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劉細良:香港政府廣招年輕人?政治吸納過時,統戰效果成疑

今次中央政策組改組會否成為門面工夫,可以從兩個政治指標看出端倪……

劉細良:中央政策組改組而成的「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將淪為空談的官辦青年智庫,只會務虛地硏究那些「宏觀」的跨部門議題,重要政策依然控制在局長、司長,以至行政長官手上,他們又怎會讓這些年輕人干擾他們制訂政策的權力呢?

劉細良:中央政策組改組而成的「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將淪為空談的官辦青年智庫,只會務虛地硏究那些「宏觀」的跨部門議題,重要政策依然控制在局長、司長,以至行政長官手上,他們又怎會讓這些年輕人干擾他們制訂政策的權力呢?攝:林振東/端傳媒

刊登於 2017-11-02

#評論#劉細良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提出改組中央政策組(中策組),變成「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並招聘20至30名有志參與政策研究的年輕人。政府已於各大報章刊登廣告,公開招聘有關職位,月薪介乎3萬至9.5萬元不等,為非公務員合約,合約為期3年。這是自1990年代初港督衛奕信設立中央政策組後,第一次重大改革。

幕僚角色轉變

當年衛奕信設立中策組,是為了增加總督的本地幕僚資源,應付立法局(立法會前身)引入直選後的新政治形勢。中策組首席顧問的工作是扮演總督幕僚長,其他全職顧問各司其職,包括民意調查、焦點小組、形勢硏判、《施政報告》等,是屬於政治幕僚;之下再設有非全職顧問,部分功能是收風,也包含政治吸納,將反對意見放在政府雷達之中,知己知彼。香港首任特首董建華上台後,是中策組的第一次改變,其政策硏究角色大大増加,以配合董政府大有為施政,也以此去制衡政務官集團,借助外力倡議董建華的大有為政策。下任特首曾蔭權年代,則回復彭定康年代作為政治幕僚的角色,尤其着重傳媒及輿論工作。

現任特首林鄭月娥今次的改革,是廢除了中策組作為核心幕僚的功能,改組為「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後,其性質變成青年統戰機構。招募回來只有兩年至五年政策硏究經驗的年輕人,對政府具體公共政策的認知有限,既無法打入每個政策局的小王國,相信連政務官一關也過不了。這個新構思相信是對年輕人進行政治吸納,尤其雨傘運動後,年輕人政治上分離意識抬頭,對政府保守施政不滿,苦無出路。北京希望全方位展開青年統戰工作,林鄭月娥便推出一連串措施,包括廢中策組,改為官辦青年硏究智庫,推出自薦加入諮詢委員會計劃等。問題是這種源於殖民地的行政吸納政治手段,今天還有政治作用嗎?

官辦青年智庫難務實

香港的殖民地年代是獨裁體制,六七暴動後為了加強官民溝通,一方面在地區加強地方行政,設立地區民政專員,另一方面強化諮詢架構,吸納社會精英,令殖民政府管治貼近民情,也提供決策的合法性。曾幾何時,這種諮詢式政治成為學者推崇的「香港模式」。但隨着1991年立法局開始直選,政黨政治抬頭,市民對民主及民生施政的期望不斷上升,諮詢式假民主敵不過真普選,政黨、傳媒及立法會取代了諮詢委員會。末代港督彭定康主政年代,官員被推上台前,同政客打民意戰,立法局大小委員會成為主戰場,重大政治交易也在議會進行,諮詢委員會已成明日黃花,這些組織逐步淪為政黨的政治酬庸,大家「分餅仔」,用以培訓第二梯隊。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