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

讀者來函:《塑料王國》——垃圾回收是死路還是出路?

對已發展國家來說,廢棄物回收意味著環境污染和人體健康危害,作為貿易商品很好,但實際作業最好在其他國家進行。我們以為的「回收」,其實不如想像中乾淨美好。

中國湖北省武漢市,一個回收塑膠的工場,一名工人在場內工作。

中國湖北省武漢市,一個回收塑膠的工場,一名工人在場內工作。攝:China Photos/Getty Images

顏寧

刊登於 2017-09-29

【編者按】紀錄片《塑料王國》在9月的台灣CNEX主題紀錄片影展上映。如欲了解更多關於《塑料王國》,可參閱端傳媒早前的報導

就像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可能看到的場景:女孩將梳子沾了沾水,專注對著鏡子理瀏海。但定神一看,女孩滿不在乎把梳子往旁邊半身高的巨大水槽裏沾,槽裏灰褐色的液體漂浮著不規則的塑膠碎片和破損的塑膠袋。鏡頭轉向外面,機器轟轟作響的噴出打碎的塑膠粉塵,像煙霧、像細雪飄漫在工廠裏。工人在塑膠包裝的垃圾山翻撿分類,不遠處在塑膠垃圾裏打滾嬉戲的小孩,隨手將塑膠碎渣抱了滿懷,塞進爐下。小姐姐俐落的生火開始燒飯,燃燒塑膠袋產生的黑煙混合著煮食的冉冉炊煙,這是中國某個以進口塑膠廢棄物回收和加工為生的城鎮的日常風景。

以《垃圾圍城》一片打響名號的自由攝影師王久良,在拍攝北京周圍近五百個垃圾掩埋場後,有機會一訪美國的垃圾處理場。現場的工作人員隨口向他一指,這些裝滿垃圾的貨櫃都是運往中國。這一回,鏡頭轉向廢棄塑膠的終點。王久良走訪河北、天津、山東、江蘇、廣東等六處較集中的大型廢棄塑膠加工區,經過五年的拍攝和紀錄,推出《塑料王國》。雖然片裏僅呈現山東兩個家庭的工作和生活,但其實整個地區有超過五千家的小型工廠,都是以同樣的方式在回收和生產塑膠原料。

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廢舊塑膠進口國,境內有近三十個城鎮從事進口塑膠廢棄物的回收和加工,這些廢棄物主要來自歐洲以及美國、日本與韓國等已開發國家。西方世界的塑膠回收全仰賴中國,中國和香港從全球進口大量廢棄物。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Comtrade)統計,2015年全世界超過70%的廢塑膠和37%的廢紙都出口到中國。東協國家也是廢棄物出口的熱門地點,它們通常會加工進口和國內的廢棄塑膠,再出口至中國。

於是,影片裏怵目驚心的駭人畫面,讓全場觀眾過於震驚而啞然。卡車載來充斥著外國文字的各種廢棄塑膠,食品包裝、超市提袋、塑膠玩具等等,甚至還包括醫療廢棄物。城鎮外是綿延的露天垃圾山,牧人把羊群趕到垃圾比草茂盛的枯地,羊不明究裡的把塑膠和草一併吃下。工廠排出烏黑濃濁的污水,河面泛著油光,家庭帶著孩子撿了漂著的魚屍,一會兒成了晚餐的炸糖醋魚塊。廠房日夜不斷的排出濃濃黑煙,女工就在垃圾邊生產。工人抱怨身體裏長出不明腫塊,他的小孩拿著撿來的針頭裝水,嘴巴對著針頭吸吮和玩鬧。在毫無防護設備和衣物的情況下,工人們從龐大的外國塑膠廢棄山堆,進行撿選、洗滌、粉碎、射出、造粒和裝袋,一袋袋再生的塑膠原料就這樣生產出來。

《塑料王國》影片截圖。
《塑料王國》影片截圖。

王久良明白的說,《塑料王國》目前都在海外播映,並未在中國上映,甚至他接受訪問的影片也快速的從網上被消失。但在海外《塑料王國》屢屢獲獎,去年更一舉在全球最大的紀錄片電影節——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IDFA)拿到新人單元評委會特別獎,引發熱烈討論。王久良的第一個作品《垃圾圍城》的攝影和紀錄片推出後,北京市宣布投資100億元人民幣,預計用五到七年改善北京周邊近千座非正式垃圾掩埋場,建設現代化的垃圾處理廠。《塑料王國》對王久良而言是另一個計畫,他強調不管是82分鐘的紀錄片、26分鐘的媒體版或相關報導,只是在用不同的語言傳達同樣一件事。《塑料王國》向世人揭櫫垃圾的走向,我們以為的「回收」,其實不如想像中乾淨美好。

回收——聽起來很進步、很環保的名詞。但對已發展的現代國家來說,廢棄物回收意味著環境污染和人體健康危害,作為貿易商品很好,但實際作業最好在其他國家進行。因此,全球由北(歐美等已開發國家)向南(中國、東南亞與非洲)的垃圾貿易鏈於焉誕生。美國本土的塑膠回收率僅7%,而近三分之一的廢棄物都出口至其他國家處理。歐洲塑膠回收率不到三成,根據全球固體廢棄物協會(International Solid Waste Association)2014年的報告,歐洲87%的廢棄塑膠都流向中國。從1995到2016年,中國進口的塑膠廢棄物量整整躍升十倍。

1992年,《巴塞爾公約》正式生效,這是為管理有害廢棄物跨國轉移的國際公約。在後續的締約國大會中,已進一步禁止已發展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輸出有害廢棄物。雖然大部分由生活產生的塑膠廢棄物被列在公約的附錄B,並未禁止跨國貿易,不過從2012年的里約高峰會上,各國開始紛紛重視海洋塑膠垃圾與微塑膠的問題。2017年,《巴塞爾公約》的締約國大會上,工作小組開始針對海洋塑膠垃圾與微塑膠,在公約下擬定像生產者延伸責任與環境無害管理等措施。

長期生活在塑料廢品中,孩子的臉上生出了毒瘡。
長期生活在塑料廢品中,孩子的臉上生出了毒瘡。

中國是《巴塞爾公約》的締約方,國際的討論也間接促成了國內政策的變化。今年四月,習近平主持會議審議,通過《關於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七月,中國環境部宣布將在今年年底前禁止進口24種固體廢棄物,包括特定種類的廢塑膠、未分類廢紙、廢紡織原料、廢棄爐渣等。中國聲明一出,美國馬上急得跳腳。美國廢棄物回收工業協會(Institute of Scrap Recycling Industries,ISRI)形容中國禁止廢棄物進口的決定是「毀滅」和「災難」,宣稱中國禁止廢棄物進口將導致美國各地數以萬計的人失業和許多回收企業倒閉。據ISRI統計,2016年美國向中國出口價值56億美元的廢棄物,包含1320噸的廢紙(價值19億美元)和12噸的廢塑膠(價值4.95億美元)。ISRI認為此貿易「對美國回收行業的健康和成功至關重要」。

美國產業和人民健康重要,中國人民就活該倒楣嗎?在中國提交給世界貿易組織的文件裏寫道,由於發現進口廢棄物裏含有「大量的高污染垃圾與危險性廢棄物」,危害環境與人民健康,所以做此決定。而中國國家質檢總局、海關總署、環保部和公安部更聯合布署「強化監管嚴厲打擊洋垃圾違法專項行動」,與環保部的「打擊進口廢物環境違法專項行動」。這些政策看似回應了《塑料王國》片中令人恐懼的回收產業場景,但是,塑料王國的惡夢尚未終止。中國國內的塑膠消費需求節節升高,瓶裝水、網路購物的包裝、外送食物的一次性包裝和餐具,與沿近海散逸的漁具漁網,都是造成鄰近亞洲國家海岸廢棄物的元兇。阻絕外來的垃圾之後,中國能否透過源頭減量與提昇境內廢棄物處理,以泱泱大國之姿率全球共同解決直逼氣候變遷的塑膠污染危機,將是下一個挑戰。

(顏寧,海廢觀察家)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