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評論 評論

揭仲:四大因素,剖析中共2020年攻台可能性

鑑於中共此次軍事改革牽動之廣、幅度之深,在2020年底相關的調整告一段落前,中共軍隊的組織是處在一個不穩定的狀態中……


2016年1月26日,台灣國防部安排記者採訪在金門海灘上的軍事演習。 攝:Sam Yeh /AFP/Getty Images
2016年1月26日,台灣國防部安排記者採訪在金門海灘上的軍事演習。 攝:Sam Yeh /AFP/Getty Images

日前,《華盛頓自由燈塔》(Washington Free Beacon)網站一篇報導,引述了美國智庫「2049計劃協會」(Project 2049 Institute)研究員易思安(Ian Easton)即將出版的著作《中國的入侵威脅》(The Chinese Invasion Threat)。報導指出,根據中國「新近完成、未公布的內部軍事文件」,中國「已制訂(draw up)機密的軍事計劃,要在2020年佔領台灣,這可能導致美、中大規模的戰爭,甚至核戰」。

此一報導隨即被台灣媒體轉載,並引發大量的關切與討論。其中,「2020中共攻台說」更是引起不同意見者間的激烈論戰。不過,易思安隨後在接受台灣媒體駐華府記者訪問時表示,「從來沒有說過中國2020年會攻打台灣,台灣人沒有理由驚慌」,還指出「中共2020年犯台,是引用台灣國防部2013年發布的國防白皮書」。

其實,易思安的「2020犯台說」在台灣能引起這麼大的關注,與在《華盛頓自由燈塔》發出該報導前,已有不少媒體與學者專家拋出「中共在2020年前後,有可能以武力達成統一目標」的訊息有關。例如在7月18日,《美聯社》台灣分社前主任溫逸德(Peter Enav)在《台灣守望》(Taiwan Sentinel)所發表的一篇專文中,就表示北京打擊台灣的條件已逐漸完備,2018年下半年是中共解放軍奪台的危險時期。香港媒體《亞洲週刊》也在近期指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十九大鞏固權力後,有意在2021年前完成「統一祖國」的中國夢。

因此,本文擬依台灣國防部的評估、當前中共領導階層對台灣問題的看法、中國軍力發展和美軍軍力等因素,評析「中共在2020年前後武力犯台」的可能性。

2016年12月24日,中國的航空母艦遼寧號在太平洋軍事演習期間航行。

2016年12月24日,中國的航空母艦遼寧號在太平洋軍事演習期間航行。攝:STR/AFP/Getty Images

台國防部沒指出中共2020年攻台

雖然易思安表示「中共2020年犯台,是引用台灣國防部2013年發布的國防白皮書」,不過台灣國防部在《中華民國一○二年國防報告書(2013)》第二章分析「中共對台軍事威脅」時,僅表示中共「規劃於2020年建置完成對台用武全面性作戰能力」。國防部隨後在2014年、2015年與2016年所公布的《中共軍力報告書》中,也都只強調中共「要求共軍如期於2020年建置完成對台用武全面性作戰能力」。換言之,台灣國防部在官方報告中,並未指出中共「已制訂機密的軍事計劃,要在2020年佔領台灣」。因此,易思安有可能誤解台灣國防部的用語,要不然就是《華盛頓自由燈塔》做了過多的引申。

事實上,在台灣已經成為中共最主要假想敵的情況下,中共軍隊一定隨時都備有攻台作戰計劃,作為各階段軍力整備的依據;也會根據最新的形勢發展,對原計劃進行滾動式修訂。因此,共軍在某個時間點備有「攻台作戰計劃」,並不代表中共領導階層已決定或傾向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而「戰爭是政策用其他手段的延續」,中共有無可能在2020年前後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取決於中共領導階層對台灣問題的政策。

中共領導層當前目標不在武統

認為中共有可能在2020年前後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看法,主要基於下列推論:一、2021年是中共建黨100週年,且習近平的第二個任期也將在2022年年底屆滿,因此習近平可能會藉由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來增加其歷史地位,甚至作為繼續掌權的主要依據;二、台灣內部的情勢發展,包括民進黨可能在2020年台灣的總統選舉中勝出,和台灣民眾認同中國的比例越來越低;三、中國民眾支持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聲浪也日益高漲。

然而,中共的國家目標是「在2021年建黨100週年時實現全面小康」,和「在2049年建國100週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後者(2049年)才包含國家的統一。因此,中共在現階段是以國家治理和經濟發展為主,會盡量避免在周邊,特別是在台灣海峽爆發軍事衝突,除非台灣追求法理台獨。因為過早對周邊區域,尤其是台灣海峽用兵,不僅會妨礙第一個國家目標(實現全面小康)的達成,也絕對不利於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最終目標的達成。

從中共官方涉台系統的相關發言也可看出,中共高層目前在兩岸問題上,還是以「和平統一」作為主要路線,所以中共領導階層才會在今年7月宣布,將以「融和發展」作為後續兩岸交流的政策指導。面對民進黨在2020年後可能繼續執政,和台灣民眾認同中國的比例越來越低等情勢,中共領導階層認為「時間站在中國大陸的那一邊」,等台灣的經濟因為無法參與區域經濟整合而被邊緣化後,台灣當局自然會在民意的壓力下,主動尋求和中國妥協。

面對內部主張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聲浪,中共高層也已對若干系統傳達「面對台灣問題需保持戰略定力」的指示,避免大陸民間對抗的情緒持續發酵,對「和平統一」路線的推動造成干擾。

所以在2020甚至2025年之前,只要台灣不推動法理台獨,中共高層應該還是會先標舉「和平統一」的路線,將對台動武列為不得已時的「下策」。但當時間越趨近2049年時,若和平統一的條件遲遲沒有進展,武力解決的優先順位自然會逐漸提升。

2017年6月3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香港解放軍石崗軍營檢閱駐軍部隊,觀眾觀看屏幕上顯示習近平的畫面。

2017年6月3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香港解放軍石崗軍營檢閱駐軍部隊,觀眾觀看屏幕上顯示習近平的畫面。攝:Anthony Wallace /AFP/Getty Images

中國軍事大改革,戰力未穩

目前中國正推動軍事組織從上到下的大改革,調整範圍除中央軍事領導機構的大規模改組,和各戰區聯合作戰指揮體系與後勤保障體系的重新塑造外,地面部隊上至集團軍,下至旅級、營級甚至連級的單位,也正進行大規模的「打掉重練」。而相應的戰術戰法、訓練體系、訓練流路、準則教範等,也都在大幅度更新調整。中共高層規定,本階段的軍事改革應於2020年完成。

鑑於中共此次軍事改革牽動之廣、幅度之深,在2020年底相關的調整告一段落前,中共軍隊組織是處在一個不穩定的狀態中;戰鬥力相對於2020年後各階段,其實是較弱的。就算此波軍事改革如期在2020年底完成,但針對組織調整、戰術調整和觀念調整等,共軍還是需要一段長達數年的時間去消化和吸收;等這個消化吸收的階段完成後,中共軍隊的戰鬥力才會迅速成長。

另一個指標就是中共的航艦兵力。若中共要對台用兵,為控制沖之鳥礁周邊、宮古海峽與巴士海峽等重要的戰略水域,至少需要部署三支航空母艦戰鬥群,但中共的第二艘與第三艘航空母艦,估計要到2025年才能形成完整的戰力。因此,就中共軍事改革的進展與中共航空母艦兵力的整備情形,若要在2025年前,甚至2020年就以武力攻打台灣,中共軍隊在戰力方面的優勢,其實並沒有想像中大。

美軍明顯優勢仍在

更關鍵的因素還是中共軍力與美軍,甚至是美日聯軍的戰力對比。雖然美軍受奧巴馬(歐巴馬)政府「預算減支」措施的影響,在武器系統更新、部隊訓練、裝備維護和海外軍事部署的能量與速度等方面,遭受不小的衝擊。例如美國知名智庫「傳統基金會」在10月5日所發布的報告中就指出,美國目前的軍力已無法同時應付兩場大型區域戰爭。

不過,美軍的整體作戰能力雖有削弱,但美國已計劃在未來五年內,將其軍力的大部分,包括60%的海軍艦艇和空軍飛機、55%的陸軍,和65%的海軍陸戰隊等部署在亞太地區;而美國總統特朗普(川普)也已承諾,將擴充美國海軍艦隊的規模與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兵力。這使美國在未來數年內,在亞太地區的軍力將不減反增。另外,日本在美國的支持下,不僅將軍力部署重點由以往的北海道,轉向面對中國的西南諸島,近年的國防預算也履創新高;2018年的國防概算就高達5兆2551億日圓(約台幣1兆4698億元),已是連續第六年創下新高。

換言之,儘管美軍整體軍力因預算減支而下降,但在美軍將主力集中部署於亞太地區、日本提升軍備,與短期內美國要在亞太以外區域從事大型區域戰爭的可能性偏低的情況下,美日聯合軍力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對中共仍具有明顯的優勢。一旦台灣海峽發生危機,美軍的反應速度也將因為在亞太地區常態兵力部署較多,而大幅提升。

中共要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最大的不確定因素仍然是「美軍是否介入」。在美軍介入的可能性無法完全排除,且美軍軍力相對中共仍有明顯優勢的情況下,除非台灣推動法理台獨,迫使中共高層不得不以武力應對,否則中共不太可能主動尋求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易思安本人在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也指出「其實解放軍內部態度也很悲觀,他們仔細分析美方戰略戰術,自認目前無法武力犯台」。

總括而言:一、中共為追求國家目標、不樂見過早在台海採取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二、中共領導階層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將以「和平統一」作為主要路線;三、中共軍隊仍需一段時間,才能吸收並發揮軍事改革的成效;四、美軍在亞太地區的戰力相對於中共,仍具明顯優勢。在這情況下,只要台灣不尋求法理台獨,中共在2020年前後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可能性,應該偏低。

(揭仲,中華鄭和學會鄭和研究中心博士研究員)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

端傳媒
深度時政報導

華爾街日報
實時財訊

全球端會員
智識社群

每週精選
專題推送

了解更多
評論 揭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