看重新聞的影響力。調查新聞局的總編輯 Rachel Oldroyd 甚至建議,應該在新聞編輯室設立專門的崗位,管理、執行、評估新聞影響力。Lalwani 表示認同,建議媒體效仿 NGO,安排專人負責對外聯絡、與基金會一起評估媒體影響力,「新聞媒體裏,我還沒見到這樣的人。」

在會議接近尾聲時,一名蒙古記者問某基金會的代表:支持調查報導的資金大多來自歐美的基金會,但這些基金會,對於蒙古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的支持,與給予發達國家的支持之間存在明顯差距,是否可以平衡?在小規模會談中,基金會代表最終坦白:捐錢的人當然有個人考量,或是想讓自己國家更好,或是想支持本地發展,或是其他目的。這些目的,和調查報導的目的不盡相同。因此,他這樣總結:發展本地調查報導,最終還是要靠自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