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喬瑟芬:長期的權力性遊戲,不只存在於美國荷里活

翻轉與去汙名的路徑,可以減輕受害者身上的性羞恥感,但權力與宰制對性暴力施行者的驅動力,遠高過性慾的滿足,對Harvey Weinstein這樣的男人來說更是如此。

Harvey Weinstein,被控長年利用權勢,對合作的女性同業、公司下屬進行性騷擾、猥褻甚至性侵。圖為Harvey Weinstein作為嘉賓出席巴黎2009秋冬時裝周。

Harvey Weinstein,被控長年利用權勢,對合作的女性同業、公司下屬進行性騷擾、猥褻甚至性侵。圖為Harvey Weinstein作為嘉賓出席巴黎2009秋冬時裝周。攝:Imagine China

刊登於 2017-10-27

#評論#喬瑟芬

像美國電影大亨Harvey Weinstein(台譯:哈維.韋恩斯坦)這樣大型、指標性的案件,一被廣泛報導,都會引發社會討論,也有越來越多人願意關心性別平等教育的重要,承認強暴文化造成的問題,以及反思這個社會養育及肯定男性特質的方式,是如何造就出慣犯、造就出無視女性意願與情慾表達的文化;甚至在暴力發生之後,仍存在責怪被害人,而家族、組織仍意圖息事寧人的習慣。我們一面努力梳理問題,但另一面,憤怒、哀傷、無力感,總是伴隨這樣的討論,一再重複出現,因為誰也不曉得何時可以看到大環境改變的那一天。每一次,這些新聞事件,攪動的都是過去社會長年被壓抑、未曝光、未處理的個人遭遇,集合成的集體創傷,在短時間內一次爆發。

身為一個女性,很難在梳理這一切時,與情緒反應保持距離,尤其是看到總是女性、且總是如此大規模的受害,又被巨大結構掩蓋時,很難不覺得這一切是針對「自己」的,很難不覺得雖然有了法律上的平等,但現實生活裏,自己仍像個次等公民。然而,我也必須承認,在面對性暴力時,情緒與憤怒的力量是必要的,那使我們有力量突破權勢的包圍,但保持理性,也是必要的。理性,能讓我們去直面結構之惡,也能幫助我們在陪伴受害者者時,保持敏銳的共感,更重要的是不過度陷入自身的視角,遺忘了解決之道不只一條。

翻轉恐性文化卻輕忽權力結構,可能帶來更大傷害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性暴力帶給當事人的痛苦,尤其是在女性當事人身上,有很關鍵的部分是來自於社會文化中,對性的看法。正因為社會崇尚貞操,並用此來規訓、制約女性,特意放大性的特殊與神聖性,達成透過羞恥感將女性控制在父權體系下的目的,遭遇性暴力對待的女性,除了自我否定、自覺不潔外,還要遭遇各種「沒有保護好自己」的羞辱。因此,去除性的汙名,不僅有助於所有人的身心健康發展,對於性暴力事件的受害人來說,也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我們必須謹慎檢視所有試圖「翻轉」性羞恥,和對性「去汙名」的主張。我認為要在性暴力事件中使用這兩個理論,必須同時顧及兩個層次:第一層當然是結構上的,指出貞操觀的荒謬,破除性被過度放大的崇高特殊性,讓受害者不必再背負着「被玷汙」的擔子,不必憂慮他人的眼光,而能好好專注處理自己的傷痛。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