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評論 文化觀察

金鑫澤:《逆權司機》見證民主化進程,也談韓國電影的「左右之爭」

2017目前最賣座的韓國電影,背後的故事卻更加曲折艱辛,民主進程從來不容易。


《逆權司機》電影劇照。 圖:Golden Scene 提供
《逆權司機》電影劇照。 圖:Golden Scene 提供

賣座電影與南韓民主進程中的最大風波

全斗焕執政時期,南韓的經濟發展令世界矚目。然而,經濟發展引起的勞資糾紛無法解決,軍事政府高壓獨裁激起的民主化運動逐漸鋪開。1987年6月,漢城(今首爾)大學學生朴鍾哲被拷打致死,延世大學學生李韓烈在示威中被警察的催淚彈擊中,送院不治,全國各地爆發了大規模的遊行。先是首爾各大學紛紛示威,要求全斗焕謝罪,隨後南韓的中產階級也積極投入到運動中來,要求保障人權,修改憲法,結束獨裁統治。這次全國性的大規模抗議運動波及全國22個城市,史稱南韓的「六月抗爭」。在全國一片聲討的浪潮下,全斗焕退居幕後,指定他的同鄉、同學、曾積極支持他政變的軍人盧泰愚擔任執政的民主正義黨主席,競選下一任總統。當時的政府面對南韓即將主辦奧運會的尷尬局面,為了改變政治形象,在各方面的強大壓力下,1987年6月29日,民主正義黨代表委員兼總統候選人盧泰愚通過電視,向國民發表了八點民主化宣言(即「6·29特別宣言」),同意反對派提出的總統直選要求,緊急宣佈了一系列民主改革的措施。此宣言標誌著南韓民主化進程的正式啓動。

來到「6·29特別宣言」的30週年,很多電影導演為此準備已久。不少以南韓民主化歷程做素材的電影將於年內上映,題材涵蓋學運、全國民主主義運動、光州市民民主化運動、人權和依法治國等。8月上旬,新片《逆權司機》(台譯: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引起觀影熱潮,上映僅7天累積觀影人數便突破500萬大關,創下今年南韓院線電影的最快紀錄(南韓電影發行商秀博思公司 Showbox 8月8日報道),比電影《軍艦島》快了一天。截至9月1日,入場人次已達1162萬,超越2016年話題之作《屍殺列車》(Train to Busan)在南韓映期的總人次1156萬,成為南韓史上十大最賣座電影之一。

金大中和盧武鉉政府時期也曾將光洲民主化運動用作電影主題。但是,《逆權司機》導演重新描寫了1980年代初期溫馨和平的南韓城鄉環境,映襯光州當時的緊張情景,以諷刺和暗喻寫出光州民主化運動的悲慘事實。追趕出租車軍人的暴行和普通市民的溫情形成了鮮明對比,溫馨和平的氛圍與緊張暴力的衝突交替,甚至有些像電影版《戰爭與和平》中的反襯運筆。

電影還原了當年的傳奇故事,漢城(今首爾)逆權司機滿燮(宋康昊飾)聽說如果能在宵禁時間之前去一趟光州(首爾市中心到光州廣域市今距離大約295公里),就能掙一大筆錢(10萬元韓元),足以償還他拖欠數月的房租。他決定和德國記者彼得(托馬斯·克萊舒曼飾)一起同行。車快到光州郊區才知道光州的環境已變,滿燮一方面顧慮他和獨生女的現實生活,同時也慢慢開始學習及體會到民主和人權的正義問題。他和彼得在光州得到市民幫助,完成了向海外傳播真相的報導。電影通過二人在光州的所歷所見來描述當年的民主運動與軍政府之間的矛盾,以此傳達導演對南韓現代史上最大風波的見解。

《逆權司機》電影劇照。

《逆權司機》電影劇照。圖:Golden Scene 提供

六十年代的民運序幕

南韓的政治民主化運動、勞動權益運動和經濟發展一直同步。通常公認的南韓民主化運動起源始於1960年的「4·19革命」,它是於1960年3月起由南韓大中學生和勞工領導的學運。當時第四任總統選舉時發生作票舞弊,導致學生及民眾抗議。馬山市抗議選舉結果期間,近海水面發現一名遇害學生——金朱烈遺體,他在警方鎮暴行動中被催淚彈擊中眼部而死。該次革命推翻了李承晚獨裁下的南韓第一共和國。但是,由於革命後一年即發生由朴正熙少將發起的「5·16軍事政變」(現在稱為「5·16革命」),自由民主被壓制,朴正熙政府的第5共和國軍人政府成立,南韓進入漫長軍統時期。

1979年10月26日,朴正熙被情報部長金載圭刺殺,崔圭夏任代總統。民眾以為南韓進入「漢城之春」的民主時代,但好景不長,實權還是掌握在軍人手中。11月24日,140名民主運動人士因要求民主而被逮捕及拷問。12月12日,又一位軍界強人全斗煥發動了「12·12肅軍政變」,繼續實行獨裁統治。

出身全羅南道的金大中聯同一些民主人士發表了《促進民主化國民宣言》,要求全斗煥下台。 1980年5月15日大約10萬名大學生在漢城(今首爾)集會向軍政府示威,第二天光州也有3萬名學生與市民示威支援。1980年5月17日,全斗煥頒布《緊急戒嚴令》,進一步擴大戒嚴範圍至全國,禁止一切政治活動,關閉大學校園,禁止召開南韓國會,禁止批評國家元首,還拘捕了金大中、金泳三等民主運動領袖和學生。5月18日,戒嚴軍分六路包圍了全羅南道首府光州市,甚至動用飛機空運軍隊。當日,在光州民主運動大本營全羅南道國立大學,戒嚴軍與學生發生了第一次衝突,軍隊打死學生數人、逮捕多人。激動的光州學生和市民奮起抗爭,聚集於全羅南道道廳前廣場,拉開了「光州518抗爭」序幕。

學生與市民以道廳為中心,到光州火車站、高速巴士總站等地阻攔戒嚴軍進城。面對封鎖和開火,抗議民眾從集會、示威,再到成立「民眾抗爭本部」,開始長達一周有組織有系統的對抗活動,進而組織市民軍,與戒嚴軍武裝對抗。整個抗爭期間,市民軍訓練市民使用槍械,迫使戒嚴軍一度撤回到郊外。由於有武裝衝突,所以後來也有歷史學家稱之為「5·18暴動」或「5·18起義」。光州事件激化了民眾對南韓軍統的反感,加速了民主政治的到來。

《逆權司機》電影劇照。

《逆權司機》電影劇照。 圖:Golden Scene 提供

電影的「左右」

2014年,前總統朴槿惠時期,電影《國際市場》(尹濟均執導)上映28天之後,觀影人數突破1000萬。因內容描述興南碼頭撤退、南韓向德國派遣礦夫,越南戰場等事件,有人稱其為觀點片面的「保守派」電影。同時上映的《辯護人》(楊宇錫導演)也吸引了1137萬觀眾,則被批為「進步派」。從而拉開電影「左右」的理念論爭。

保守派指的是以國家安保和經濟發展為主來判斷南韓社會穩定發展的派系,而進步派系是注重人權、平等、自由為主題看社會和國家的派系。朝鮮戰爭以來,因為執政黨和在野黨之爭,派系之間的分別似乎慢慢變質。「保守派」誤為「反共(反朝鮮)」立場,「進步派」誤為支持南北韓民族交流。派系的分界線有時甚至以出生地、成長的地區行政管區和祖籍地點而決定。這可能與南韓政治領導出身背景和他的支持者之間的政治默契或者地區族群支持力量有關。例如,過去金大中總統在全羅南北道的支持率極高,反而朴正熙、全斗煥、盧泰愚和朴槿惠在慶尚南北道的支持率高。除了這些出生背景外,支持者以政治領導的思想及其政治路綫和自己的生活經驗來找出自己的支持對象,「進步」和「保守」之爭是南韓選舉裏很常見的分類習慣。

最近上演的電影也同樣陷入在「左右」、「進步和保守」、地區勢力矛盾的爭論裏,南韓的政治和社會還在「前浪」與「後浪」的世代渦旋中。

不止《逆權司機》,最近涉及光州運動的電影還有《挖土機》,兩部電影都試圖重新評價光州民主化運動。今年在南韓,除了這些光州題材的電影外,還有描寫南韓前總統盧武鉉的紀錄片《我是盧武鉉》。電影從5月25日在韓上映後,一度成為票房黑馬。此片集合南韓總統文在寅在內的39名盧武鉉身邊人物的採訪片段,講述他2002年在黨內以2%支持率起步,最終成為總統候選人的歷程。

5月23日是盧武鉉前總統去世8週年紀念日,紀錄片在文在寅就任後立即上映看似反應了文在寅與盧武鉉政府的關係,其實不然。目前南韓社會裏,不少人還是懷念盧武鉉前總統。文在寅和盧武鉉是30多年的摯友、知音。在這次總統選舉中,文在寅也因盧的選民得到了不少支持。這或許證明文在寅政府希望推廣或實現盧政府時期兩人曾共同謀求的政治理念和目標。

文在寅總統就任後,不少有關盧武鉉和光州民主化運動主題的電影上映,或暗示新政府希望實現「盧武鉉-文在寅共有過的民主政治」。這些有「進步」色彩的電影在保守派或政見不同的政府上台時難以公映,在保守派和進步派的政黨輪替時才有機會。南韓政黨政治這些年「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全斗煥前總統目前還向媒體暴露,「以司法的方式對付《逆權司機》電影的內容」,倒是他最近出版的「回憶錄」被現在政府禁止發行。全斗煥時代過去,新時代來臨,時代轉變總是不饒過去的錯誤。

光州民主化運動發生於1980年5月18日至27日期間。事件發生在南韓南部的光州及全羅南道。是一次由當地市民自發的要求民主運動。當時掌握軍權的陸軍中將全斗煥下令武力鎮壓這次運動,造成大量平民和學生的死傷。

光州民主化運動發生於1980年5月18日至27日期間。事件發生在南韓南部的光州及全羅南道。是一次由當地市民自發的要求民主運動。當時掌握軍權的陸軍中將全斗煥下令武力鎮壓這次運動,造成大量平民和學生的死傷。攝:Francois LOCHON/Gamma-Rapho via Getty Images

歷史與追責

南韓最早對前總統展開司法調查,可以追溯到金泳三時代。 由那時起光州事件正式改名為「光州市民革命」。金泳三與盧泰愚合作而得到寶座,在1993年上台後,他領導了一場反貪污運動,以貪污罪將盧泰愚和全斗煥送上法庭。1996年8月,兩人叛國、叛變和貪污罪名成立,全斗煥被判以死刑(後改為終身監禁),盧泰愚被處以22年半徒刑(經上訴後減刑為17年)。1998年初兩人獲特赦。金泳三政府對全斗煥和盧泰愚的審判及定罪,堪稱南韓當代的重大轉折,推動了政治改革,國家朝民主政體轉變。這也拉開了向全斗煥和盧泰愚質詢光州民主化運動責任的序幕。

2002年底盧武鉉上台後,文在寅與政治核心一直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今年5月9日當選為南韓新總統後,首個官方紀念活動就是光州國立5·18(光州民主化運動)民主墓地舉行的37週年紀念儀式。文在寅反覆強調:「我將履行競選時的公約,將5·18精神寫入憲法前文,開啓真正的民主共和國時代」,「5·18民主化運動將成為一段令人驕傲的歷史,被全國民所銘記與學習」,更要進一步查明事件中的諸多真相,阻止廢棄5·18相關資料與扭曲歷史的行為。

早在當選之前,他已多次表達政治理念:求國民同和、糾正過去政府的錯誤、促進南北韓交流及完成民主政治體制。新政府對內也將致力東西地區(慶尚南北道和全羅南北道)融合、進步和保守之間互讓、勞資平等和互相尊重等。目前看來,他的路線在日漸兩分的南韓內外能否有效仍屬未知。

2017年5月18日,南韓新總統文在寅出席了在光州國立5·18(光州民主化運動)民主墓地舉行的5·18民主化運動37週年紀念儀式,這也是文在寅就職後的首個官方紀念活動。

2017年5月18日,南韓新總統文在寅出席了在光州國立5·18(光州民主化運動)民主墓地舉行的5·18民主化運動37週年紀念儀式,這也是文在寅就職後的首個官方紀念活動。攝:Kim Min-Hee-Pool/Getty Images

說回《逆權司機》中彼得的原型,德國記者尤爾根·辛茲佩特(Jurgen Hinzpeter),當時他由德國廣播電視聯合會的北德廣播電視台(ARD-NDR)派駐日本。光州運動開始後,他冒險經首爾到光州現場拍攝,後來製作成紀錄片全球播出,成為英雄。司機滿燮和片中無數光州市民則更像是無名英雄,在背後默默參與,支持着這次民主運動。

辛茲佩特未能活着見到電影製作完畢,卻以採訪的影像出現在電影最後部分,表達自己對司機滿燮的想念。「司機滿燮」消失了三十七年,終於在這個9月由兒子道出亡父心聲。憑藉電影,這段曲折的歷史,又再多揭開了一個秘密。

(金鑫澤,來自南韓,社會及政治評論人。)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

端傳媒
深度時政報導

華爾街日報
實時財訊

全球端會員
智識社群

每週精選
專題推送

了解更多
金鑫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