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金鑫澤:《逆權司機》見證民主化進程,也談韓國電影的「左右之爭」

2017目前最賣座的韓國電影,背後的故事卻更加曲折艱辛,民主進程從來不容易。

《逆權司機》電影劇照。

《逆權司機》電影劇照。圖:Golden Scene 提供

刊登於 2017-09-12

#金鑫澤#評論

賣座電影與南韓民主進程中的最大風波

全斗焕執政時期,南韓的經濟發展令世界矚目。然而,經濟發展引起的勞資糾紛無法解決,軍事政府高壓獨裁激起的民主化運動逐漸鋪開。1987年6月,漢城(今首爾)大學學生朴鍾哲被拷打致死,延世大學學生李韓烈在示威中被警察的催淚彈擊中,送院不治,全國各地爆發了大規模的遊行。先是首爾各大學紛紛示威,要求全斗焕謝罪,隨後南韓的中產階級也積極投入到運動中來,要求保障人權,修改憲法,結束獨裁統治。這次全國性的大規模抗議運動波及全國22個城市,史稱南韓的「六月抗爭」。在全國一片聲討的浪潮下,全斗焕退居幕後,指定他的同鄉、同學、曾積極支持他政變的軍人盧泰愚擔任執政的民主正義黨主席,競選下一任總統。當時的政府面對南韓即將主辦奧運會的尷尬局面,為了改變政治形象,在各方面的強大壓力下,1987年6月29日,民主正義黨代表委員兼總統候選人盧泰愚通過電視,向國民發表了八點民主化宣言(即「6·29特別宣言」),同意反對派提出的總統直選要求,緊急宣佈了一系列民主改革的措施。此宣言標誌著南韓民主化進程的正式啓動。

來到「6·29特別宣言」的30週年,很多電影導演為此準備已久。不少以南韓民主化歷程做素材的電影將於年內上映,題材涵蓋學運、全國民主主義運動、光州市民民主化運動、人權和依法治國等。8月上旬,新片《逆權司機》(台譯: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引起觀影熱潮,上映僅7天累積觀影人數便突破500萬大關,創下今年南韓院線電影的最快紀錄(南韓電影發行商秀博思公司 Showbox 8月8日報道),比電影《軍艦島》快了一天。截至9月1日,入場人次已達1162萬,超越2016年話題之作《屍殺列車》(Train to Busan)在南韓映期的總人次1156萬,成為南韓史上十大最賣座電影之一。

金大中和盧武鉉政府時期也曾將光洲民主化運動用作電影主題。但是,《逆權司機》導演重新描寫了1980年代初期溫馨和平的南韓城鄉環境,映襯光州當時的緊張情景,以諷刺和暗喻寫出光州民主化運動的悲慘事實。追趕出租車軍人的暴行和普通市民的溫情形成了鮮明對比,溫馨和平的氛圍與緊張暴力的衝突交替,甚至有些像電影版《戰爭與和平》中的反襯運筆。

電影還原了當年的傳奇故事,漢城(今首爾)逆權司機滿燮(宋康昊飾)聽說如果能在宵禁時間之前去一趟光州(首爾市中心到光州廣域市今距離大約295公里),就能掙一大筆錢(10萬元韓元),足以償還他拖欠數月的房租。他決定和德國記者彼得(托馬斯·克萊舒曼飾)一起同行。車快到光州郊區才知道光州的環境已變,滿燮一方面顧慮他和獨生女的現實生活,同時也慢慢開始學習及體會到民主和人權的正義問題。他和彼得在光州得到市民幫助,完成了向海外傳播真相的報導。電影通過二人在光州的所歷所見來描述當年的民主運動與軍政府之間的矛盾,以此傳達導演對南韓現代史上最大風波的見解。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