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黎蝸藤:日本購釣魚島五週年──撬動半個地球局勢的小荒島

釣魚島本身缺乏經濟軍事價值,從釣魚島爭議的產生開始,長期是政治鬥爭的棋子。

2015年1月26日,北京一間麵館以釣魚島為主題裝飾,有巨大的釣魚島照片牆紙,服務生正執拾餐具。

2015年1月26日,北京一間麵館以釣魚島為主題裝飾,有巨大的釣魚島照片牆紙,服務生正執拾餐具。攝:Fred Dufour /AFP/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17-09-21

#評論#黎蝸藤

5年前的9月11日,日本宣布購買釣魚島(釣魚台、尖閣列島),中國隨即強烈反制。中日關係一落千丈,東亞從此動蕩不安。這是東亞局勢自1970年代中日、中美關係正常化以來最動蕩的五年,目前還看不到好轉的跡象。小小荒島,何以至此?

釣魚島列嶼在台灣與琉球(沖繩)之間,是古代中琉航道的必經之路。它們面積窄小,距大陸大島甚遠,缺乏重大經濟軍事利益,以致歷史上大部分時間都只作為航海地標使用。中國古代航海指南中記載了釣魚島,琉球航海家也熟知這些小島。清朝兼併台灣後,陸續有赤尾嶼以東的「黑水溝」為中琉分界的記載,模糊地視釣魚島為其領土(註一),但對釣魚島的使用仍僅為航海地標而已。

到了19世紀,琉球與釣魚島的關係越來越密切,中國反而日益疏遠。日本兼併琉球後,日本政府在1885年開始研究釣魚島是否可以被併入。日本中央政府雖認為這些「靠近中國國境」卻「沒有歸屬清朝之證跡」的島是「無人島」,但擔心公開佔島會引來中國「猜疑」,於是決定暫時不兼併。甲午戰爭打響後,日本通過內閣決議兼併釣魚島(1895),日本因此認為,釣魚島不在《馬關條約》中國割讓土地的範圍內。之後,日本人一直在島上開發,直到二戰期間才撤出。

二戰後,《開羅宣言》與《舊金山條約》都沒有規定把釣魚島「歸還」中國,中國「光復」台灣時沒有佔領釣魚島,商討戰後和約時也沒有提出釣魚島的領土要求。美琉政府把釣魚島納入管治範圍,當時兩岸均無異議。美軍與琉球政府對釣魚島實施鬆散但實在的管治。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