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哈薩克世博會,看看未來能源發展前景

傳統石化能源即將枯竭,温室效應節節上升,當今世界正處於一個轉型的關鍵時刻。如何讓因受傳統能源獲利的人能夠參與,達至雙贏,讓更適合地球的「未來能源」有真正落實的機會。
2012年11月22日,阿斯塔納以「未來能源」主題,贏得2017年專業型世博的舉辦權。圖為東道主哈薩克的展館的室內風景。
中亞 國際

晚間11點50分,一班經首爾轉機的韓亞班機降落於阿斯塔納國際機場。哈薩克政府為了世博趕工、於今年六月才啟用的第二航廈裏,大片落地窗,扶手走廊,石磚地板閃閃發亮,可以清楚嗅到新建物的塑膠金屬味。哈薩克為招攬遊客,於今年六月開放到43國免簽,多數人順利地通過海關,只有包括拿著台灣護照的我們和少數幾位旅客,在只有一位辦事小姐的落地簽窗口前等待。

1997年哈薩克遷都至阿克莫拉(Akmola),並將其改名為阿斯塔納(Astana),哈薩克語意為「首都」。機場位於阿斯塔納伊希姆運河西南側的新興市區,道路筆直寬闊,混合著現代和前蘇聯風格的建築物高聳林立。特殊的外型猶如70年代的人們急於想像著未來,似乎迫不及待地想昭告天下,這個從沙漠中建起來的城市即將崛起。

2012年11月22日,阿斯塔納以「未來能源」主題,贏得2017年專業型世博的舉辦權。這個以傳統石油資源豐富著稱的國家,何以要用「斷自己的財路」的方式現身國際舞台?

世博會場猶如從沙漠中一躍而起的太空城市,此次參加國含國際組織共137個,超過主辦單位預期。園區以全球最大球體建築Nur Alem為中心,也是東道主哈薩克的展館。直徑80米,高100米,樓高8層,建物立面安裝了利用太陽能的整合光伏電池,樓頂則設置了2部風力發電機。1樓大廳為介紹哈薩克歷史文化的展區,明亮寬敞,製作精細。2樓以上為對「未來能源」的發想,如太陽能,風能,水利,生質能源等,配合各種數位多媒體互動技術,光鮮絢爛,但整體上仍多為吸睛,看得見野心,卻多停留在基礎概念,較無如何能確實落實的內容。

哈薩克的展館。直徑80米,高100米,樓高8層,建物立面安裝了利用太陽能的整合光伏電池,樓頂則設置了2部風力發電機。
哈薩克的展館。直徑80米,高100米,樓高8層,建物立面安裝了利用太陽能的整合光伏電池,樓頂則設置了2部風力發電機。

新核能會成為能源的未來嗎?

當非核家園,聞核色變的同時,「核能」卻在中國館與法國館成為主角,不過它們所展出的核能,與當今一般使用「核裂變」原理的電廠大不相同。ITER(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中文譯為「國際熱融核實驗反應爐」的計畫,早於1985年起草,但由於技術困難、耗資龐大,直到2007年才以歐盟為主辦方貢獻近一半的資金、印度、日本、中國、俄羅斯、韓國和美國等共七個成員國開始於法國南部興建實體。

哈薩克的展館內的展覽,多為對「未來能源」的發想,配合各種數位多媒體互動技術,光鮮絢爛,但整體上仍多為吸睛,看得見野心,卻多停留在基礎概念,較無如何能確實落實的內容。
哈薩克的展館內的展覽,多為對「未來能源」的發想,配合各種數位多媒體互動技術,光鮮絢爛,但整體上仍多為吸睛,看得見野心,卻多停留在基礎概念,較無如何能確實落實的內容。

「核聚變和核裂變是非常不同的!核聚變就像是要創造一個小太陽。」中國館內來自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鄢容和我說道:「這項國際熱核聚變合作為什麼這麼難?其一是因為燃料需要加熱高至3億度,接著又要降温至零下200度,世界上難以找到可以裝這樣一個冰火共同體的容器。」此項核聚變技術主要燃料一為「氘」,可從海水裏獲得,法國館的一部介紹影片說道,小小一瓶海水裏的「氘」,就可以提供一個家庭好幾年的用電量。;二是「氚」又稱「超重氫」。「氚」的半衰期短只有12.43年,意為每過一次半衰期就要減少一半,所以地球誕生至今所存的「氚」已幾乎消失,但可由人工合成獲得。此兩種原料在核聚變反應後,只會產生無害的「氦」與中子。

「為什麼它(核聚變)叫未來能源?化石能源需非常久時間才會生成,使用又造成許多污染;風能、水能和太陽能的發展至今仍然很難完全取代。」

中國館內以許多標語告訴民眾核能並不可怕,而法國館的工作人員Haegel Guillaume也告訴我:「法國南部的人其實滿歡迎這項核聚變計畫,因為可以提供工作機會,而且本就不太害怕核能。」

生物能源 更廉價高效的能源

泰國館以「給全人類的生物能源」(Bioenergy for All)為主題,任職泰國能源部的此次泰國館主任維帕萬(Vipawan Wongverachaidacha )對端傳媒記者表示:「泰國有很多天然資源可以拿來做生質能源。雖然我們也有自己的油田跟天然氣,但是這些不夠供應國內的使用量,這就是為什麼泰國需要再生能源來替代油跟天然氣,如果支持鼓勵再生能源,我們可以降低進口中東原油的費用。」

泰國館以「給全人類的生物能源」(Bioenergy for All)為主題。
泰國館以「給全人類的生物能源」(Bioenergy for All)為主題。

泰國館的公關經理塞塔亞(Sitaya Jiriyasin)帶我參觀「泰國九種驚奇」(9 wonders)展區:橡膠樹、甘蔗、動物糞便(animal dump)、國王草(giant king grass)、稻米、木薯、尤加利、玉米、棕櫚樹。Sitaya Jiriyasin 解釋:「替代能源的發展不只可以增加農作物的收入,也能解決農作物加工後過剩的生質廢棄物,是提供泰國更永續能源的一條路。例如一年五至六收的『國王草』是一種長得像甘蔗的高大植物,主要是做動物飼料,也是做生質燃料很好的原料。」

生質燃料分成以不同比例與汽油混合的「生質酒精」及「生質柴油」,在泰國使用與生質酒精混合汽油的比例達13.4%,生質柴油約6%。不過生質燃料同樣面對很多批評,其一是許多土地改為種植能源作物,進而破壞生態,一些第三世界國家甚至把原本種植糧食的土地改種能源作物,影響糧食價格,且可能威脅貧窮人口生存。對此泰國館的副館長Piradee Jusakulvijiy特別向我解釋:「泰國本是個農產業豐沛的國家,我們不會為了發展生質燃料而刻意開闢新地種植或進口,只利用國內農作加工後剩下的生質廢棄物和過剩產量的作物。舉例泰國的棕櫚樹產量緊跟印尼和馬來西亞為世界第三大,棕櫚油是製造生質柴油的原料,即使我們不使用,因為產量很高我們也會出口。」

南韓館內的觀眾正專注觀賞展品。
南韓館內的觀眾正專注觀賞展品。

「1986年泰王普密蓬(Bhumibol Adulyadej,拉瑪九世,1927-2016)為避免因石油價格危機衝擊泰國,而開始替代能源的計畫。我們發展生質燃料的優點一是泰國本是農業大國,全年無休的農作氣候可以提供穩定的原料;二是歡迎各種想投入替代能源發展的外資,唯有刺激更多『新玩家』的加入才有跟傳統石油平等競爭的機會。」

「不過生質燃料現在要面對的最大挑戰其一是全球使用電動車上升的趨勢,生質燃料的未來該如何走是一大難題;其二目前我們所生產的生質燃料只作國內使用,並無刻意出口的計畫,由於近年來農作物產量不穩,如先前所說泰國不刻意種植能源作物,能源局和農業局必須密切合作以嘗試達到動態平衡。」泰國館的副館長Piradee Jusakulvijiy 向我表示。

去中央化的能源供應設想

相較其他國家館多是針對其中幾樣未來能源做發想,德國館專注在如何於彼此間搭建橋梁,以「平衡」及「聯結」的概念作為主軸。

在開發更多未來能源的同時,為能夠達到不在運送過程中喪失過多電力,如何做到「去中央化」(decentralized)的電廠分布,更有效率地將所產出的能源輸送至有需要的地方,是另一個經常被忽略的重點。尤其以綠色能源來看,因為氣候的不可控性,例如如何創造一個在沒有風的時候,可以轉利用太陽能或水能的控制系統便顯得格外重要。

德國館使用了一個圓形的互動蹺蹺板,上頭標有各種不同的綠色能源,參觀民眾會站上去互相達到動態平衡而不偏重任何一邊而跌下蹺蹺板,以此推廣「聰明電網」(smart grid)的概念。「聰明電網」更是解決偏鄉或孤立島嶼電力的方法。除此之外,德國館還設置了一個有各種小型水力、太陽能、風力發電機的島嶼模型,展示如何在不受氣候影響下,聰明運用所有綠色能源。

奧地利館的其中一個展示騎腳踏車給電視供電的環節。
奧地利館的其中一個展示騎腳踏車給電視供電的環節。

德國館在「未來城市」展區展示了已在漢堡市(Hamburg)實驗搭建的「algae façade house」,一個使用「藻類」包裹整座建物的外觀形成「bio-skin」的建物。此建築使用居民的廢水供應藻類進行光合作用,既可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剩餘的太陽能還可以運用在暖氣和產生熱水上,其餘儲存於建物底下的地熱系統中備用。藻類在生長過程中還會產生一種可被食品及化粧品利用的原料,成為綠色能源應用的另一個副產品。即使當前建造及運作耗資不菲,algae façade house 仍是德國館在「未來城市」想像中的一個關鍵角色。

在德國展館外,來自俄羅斯鄂木斯克(Omsk)、現年31歲的Ekaterina Dyachenko對我說:「轉型到綠色能源的最大挑戰,是那些受獲益於石油的人們是否能夠放棄自身的利益,這是為了全人類,即使我想要轉用綠色能源,但受制於現存系統,目前只能從換用LED節能燈泡開始。」

此次世博國家館都不乏對於未來能源豐富的發想,傳統石化能源即將枯竭,温室效應節節上升,當今世界正處於一個轉型的關鍵時刻。全球在能源轉型上,應是如何讓因受傳統能源獲利的人能夠一同參與其中,找到一個雙贏的方式,才有可能讓更適合地球的「未來能源」有真正落實的機會。
此次世博國家館都不乏對於未來能源豐富的發想,傳統石化能源即將枯竭,温室效應節節上升,當今世界正處於一個轉型的關鍵時刻。全球在能源轉型上,應是如何讓因受傳統能源獲利的人能夠一同參與其中,找到一個雙贏的方式,才有可能讓更適合地球的「未來能源」有真正落實的機會。

此次世博國家館都不乏對於未來能源豐富的發想,卻並不是每個國家都將「未來能源」等同於可自然再生的「綠色能源」。傳統石化能源即將枯竭,温室效應節節上升,當今世界正處於一個轉型的關鍵時刻。即使危機已如此逼近,全球在能源轉型上,也許該面對真正的怪獸並不只是找到更多的替代能源,而是如何讓因受傳統能源獲利的人能夠一同參與其中,找到一個雙贏的方式,才有可能讓更適合地球的「未來能源」有真正落實的機會。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5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當什麼時候人類不再以「物」來看待一切,而是直接以「能」來看待一切時,能源問題將得到徹底解決。

  2. 這個系列報道確實開眼界,彷彿親臨現場。而且有一些科技方面的多元化文章也好的。說來慚愧,這個國家和EXPO沒看報道之前還真不知道...
    另外每篇都有視頻,讚一下。

  3. 核融合根本是有生之年系列之一。
    雖然希望能親眼見證核融合發電正式運轉,但是藻類發電可行性更高,這個應該是很好的替代選項吧?
    臺灣也有廠商在開發,但是法規跟上了嗎?

  4. 有生之年希望見到可控核聚變技術成熟,那時的現實生活就像今天的科幻小說了。

  5. 說個題外話
    儘管外界說著當年的上海世博會如何好大喜功,但我曾經在裡面花了3天跑了多個展區,看展覽,吃各地小吃,確實大有遊歷世界之感。若干年後重回舊地,也看了當年進不去的中國館和沙特館,想起在比利時館看到的無人機,如今也變成了大眾商品,真有見證時代變遷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