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朝不保夕的狀態,對方還未叫你收皮(滾蛋)。你好像work,但是你work的途中不停地失望,你告訴自己OK,仍覺得有少少可以,這是一個很unstable,很不安穩,但又覺得可以的狀態。」——王樂儀
文青兩個字,一窮一餓。
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研究生王樂儀是個文青,同時又研究文青,她認為文青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最終狀態,而是轉接期,通過創作嘗試建功立業。由於那是見光明、覓道路之前的混沌晦暗,窮一點沒什麼。
假使閣下有志於寫作,那麼你的最終目的不是當文藝青年,而是作家;文青只是你當作家之前必經的未成名階段。話雖青年,其實跟實際歲數無關,與其擔心超齡有負文「青」之名,不如關心怎樣當上貨真價實的作家,王樂儀說:「我一個朋友的說法頗為準確,如果你到四十多歲仍然被人稱呼文藝青年,而不是作者,那便很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